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城市装饰论文 > 何力平城市雕塑空间造型语言特征

何力平城市雕塑空间造型语言特征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3-07 15:27:00人气:503

当代著名雕塑家何力平被业界称为鬼才,其雕塑风格极具地域性。他的城市雕塑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雕塑的公共性展示,雕塑完全融合在环境中,自然和谐,却又点亮环境,凸显环境主题。何力平主持设计的城市雕塑既有共同的原则,又有不同的要求,每件作品都有自身的亮点和创新,从造型语言运用到构图选取,从建筑与雕塑的结合到雕塑对山体的开拓,传统语言与现代形式碰撞,使得何力平的城市雕塑作品既现代又不失底蕴。

一、将雕塑融入建筑

深圳海王大厦这件雕塑是何力平于1991开始创作设计,雕塑的整体设计理念之独特和施工难度之高在国内罕见,试想长达几十米的雕塑横穿大厦中央,这种构想不是一般人敢涉及的,何力平这件城市雕塑做到雕塑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在雕塑和建筑的造型、色彩、尺寸比例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而且这件雕塑的设计制作是与建筑的设计建造同步进行,也就是说雕塑家很早就介入到整体的规划设计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是一般城市雕塑建设所不能及的,大部分的城市雕塑都是在现有的环境中,或者在已经被规划设计好的环境中进行设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雕塑家是被动的,降低了城市雕塑创作设计成功的可能性。

1.巨型雕塑斜穿建筑的构图

雕塑与建筑的结合从古至今都存在,起初雕塑是作为建筑的装饰构件进行运用设计,雕塑与建筑存在同一个公共空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当今城市雕塑建设中,建筑与城市雕塑的关系普遍存在的状态是既相互牵制又相互独立,一般建筑都是作为雕塑的背景因素纳入到创作设计的过程中,通常城市雕塑摆放的位置是在建筑前方或者周边广场。因此在形体结合和构图方面,建筑与雕塑基本上没有直接接触,相对分离。但在古代建筑与雕塑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甚至建筑上没有了雕塑存在称不上建筑艺术,何力平在这里对雕塑跟建筑的构图选择,其实也传承了古代雕塑跟建筑结合的传统。古代建筑上的雕塑装饰,虽然数量上繁多,但是都是统一于建筑整体外观造型设计中,很少有雕塑去突破建筑轮廓,而占据视觉焦点的位置。何力平在这件作品中就对传统的建筑与雕塑的关系做到了既继承又有突破,继承了雕塑作为建筑装饰一部分的存在传统,突破了建筑与雕塑的传统构图。何力平在这里将雕塑在建筑中的地位提升,采取了雕塑斜穿建筑的构图方式,这种构思是十分罕见的,因为这样做的实施难度相当大,何力平选择这种构图得以成功实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进入工程项目比较早,做到了建筑设计师和雕塑家良好的合作协商,早在海王大厦刚开始设计时,何力平就已经进入到整个建筑设计团队与建筑师们做了充分全面的交流,这样就摆脱了雕塑家被动的局面;其次,海王集团对雕塑家创新的认可,作为甲方没有过多地干涉雕塑家的设计思路,对雕塑家做到充分的放权,这是雕塑家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2.写意雕塑处理手法与几何化现代建筑的对比

在海王大厦雕塑的造型语言上,何力平选择了写意的手法,选择这种意象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由于雕塑所处的位置较高,很多雕塑细节很难被观察到,所以选择写实手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会显得雕塑小气;而写意雕塑的选取做到了整体趋势张力展现,与雕塑所处高空位置相匹配。其次,海王大厦整体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几何化现代特点,因此雕塑写意造型语言的意象性因素恰好与建筑几何抽象性因素相协调;如果运用写实手法就与几何建筑风格格格不入,要是运用纯抽象几何手法就与建筑融为一体,而无法凸显雕塑点名建筑主题的意义。最后,雕塑体现的是海王寻海的瞬间动作,整体雕塑穿插建筑,犹如海王穿越大海一样,所以雕塑造型气势要与海王大厦的建筑气势相吻合,写意雕塑以形写神的特点能很好凸显海王骑马穿越海洋的强大威慑力。从这三点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何力平海王大厦雕塑写意造型语言与几何化现代建筑语言相结合,整体效果既突出主题又形式统一。

