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文化建筑论文 > 古城文化建筑的进展与保护

古城文化建筑的进展与保护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1-10 17:14:00人气:405

本文作者:张辉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1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随着城市化和科技化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机动化的蜂拥而至,其空间结构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对于蕴含丰厚历史文化的城市古城区而言,即承载着传统的市民生活,又面临新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变迁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如何能够传承和发展故有的历史文脉,同时又能很好的应对和承载新的生活,是摆在设计师、管理者、开发商以及城市居民多方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历史古城开封为对象,通过本人的调研分析,从古城街区与建筑的保护和更新的角度出发,探析古城开封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更新的新思路。

2古城发展历史沿革

开封,古称大梁,又称汴梁,简称汴,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为止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364年魏国国都迁至大梁始,开封先后经历了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七个朝代,故有“七朝古都”之称。梁称东都,晋汉周又皆称东京。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政权,定都开封,史称东京。北宋时期,开封城周边宽阔30余km,由外城、内城、皇作者简介:张辉(1980-),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建筑学博士。城三座城池组成,城廓宏伟。此时开封历经9帝共168年,不仅成为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都市。元代开封为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省会,辖区略相当于苏北、皖北、鄂北和豫南等大部分地区。明代开封仍为河南省省会,并前后作了十年陪都。清代仍如明代设河南省,省治开封府。开封城的规模在金、元、明、清时期也基本延续北宋的三重城廓。明初,内城城墙改用青砖砌筑,成为今日开封城垣的前身①。民国时期实行省、县制,开封设立为省会。民国37年(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949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开封属河南省直辖市,为省会,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迁往郑州,开封成为专署驻地,1983年撤地建市。

目前,开封市的城市格局是由一个中心城区和两个边缘组团,中心城区又划分为四个区域,即旧城区、东区、西区和铁南区。旧城区涵盖城墙内全部和陇海铁路以北、五一路以东、惠济河以西、城墙以南围合的铁北区,是开封城的中心区。旧城区内存在大量的历史文物遗址、古迹、历史人物纪念地、近现代优秀建筑,如北宋东京城遗址、铁塔、龙亭、大相国寺等,这些均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代及近代文物古迹。在创建和确保开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规划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古城街区与建筑的发展与现状

开封古城的建筑和街巷格局是以北宋东京南北御道(今中山路)为轴线而分布的,尽管解放至今城市已经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改建,但开封古城的传统格局依然被保留下来,也是开封历史名称的重要特征。开封城内的古街小巷和胡同,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大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渊源。以明清之际形成并命名的居多,间或有宋代街巷的踪迹,民国以来,有的街巷更换了名称,有的街巷通过扩修改造已面目全非,如今开封历史上留存的街道尚有200余条,还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

街道基本是东西和南北走向,构成棋盘型的城市格局。开封街道名称的由来,有多种类型,以历史古迹命名的居多。其中仅以祠庙寺观命名的街道就有30多条,如开封城北隅有一历史古迹名游梁祠,是后人为纪念战国时思想家孟子晋见梁惠王而建的,围绕该祠的街道,为游梁祠东街和游梁祠西街。开封众多的古街胡同构成了成片的传统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的集中体现。这些传统街区不仅反映了悠久的历史,更彰显了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特色,是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呈现。如今,许多古街胡同的名称虽还在沿用,但其两侧的建筑及其周边环境都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特别是现代楼房取代传统的建筑格局,使得这些古街胡同的名称基本已快变成地图上的符号而名存实亡。这对于失却了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来说,实在是件值得痛心的事。

4古城街区建筑发展与保护存在问题

4.1乱搭乱建现象严重,老城风貌受到威胁近几年随着人口的剧增,老城城南地段四合院内搭建和翻建私人住房现象严重,原来的传统院落空间所剩无几。而且,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和统一的管理,新建和翻建建筑在造型和色彩方面与老城风貌很不协调。即便个别建筑照顾到风貌问题,也只是扣个屋顶,加圈屋檐了事,不伦不类,似乎也成问题。

