建筑初步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摘要:课程设计与开发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载体,贴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以《建筑初步》课程设计与开发为例,以专业技能为本位,构建以培养核心职业素养为宗旨,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训练模块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专业技能;课程设计
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今改革的方向应基于核心素养的专业技能教学。课程设计应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紧密集合,将原学科理论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型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重视学生个别化学习,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过程教学,及时反馈,参照职业标准评价。本文是以《建筑初步》课程为例,遵循以建筑装饰业态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基础制订本课程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运用教学方法、以就业能力为标准进行课程评价,以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为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建筑初步》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课程设计是课程规划中最具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是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递进实施的首要环节,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建筑初步》是我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基础课程[2],旨在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对建筑及其空间组成、空间组织及空间延伸的理解,强调人、自然、社会与建筑联系的理解,需要具备一定的建筑物体的表现能力,为学生在后续室内设计、建筑装饰施工等课程进行基础性积累。因此本课程应对建筑基础知识有简要了解,掌握图示标识和相应表达方式和技巧,初步具备设计基础。概括为建筑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基本功及基本创造力的训练、初步掌握建筑CAD软件应用。在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方面更要注重实效,注重过程训练和工程思维训练。由于工程技术的严谨性,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习惯的培养。因此对《建筑初步》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开发,就显得非常重要且有必要。
2《建筑初步》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缺陷
2.1抽象理论与具象实践相脱节
以前专业教师在授课时,首先是对建筑史的讲授,然后是建筑基础知识的讲解,再传授房屋建筑的结构组成与作用、介绍进行建筑初步设计的绘画技巧,最后布置一个课题,让学生结合教师传授的内容进行查阅资料、初步设计最后绘制正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反映前面老师在教授建筑理论的时候枯燥、抽象、不直观,接受程度低下,而在进行课题设计与绘制时,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一些基本概念、具象事物又比较模糊,很难给案例从多角度、全思维、逻辑性上的深入考量。
2.2专业技能的训练量不够,方法不精准
《建筑初步》课程设计的课题通常有钢笔徒手画线条、单体元素训练和一个小型空间设计等,课题量偏少,且脱离生产实践。很多学生觉得训练比较单一,枯燥无味,甚至认为重复绘制是处罚,认识不到专业绘画技能,不能从反复训练中得以提升,导致很多设计水平低、绘制质量差、设计说明参考资料雷同等现象。2.3考评标准和评价方式不完善目前学校教授《建筑初步》课程的评价不完善,老师的主观性比较强,科学性不够,只是通过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完成作品进行一些评价,导致考核主要以学生的图纸质量、设计说明的文字、作品呈现的质量作为依据,如今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随着课务量的增加而忽视对课程作业的点评、交流、专业对话等环节,尤其是对课程设计的考核都要通过答辩,环节不够,导致评价标准不精准、体系不完善、考核不够公正公平。
