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 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8-22 04:29:00人气:426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教育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要求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逐渐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任务,高职院校有必要采取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其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实施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技术更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当今,一切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实际上均来自于创新,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聚焦于创新能力的竞争,具体来说就是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等方面。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以及社会的尝试中不断破除旧的理论、形式、方法、手段并进行创造的过程,创新是人类活动的过程,所以个人的创新水平会直接关系到现代社会的建设,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必然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渗透创新教育,如此持之以恒,学生的创造力就能被激活,创造力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2创新人员的特性

创新人员应具备以下特性。(1)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深厚的探索精神。“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持创新的热情。这样才能把握机遇,深入钻研。(3)具备优秀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开拓进取的魄力,这样才能求实创新,锐意改革。(4)具备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意志以及百折不挠的韧劲,这样才会克服重重困难,并创出新的道路,获取新的成果。

3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类大学生将来大多从事生产第一线技术操作、技术管理等工作,所以他们既是技术人员,同时又是操作工人,因此在对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候应该注重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其创造力,加强其创新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1培养创新意识

知识和经验是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创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就吟唱出流传千古的名句,而有多少老学究终其一生也写不出供后人品味的只言片语。这其中创新意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它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也不是研究生、博士生或高级技术人员等少数杰出人才的专利,教师以及学生们要始终相信创造力的普遍存在性,让人人都相信自身有着发明创造的能力。创新的障碍大多来自于创新者自身,既有自身心理因素、认知上的差异,比如认为创新很高端很神秘,害怕失败害怕别人嘲笑的胆怯心理等;也有社会性的因素,比如习惯势力、守旧意识、迷信权威等;有时也有技术上的因素,比如创新者自身的学识水平、经验技能等技术性基础欠缺。

3.2提高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会受到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智力因素指的就是人的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等等,而非智力因素指的则是人的性格、情感、兴趣、意志等等。智力因素是基础性因素,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能够对智力因素起到促进作用,而教育活动正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过程,并通过教育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其能够得到智力上的发展。例如兴趣对观察力与注意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对某事物极感兴趣,才会去注意它、观察它,也才会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育者应充分运用信念、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开发与调动受教育者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其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提高。

3.3加强创造实践

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加强实践训练。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出新颖的作品,创造力才能真正形成,学习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才有现实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创造性以及开创型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紧跟时展潮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强调育人,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们如何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真正将学生塑造成一个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有些实践能力的人才。各高职院校有必要根据教学实际探索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校外教育资源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来推进创新教育的开展,为现代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仲文.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何名申.创新思想修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3]肖云龙.创造学基础[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刘蕴青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