4.2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恶化。目前,老城城南还存在几家公用一处生活水管,使用传统的公共旱厕等现象,污水、雨水的排放管道也不齐备。“刮风满街土,下雨满街泥”的状况急需改善。此外,由于私建房较多,多数居民拆除原平房后改建二层楼房,使得原本狭窄的院子变成一线天。住宅面积大了,但是采光通风较差。居住密度高带来生活私密性差、休闲空间缺乏等问题也同时反映在老城客观现状中。

4.3房屋产权交叉现象严重。产权情况比较复杂,有私房、房管所房和单位公房三类。其中以私房为主,这反映了开封民间住宅有着一直延续至今的居住财产私有的历史。房主在外地工作或在新区工作,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私房多为上辈留下的财产,兄弟姐妹共同拥有一进或者几进院落,产权交叉现象严重。如一幢房子三间屋归属三家,如果要修房子或卖房子,其中一家不愿意,房子就修不了也卖不了,从而造成老城内的民宅多数年久失修。也给民居院落的收购和转卖带来困难。

4.4旅游资源配套设施不足。从发展旅游的角度,该地段所蕴含的巨大的旅游资源虽然得到了适当开发,但配套设施不足,管理与服务不足,当地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表现,与期待值有一定距离。

5古城建筑与街巷的保护与更新的思考――以中山路、解放路街区为例

开封旧城的中山路-解放路街区就是一个多种文化建筑和遗迹共存的区域(见图1)。在南北向900m左右,东西向800m左右的范围内,分布有代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的建筑和遗迹。在该区域内,南北向有商业活动密集书店街和马道街,东西向有寺后街和鼓楼街。该区域既是历史上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现代开封城区的中心区。书店街是文化气息浓郁而厚重的古街。街道两旁多为两层阁楼式建筑,青砖白缝,小瓦盖顶,飞檐挑角,坡顶花脊,风格古朴典雅。许多店铺的墙面、门窗和栏杆上,都有造型别致的木雕装饰,有的还镶着人物、花草、动物造型的艺术雕塑。结实厚重的雕花木门,精巧华丽的各式格窗,拙朴凝重的横额牌匾,还有杏黄缎底镶红火焰边的店铺旗幡随风招展,辉映成颇现古城风貌的独特街景。马道街、鼓楼街也均为历史悠久、长盛不衰的商业街。在街区内,密集地分布有代表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和遗迹。山陕甘会馆位于寺后街中段北,坐落在明代中山王徐达后裔的府第旧址上,以砖、石、木雕艺术的“三绝”誉冠中原,同时也是河南省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会馆建于清乾隆年间,起初为山陕两省的富商为筹结同乡会建立的会馆,后又加入甘肃籍商人,遂名“山陕甘会馆”。山陕甘会馆为一处庭院式的建筑,主体建筑如照壁、戏楼、牌楼、大殿等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照壁临街而建。古观音寺现仍是佛教活动的场所,并正在扩建;与古观音寺隔街相望,刘家宅院北部,有近800年历史的犹太教寺遗迹;而刘家宅院是具有中原特色的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四合院建筑;与刘家宅院隔北土街西侧,是优秀的近代建筑――河南农工银行旧址,因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逝世于该处,现作为刘少奇纪念馆。从见证的历史信息来看,时间跨越古代、近代和现代。从不同宗教的影响上来看,涉及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从建筑风格上看,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近代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等。这些不同文化的建筑和遗存或隔街相望,或比肩而立,或相距百余米。因此,空间上的紧密关系使该街区在保护和更新方面面临着更为丰富而复杂的问题。

5.1传统街区与建筑保护的思考

首先,在城市肌理上,不同文化的单体建筑就像一个个细胞一样,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形成街区和城市。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相应的形成的街区也就具有不同的肌理。如汉族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居住建筑,均为坐北面南的合院形式,而伊斯兰民居是围绕着清真寺形成的,清真寺的布局又是坐西面东。这两种不同的建筑体系如果混杂在一起,必须经过一定的规划手段的梳理和置换,才能在保证各自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形成和谐而丰富的街区园林景观与社区生活。