3《建筑初步》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
鉴于《建筑初步》在实际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课程团队进行分类多渠道市场调研,向同类高校学习、向行业企业专家学习、向课程理论专家学习,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和分析,制订贴近企业实际的课程标准,并对该课程进行系统设计,科学重构。本课程设计的重点是将一个个知识点巧妙地设计在每一个具体的贴近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中,让学生在项目中主动学,在具体案例设计中体会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建筑的空间组织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调研中查找资料、选择设计方案、选用适当的表现手法,进而呈现个性化作品。本课程设计步骤有以下几点。
3.1《建筑初步》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分析建筑空间产生的背景、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设计成果对空间与环境、形态、尺寸、体量、序列、材料等若干要素之间的联动关系的综合考量。应将空间概念分解成基本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方法,是解决空间问题的有效路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一个递进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真实案例或者情境中感悟和体会,将抽象的空间形式与实际的环境问题相结合,在场域限制条件和限定性的构成元素下进行空间的重新架构和设计,并兼形式美法则。注重培养学生对空间环境整体设计意识,引导学生从环境分析入手,以空间问题带动设计思考和推动设计发展,培养对结构进行利用、破解、控制的能力,体会设计操作的逻辑性,并通过不同阶段的模型制作及草图来辅助空间研究,进而培养学生具有职业素养的专业能力。
3.2《建筑初步》课程设计与开发重点
重点研究以下3个关系的空间组成,并设计相应阶段的训练任务,每个任务均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评价。1)关联・空间生成。树、墙、垣等构成要素的具体限定对建筑空间的生成、组织、序列以及形态具有限定性影响。设计重点应由空间形态转向对空间与关联要素之间联系的研究,并以此作为设计逻辑起点以及评价标准。空间形态则是在解决空间问题的过程中,针对空间设计诸因素综合的逻辑结果。空间设计关系可以借鉴如下元素:垒砌、穿越、贴挂、骑跨、镶嵌、连接、排列、凭借、对景、错位等,形成具有特别意义的关联空间[3]。2)场境・空间行为。只有抽象空间生成、环境、人三者之间建立有效的关联后,才能够获得空间场所的完整意义。空间不单单是抽象的,不是一个个生硬的几何形态,而是在于人具体的行为在给定空间活动的综合化。研究环境要素关系、行为模式、人体尺度、空间体量等相互关系,是空间设计必须考量的内在逻辑。如“看”的动作产生的空间关系:把望、窥探、漏视、闪见、斜藐等,如“听”的动作产生的空间关系:幻听、倾听、探听、窃听、视听等,进而形成“看”“听”的空间场景[4]。3)体验・空间组合。让人参与空间设计的体验过程是最终使然。学习者应以体验游历为主要手段进行空间整体秩序编排;建立设计路径,将空间重新组织,并通过一系列空间景象、符号、构件等元素,表现人参与体验过程,体会空间之间场景序列与视景序列;培养设计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对空间“空间-行为-事件”的关联认识;学习并体会设计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5]。在3个层面设计的同时,兼顾设计形式美原则。
4《建筑初步》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与步骤
4.1阶段一:准备、构思及模型研究
凭借给定的设计要素及基地环境(例如在学校体育馆西侧草坪选择一块空地),设计一个既满足师生交流活动等要求(如校园一角、观景台、逗留……,满足可游、可观的要求),又具明确空间限定与游憩的小环境[6],例如以墙垣为主要元素的空间建筑小品,建筑小品占地54(6×9)m2或36(6×6)m2,总高度不超过9m,但层数不限,设计基地范围为18m×30m。准备18cm×30cm纸箱板或KT板一张,A3白色卡纸一张,A3硫酸纸及草图纸若干。1)设计和制作过程。制作构件。根据提供构件的尺寸,用纸板及白卡纸制作构件,比例1∶100。必选构件:基地底板18m×30m(即可设计的范围),边长3m,打上浅网格;空间容积3m×3m×3m若干个,白卡纸;墙垣长不限(可分多段,可折弯),不高于3m,白卡纸;保留场地原有树(位置自定),树干高3m,树冠直径4m;基地一侧为水面,其余三边为绿地或园路。可选构件或元素:标志柱1m×1m×5m,4个~6个,白卡纸;以0.5m为模数单位的坐凳若干,可自由组合,例如长(0.5×x)m,宽0.5m,高0.5m的条凳。2)感知空间的想象与描述。