3.雕塑着色与建筑外观色彩的结合

海王大厦雕塑着色与大厦外观颜色对比明显,雕塑选用了传统铸铜着色的方法,所呈现的效果表面泛有氧化过后的铜绿,看上去雕塑有着历史厚重感和力量感。而建筑本身的玻璃幕墙映射蓝天,呈现出大海的碧蓝效果。这样强烈对比下产生的视觉印象的可能性有:第一,海王作为历史人物,这种铸铜效果加深其历史感,跟现代大厦蓝色玻璃幕墙的对照,形成的视觉感就是一幅历史穿越现代的画面;第二,雕塑主题是海王寻海,大厦的蓝色玻璃幕墙犹如碧蓝大海一般,海王雕塑本身的厚重色彩在大厦颜色的衬托下彰显气势,生动地描绘了海王手持三叉戟驾马车穿越大海的宏大场景。

4.流线式造型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整个海王雕塑长达几十米,呈现的趋势是往斜上方穿越建筑的指向,这与建筑笔直的上升流线是统一中带有对比。统一在都是向上,海王往斜上穿越海洋,表现一种寻海精神的向上、力量的向上,与建筑造型的向上是统一的;对比在建筑的墙面是垂直的,而海王雕塑打破了这种垂直感,接近横向地穿过整个垂直建筑,视觉上是聚焦的,给建筑增添生机活力。这样分析下来,笔者认为雕塑的整体流行设计实现了视觉上的对比,精神上的统一。另外这种造型设计的采用也是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因雕塑所处位置较高,又是穿插于建筑之上,故要考虑其安全性,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变化莫测,所以在这里采用这种流线式造型设计可以减弱风的阻力和雨水的沉积。

5.雕塑材质与位置因素的协调

海王雕塑处于大厦十三层楼高处,位置较高且又是突出在建筑体以外,因此安装雕塑的牢固性和安全性显得极为重要。这样的高度再加上这样的穿插构图,必须要考虑雕塑本身的重量和建筑墙体的承载力。设计之初雕塑预想是采用铸铜工艺并尽量减少雕塑裸露在建筑之外的面积,但由于铸铜的材质重量过重,恐建筑无法承受这样大的外张重力,因此何力平在与建筑师和结构专家协商后,对雕塑材质做出了调整。首先,铸铜的材质质量高,可以保存的年月更久远,每个雕塑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永存于世,所以这是调整原因之一;其次,除了铸铜以外没有更好的材质可以既完全实现最初泥塑效果又可以保存更持久,所以在材质选择上只有降低一下对效果的要求。在这里何力平就选择了锻铜工艺,锻铜较铸铜来说铜的厚度较薄,这样雕塑的整体重量就减少了很多,减轻了建筑的承重力,但是也无形中增加了制作和施工难度。制作上来讲锻铜要分段敲制,最后再焊接成整体,这样就增加了组装的难度,这是其一;再有锻铜无法完全复制泥稿效果,因此在敲制完成以后,雕塑家要增加人手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在铜表面做文章就不像在泥巴上那么容易了,这是其二;最后在此之前我们分析过铸铜色彩效果的优越性,在原本铸铜工艺后做色彩效果相对容易,但是锻铜后再想做铸铜效果就比较难,何力平为了达到视觉上的完美,还是坚持做了铸铜效果,于是专门请了国外的着色专家来一起完成最后的色彩效果。

二、让雕塑变成建筑

鬼王石刻是何力平在1996年创作设计的大型摩崖雕塑,其规模尺寸之大,造型特征之奇,使得这件作品获得了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最大摩崖石刻造像”的荣誉。这件雕塑是以丰都鬼文化为背景来创作的,何力平通过对山体的开凿来诠释对鬼文化的认识:远观一个高达上百米的巨型大鬼的形象凸现在山体石壁之上;近观各式各样的小鬼或是簇拥着大鬼,或是寄大鬼之下的畏惧与尊崇。内容丰富又独特,造型语言鲜明又具有地域特色。

1.石刻总体造型与山体走势的结合

鬼王石刻的总体造型根据山体石壁的走势来创作设计,鬼王张牙舞爪地仰面朝天,与山体石壁的陡峭程度和山石挤压的走势保持一致。何力平依石而刻凿鬼王形象,一个张狂乱舞的鬼王形象犹如天然生长在石壁上一般,与山体融为一体。鬼王长达81米的长舌顺应山体向下蜿蜒,将山脚下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到鬼王凶神恶煞的头部。鬼王的四肢弯曲自如,甩动起舞,形象洒脱自在,左臂上托着喜、怒、哀、乐的冥界四鬼,下面压着世间各种作恶之鬼;右臂擒获着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脚底下踩着众多造孽怪兽,在鬼王的肢体间隙里无不充满了依石而刻的小鬼形象。山体石壁的坡度所造成的鬼王的仰面形象,恰巧暗示着鬼王与天叫嚣的气焰,气宇轩昂、不畏天地的鬼王形象使山体陡峭坡面营造的氛围更加浓厚。