其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需要相应的环境。传统民居需要街巷体系为其提供存在的外部环境,只有在传统的小街和胡同里,传统民居的宜人尺度、内向自得,以及街道上丰富和气的质朴生活才能体现出来。在传统的街巷体系中,如何插入“广场”,就需要对两种不同建筑群进行深入了解,以及对具体街区环境加以分析。从建筑和地产的产权以及重要建筑和遗迹的生存环境方面来讲,现状比较复杂。

再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讲,在局部区域如何在规划设计中,保护好这已不多见的城市风貌,显得尤为重要。但从区域两边的中山路和解放路发展来看,按城市主干路的标准拓宽至35m,其他街巷也将面临此种问题。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商的利益驱使已经使得区域内的传统建筑和民居渐渐被“侵蚀”,传统街区的式样也在渐渐被淡化。如何处理现实大尺度的城市主干路和传统民居,以及相应所需小尺度空间的关系,以在整体上保存传统街区和建筑的生存历史环境,而不仅仅是建筑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况且,拓宽后的街道直接带来临街土地的升值。现在一般开发商在利润的诱惑下是不会轻易在历史环境的价值面前降低容积率的。这就使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和迫切。

5.2古城传统街区与建筑保护措施探析

5.2.1在城市设计上,认清该街区在旧城和开封整个城市中的定位开封城市的发展,事实上已形成了若干个具有不同特色的风貌区。如开封龙亭湖一带的古建滨水风貌、新市中心的以高层建筑为特色的立体城市风貌、东工业区的制造业城市风貌等。在中山路―解放路街区中,建筑与文化遗存的密集性,有可能成为延续传统城市肌理与空间的保护地,进而留下这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真实影像。这样一来,与其它不同风貌街区形成多元的城市园林景观,为城市生活的多元提供空间上的可能,而“多种可能性”正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整个旧城中,以平远的传统城市风貌定位,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并在城市中保持特色与活力。

5.2.2传统街区与建筑遗产所存在的旧城街区遍布有大量亟需更新的城市元素,同时也是城市更新中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在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关系上,传统街区与建筑的保护是旧城更新中的首要环节,它被包括在旧城区之中;旧城更新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遗产,既不破坏其价值,又要发掘其新的功能,甚至通过挖掘历史遗产的价值,为旧城更新提供操作上的切入点与城市形态上的节点,以此维持旧城的厚重感和活力。在具体规划制定时,历史遗产保护规划为旧城更新提供限制因素,如四合院的视线控制,直接涉及到旧城更新中建筑物的高度分区。

5.2.3对街区内部不同文化建筑肌理组合的重视。古城中的传统街区和建筑,如中国传统城市由墙和院一样,已经和作为重要元素与城市肌理融为一体。如何对这些不同的建筑平面和意象的肌理,通过一定的规划手段编织成协调的统一体,并引入广场空间,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需要规划师、建筑师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协调操作。

5.2.4不同建筑遗址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在面对该问题时的谨慎和重视。不同的历史建筑是开封乃至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骄傲,对于这段历史的纪念是勿庸置疑的。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需要在政府部门政策的宏观控制之下进行,在规划理念上,对它的纪念要具有特色,并要很好地与周围环境融合;具有特色的,在保证其区别于其它文化的前提下,同时也为探访者创造具有认同感的参观场所。

5.2.5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众所周知,凡是传统文化聚集的区域,也是商业发达的地块,同时也是旅游业的关注的区域。其土地价值寸土寸金。为保护和延续古城街区与建筑的风貌特色,在传统街区地段空间内,突出和展现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魅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旧城区的更新改建中,对建筑高度和建筑形象要加以控制。新的建筑创作既要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又要尊重历史传统,延续历史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创造出具有开封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同时,通过附近绿化广场的营造、地面地下停车设施的安排等来解决人、车静态交通面积不足的问题,重点加强各旅游点和旅游区的配套建设项目实施,减少人口容量,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周围环境。

6结语

城市需要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文脉可以最大限度的延续和发展,现代化建设与传统城市文化保护的矛盾将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对古城区合理的保护和建设,使之与新建城区的文化特色相互支撑、相互辉映,在展现古城文化特色的同时紧扣时展的需要,才能把开封建设成为一个古今相融,地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历史文化名城。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