剧本的题目即为设计的主题,并能在剧本中体现出设计概念切入点及着重解决什么主要问题等。在创作之前应有创意的初步勾画。空间设计是在开始设计空间构成之前所进行的文字性的空间想象与游历。借助虚拟的想象、五感的调动、意向的感受,激发设计对空间效果、空间序列的丰寓联想,使空间构成的设计过程,在抽象思维中融入个人感性A认知。延续空间想象,在空间叙事和空间设计之间反复修正,使个性化的场景和理性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更有创作性。可从历史典籍、人文书画、传统园林吸取其中的元素加以提炼,构建自己的设计语言。3)空间构思。根据场地限制条件(原有树木等)及空间设计元素,形成构思和方向,勾画概念草图并制作概念草模,并利用体块模型、空间模型,对环境、空间、人三者进行整体研究,在基地上布置一个明确限定的、积极的空间,并在基地内可满足同时组织三种不同使用意图的空间:穿行游走、驻留休憩、交流聚会(15人~20人的规模)。设计过程在以模型操作为主线,关注语言在设计构思、过程、分析、记录中的使用,通过“手-脑-眼-图-模”五位一体循环往复的互动,使构思不断深入,推动设计过程的明朗化。在基地内进行构件的摆放,形成2个方案,用照相机进行拍摄存档(鸟瞰、正常人视微距拍摄),同时把成果记录到A3草图纸上,比选2个方案的优劣。4)草图和记录。绘出设计的空间构思:取俯视位置(水平投影),以投影表示墙、软硬环境及空间容积位置、高度,比例1∶100,方案思考过程及说明。成果要求:空间构思分析图示―――积极的空间形式,流线及分区明确;制图―――铅笔稿、A3白卡纸。成果评价:按照事先的分组,每组逐一用PPT形式进行15min的阐述,其他小组分别予以点评,全部汇报完毕教师再进行综合点评,对优秀小组进行鼓励,对设计不足小组提出更好的修改意见或者方案,锻炼学生团队协作、集体发力,同时在每个项目中自我能力的展示。
4.2阶段二:空间构思的深化,图纸及模型制作表达
内容:将已产生的空间构思具体化,即转换为更加具体、合理的空间环境形式,着重研究限定元素的造型及其所围合的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人可以积极参与的空间环境。1)方案调整研究。根据阶段一的构思方案成果,进行深化设计,着重研究形态问题。a.平面深化:根据人们的行为活动要求及空间性质将空间构思具体化,地平面(路径、广场、高差平台、绿化等)作为水平要素也要考虑进去。b.考虑竖向限定元素(墙、矮墙、绿化等)对场景序列及活动行为的影响。同时考虑太阳朝向、周边环境对基地环境设计的影响。c.形体转化:建筑小品形态,使其产生类似“t望台”“观景台”等可体验的建筑形态。2)研究模型制作。a.根据深化方案,制作出研究模型,模型比例1∶100或1∶50,设计不超过范围18m×30m,可虚拟周边环境。b.要制作出建筑小品、地形、绿化等。c.模型宜单一材质制作,及单色模型(基地地形、绿化、水面可除外)。3)版面设计与制作。最后A2版面(手工完成、可借助尺规、可上阴影,可上色)。a.版面制作内要有主题标题(如嬉戏墙垣、弄影),副标题为限定性环境空间构成与设计。b.设计说明,总平面(1∶300暂定),方案构思演化(结合阶段一的成果,主要演示形态形成过程),功能分区、体验路径、视景分析等图纸。c.平面图(1∶100),立面图(1∶100,至少2个),剖面图(要剖到建筑小品,1∶100,1个~2个)。d.空间序列透视图4个:选取4个主要转折点,从该空间环境的起点开始绘出人眼高度的连续透视,以表达人们进入该空间的视觉感受,最后一个序列在建筑小品的室内。透视图应准确、简练。e.鸟瞰图或轴测图。版面要求饱满,清晰严谨。明确阶段一、二作业完成时间,并在每阶段完成做一个小结和点评。本阶段成果评价:按照一阶段的要求进行[7-8]。
5《建筑初步》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初步成效
通过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师参与设计,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熟知,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和科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去查阅相关手册资料,查阅优秀设计案例,了解设计流程,掌握绘制方法。改革后的课程设计过程,学生开阔了思路,扩大了视野;教师加强了教学与科研能力。这种教学相长的形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建筑初步设计能力,又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形成实用性较强的校本教材,学生在课程中能将职业素养得以培养,职业能力得到提高,专业技能得以提升。
6结语
通过对《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有效提高了学生空间想象力、空间组织、建筑绘画能力,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在本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收获与体会以及不完善之处总结出来,同学间互相探讨,师生间相互互动,教师综合点评,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专业能力。
杨正俊 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