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建筑研究论文 > 二十四合院传统石板建筑研究

二十四合院传统石板建筑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8-31 19:55:00人气:1035

摘要:位于贵阳市湖潮乡的车田村盛产石材,该地“以木为架,以石为墙,以石为瓦”的民居建筑形式,为黔中石板建筑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对车田村中寨的古石板建筑群--二十四合院的实地调研与测绘,通过对其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与人文背景的阐述,对其院落组合与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构成、建筑材料、建造方式进行分析与总结,进而探寻其蕴含的建筑生态理念,挖掘其对当代地域建筑设计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石板建筑;车田村;二十四合院;建筑材料;生态理念;地域文化

石板房是贵州中部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之一,房屋除主要受力构件(柱、梁、檩、椽及楼板)用木材外,墙体、地面及屋面均由石块、石板构成,最为典型的是用薄石板当瓦用。此类民居的特点是冬暖夏凉,隔热防潮,防火性强,自然纯朴。车田村二十四院民居充分反映了石板建筑的鲜明特征,是车田人民建筑理念与技艺的结晶,是其几百年来对周边社会及环境适应的产物,同时反映了民族迁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

1车田村及二十四合院概况

1.1自然与资源

车田村所处的贵州中部地区,为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山石多而木材少。天然岩溶发育形成大量沉积岩,当地俗称青石板、合朋石。这种石材具有岩层外露,硬度适中,节理裂隙分层[1],易于开采等特点,稍加修整便是一块平整的石板。几百年来,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广泛使用该石材建造民居。

1.2历史与人文

两百年前,车田村为小花苗的聚居地,后有中原汉姓雷氏迁入,使得中原地区民居建造技艺得以引入,与当地石板房相结合形成新的民居建筑形式。车田村中寨的二十四合院便是雷氏族人的住宅群,因共计二十四座院落所以合称“二十四合院”。这些院落的平均年龄在百年以上,其中最古老的是雷氏祖先雷大刚故居,距今至少有两百多年历史,断壁残垣中可窥探其旧日风貌。

2二十四合院聚落空间形态

2.1布局特征

二十四合院民居聚落沿山体等高线方向平行布置,形成层层跌落的平行院落格局,村寨道路沿山势布置,每隔数家,以垂直等高线方向的石砌步道贯通上下,道路交叉口通常设有大小不等的开放场地作为空间过渡。

2.2成因分析

车田村地貌以山地为主,适宜耕种的平地资源较为匮乏,村民为了利用更多的平地用以耕种,在居住用房的建造上因山就势,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以平行退台的方式,选择宅基地并靠山而建,最大程度使山地竖向组合优势得以发挥,房屋朝向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原地区的传统风水观念,顺应地形进行变化。聚落选址在靠山临水之地,则是出于农业生产和传统生活习惯的需求。

3民居单体类型与特征

3.1结构形式

原住民石砌建造方式与汉族穿斗式结构形式的结合造就了二十四合院民居内木外石的独特形式。雷氏祖居为穿斗式悬山顶一楼一底,面阔三间,进深二丈一,建有左右两厢和朝门。房屋的承重结构是穿斗式木构屋架,柱子为较粗木料,梁架部分为较细木料,内部木结构支撑着楼板以及屋面,单排屋架由柱、瓜柱和穿枋以榫卯的方式连接。石板与石块作为围护结构和屋面防水材料.

3.2屋面

车田村二十四合院的民居建筑均为悬山屋顶,屋面双坡排水,坡度约为1:1.8~1:2.0。厚约两厘米的天然石片铺设于木椽上,如鱼鳞般在屋面形成自然的沟槽,以利排水,屋脊采用将屋面一侧的石片伸出将另一侧石片压住,然后在其上方砌筑石片的构造方式形成屋脊。屋面的这种构造方式,不仅简单易行,浑然天成,更是出于对黔中地区“天无三日晴”的多雨气候的回应。