2.互动空间设计在山体雕塑中的实施

何力平的这件鬼王石刻雕塑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公共雕塑空间中人的参与性程度的提高。人们既可以远观雕塑整体,又可以走入雕塑体内,体会鬼王内部的结构空间。何力平在做架上雕塑创作实践时,就对雕塑的内部空间,也就是他所讲的占有空间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很多雕塑作品中尝试将占有空间打开,以便彰显这部分空间的价值。在鬼王石刻这件大型的摩崖雕塑上,何力平更是凸显了自己对雕塑占有空间的开放欲望。传统意义上雕塑是一个封闭体,这也是雕塑区分于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实用且内部空间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参与建筑、体会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走进建筑内部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建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的全部魅力;当然建筑的外观可以说就是一个雕塑体,它具备雕塑的所有基本特质。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才能将建筑因素引入到雕塑当中呢?当然这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首先雕塑必须有足够大的尺度;其次雕塑的题材要具备内部空间开放的可能性;最后雕塑的材质架构要满足内部空间的安全性。因为大型雕塑的内部空间像建筑一样被利用起来的话,那么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们走入空间内部,体会雕塑内部空间的魅力。换句话说,雕塑的内部空间开放是为了让人们与雕塑之间有更良好的参与互动。鬼王石刻雕塑满足了以上的前提条件,因此何力平大胆在雕塑中引入建筑因素,让人们可以顺应雕塑走势和山体空洞进入鬼王的各个躯体部分进行观赏。通道忽明忽暗,增强了鬼王雕塑的神秘感,只有人们走到鬼王内部才能真正感受到鬼王的巨大力量。

3.定点爆破技术代替传统石窟开凿技术

何力平的这件鬼王石刻作品高138米,宽215米,如此巨大的石刻雕塑想在短期内完成,并且达到良好的效果是不可想象的。古代所有大型雕塑的开凿,尤其是石窟雕塑都要耗费数百上千的工匠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夫。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种工程的实施已经不允许这么长时间的耗费,况且也没有这么多的工匠进行细致的雕琢。现代社会也有现代社会的优越性,因为科技的发展,何力平选择了现代定点爆破的开凿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方法,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更多爆破专家的参与才能实现。经过何力平和各位专家的不懈努力,从勘测、立项到施工爆破成功历经两年之久,终于在三万多平方米的山体石壁上活生生地炸出一个鬼王形象,整体构图框架被炸出之后,再加上百名工匠的精心整理雕琢,大型鬼王摩崖石刻才得以又快又好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定点爆破的手法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家语言范畴,这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现代社会下公共艺术创作的新手段。何力平在城市雕塑中大胆采用这种手段成为国内罕见的范例。结语笔者对何力平两件城市雕塑作品的空间造型语言特征分别进行了具体解读,在城市雕塑建设中,不得不考虑的就是雕塑周边环境因素,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总结等,将环境因素纳入到雕塑设计中去,不然是不可能做出一件好的城市雕塑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雕塑空间中环境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在雕塑设计之初,还是在完成安装之后,雕塑形体的外部环境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之初主要考虑的可能是周边的建筑、风景、道路、景观等,依此来权衡雕塑的尺度、颜色、材质、造型等,也就是说环境空间是最早介入到城市雕塑创作设计之中的。安装之后,所呈现的环境空间会直接影响观者的心理反应,因为从设计之初,雕塑家就在预想雕塑实现安装之后所呈现的雕塑本体占有空间和注入环境空间的关系,要考虑其摆放进环境中后的空间变化,以及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实现安装之后,雕塑本体占用空间以体积外张的方式对周边环境辐射和以形体造型的手段对环境空间进行划分,在这个过程中来验证雕塑占有空间与环境空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恰当,来验证雕塑的题材、材质、颜色、尺度、造型等诸多因素在环境中是否能相得益彰。笔者从雕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对何力平城市雕塑风格进行了分析,海王大厦雕塑从整体构图到具体形体塑像,都体现了何力平将雕塑融入建筑的设计理念,为了达到这种完美融入,雕塑的材质、色彩、风格都对建筑语言做到积极的回应。而鬼王石刻这件雕塑作品,尝试将雕塑作为建筑进行空间造型,将雕塑内部空间完全利用起来,让人们如同感受建筑一样来感受雕塑。在两件城市雕塑作品中,何力平十分注重雕塑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师法自然、尊重自然、超乎自然,最终达到的目的是让人们看到雕塑时,有一种浑然天成之感。何力平城市雕塑空间造型语言特征主要将雕塑空间始终与建筑空间紧密相连,努力让雕塑与建筑产生和谐共融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把雕塑作为建筑前的一件摆设,这种积极主动的设计,值得城市雕塑创作者借鉴学习。

作者:牛志远 单位:晋中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