3.3墙体

二十四合院外墙形式主要以片石叠砌、块石砌筑、石片镶嵌于木结构中三种形式为主,呈现出自然朴实的外观形态。块石砌墙一般采取楔形错位交接的构造方式[1]。而片石叠砌则是通过石板层层叠合的方式形成片石墙体。雷大刚故居的墙体形式则属于第三种,将厚约2~3cm的薄石板镶嵌于木柱与横枋之间,外表层不作加工处理,使石材天然肌理得以展现,木结构与石板间的对比与融合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3.4台基

二十四合院民居依山而建,房屋均有较高台基,住宅前部台基兼做挡土墙,因是坡地的缘故,后部比前部高。台基四周用石块砌筑,内部填土夯实,表面铺设石板。台基所用石料一般取宅基地地附近的山石岩层,通过“挖、取、填”[2]的方式,既扩大了屋基的范围,也节省了建筑材料。

3.5平面功能

以二十四合院雷大刚祖居为例,该民居为一正两厢三合院,单体的组织结构服从于聚落整体空间。正房平面为一明两次间,堂屋居中。堂屋是汉族民居的中心空间,重大的活动如婚丧嫁娶、祭祖敬神都在堂屋进行。堂屋正中后壁设有天地君亲师的排位,前置供桌。堂屋后部隔出的小间用于存放生产工具。两次间分有前后间,前间为起居室,后间用作卧室或是灶房。左右两次间顶部设有阁楼,用于存放粮食.

3.6建筑材料

(1)材料特性二十四合院民居所采用的的青石板,属于水成岩(石灰岩),这种石材热容量较大,能有效减少室外气温的变化所引起的室内温度波动,较大程度上避免夏季室外热空气和冬季室外冷空气通过墙体直接传导到室内,从而营造舒适宜居的室内环境。同时,青石板密度大且不透水。在常年雨量充沛、降雨日数较多贵州地区,用其作为屋面、墙体等维护结构用料,能有效地阻挡雨水与潮气的侵蚀。

(2)加工方式车田村拥有历史悠久的采石场,采石工艺世代传承。通过实地走访,笔者了解到,当地工匠根据青石板天然的分层纹理,在石板上按需要的尺寸划线,然后沿墨线用凿子凿,用水将其浸透,用拗口拗即可掀开一层石板,从而进行后续加工。

4二十四合院民居的生态理念与启示

4.1因地制宜,选取地方材料

青石板作为一种天然材料,是车田村当地盛产的建筑材料。易采易用的优点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材料成本,因此被广泛用于当地石板住宅的建造。青石板经久耐用,生态环保,不会增加生态循环系统的负担,有利于地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当今地域建筑设计来说,因地制宜,选取地方材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准则。①从经济角度来说,利用地方材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既节约了运输成本,又推动了地方建材产业的发展。②从文化角度来说,建筑材料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通过对当地建筑材料的运用,能够增强建筑的地域识别性与归属感。

4.2顺应场地,建筑与环境相协调

二十四合院民居在建造过程中,对建筑场地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包括建筑物的朝向、定位、布局、地形地势的利用等等,根据不同地形进行合理布局,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单一风水观念的限制,节约了土地资源,体现出最淳朴的建筑可持续发展观。素有“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作为一个多山地少平原的省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山地建筑设计对于本地区建筑师而言,是个重头戏。当选择山地作为建筑场地时,采用合理的建筑接地形式使建筑与自然地形相协调极为重要。根据建筑所处地理环境,包括坡度、地表情况等,调节建筑的地面。山地建筑的布置顺应山势变化,在考虑建筑的形态时,要兼顾山体形态,顺势而为,从而控制建筑高度、体量,维护山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5结束语

通过对车田村二十四合院民居建筑的研究,使得作为建筑学子的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黔中石板民居所蕴含的匠人技艺、传统文化及其深刻的建筑生态理念,从而更好的传承与发扬黔中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同时这对于我们当今的地域建筑设计也有深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德启.中国民居建筑丛书―――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戴复东.“挖”、“取”、“填”体系―――山区建屋的一大法宝[J].建筑学报,1983(8):20~22.

作者:张恒显 单位: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