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 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8-02 05:40:00人气:380

[摘要]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也是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文章阐述了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导向,分析了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现实困境,进而从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夯实文化基础课程平台、拓展自主发展课程群、构建社会参与课程网络四方面提出了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路径,以期助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学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一、学生核心素养: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导向

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也是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从国家政策、“双一流”建设需要和学生发展的诉求三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核心素养对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1.国家政策的要求: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改革是关键。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手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高等学校要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急需进行结构改革与体系更新,从而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核心素养是创业课程的灵魂。创业课程是大学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载体。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院校建设,都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业人才。“双一流”建设与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当具备核心素养。因此,核心素养既是大学创业课程体系的灵魂,也是“双一流”建设的灵魂。因此,构建充满“灵魂”力量的创业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3.学生发展的诉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与创业的关键技能。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标杆,使其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强调“双基”培养到重视“三维目标”的实现,再到学生掌握核心素养,这是从单纯的“教书”走向全面“育人”的巨大转变,对学生的发展与创业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往往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决定学生未来创业成败与得失的,也往往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与创业的关键技能,代表着教育领域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共识,更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旨归。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缺失: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现实困境

1.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意识的缺乏。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培养核心素养的意识,在课程的计划性、适切性与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缺失。计划性缺失指的是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缺少长远规划,过于急功近利,只顾学生眼前的就业需求,未能顾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适切性缺失指的是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和时代气息,无法聚焦现实,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热情。麦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率是3.0%,2015届仅为2.9%,学生创业意识不足主要是创业教育课程指导不到位造成的。针对性缺失是指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偏重于普遍性的要求,对个性化需要关注不够。例如,对学生将要开展的某领域创业构想,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指导,对学生的个性化创业支持有限,对核心素养的培养缺少主动精神,无论是在创业意识还是在创业计划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都缺乏精准设计,难以做到“一对一”的创业指导与教育帮扶。2.文化基础课程平台脆弱。内容是事物的实质,是支撑事物发展的有效成分。我国部分大学文化基础课程平台脆弱,以致支撑大学生创业的文化知识不足,在人文底蕴知识、科学知识等方面比较缺乏。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缺乏人文底蕴知识模块,部分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不注重通识文化教育课程建设,跨文化或跨学科课程数量不足。据统计,2017年广西某院校共有约500门公共选修课,其中,人文社会系列课程约150门,占总数的30%,而跨文化或跨学科课程数量更少,不足10%。这是文科类院校的情况,在理工科院校,文化基础课程被边缘化、核心素养知识被弱化的现象更为显著,已经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我国部分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其根源在于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平台脆弱,无法承担全面发展人才的培育重任。3.自主发展课程群缺失。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课程群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成败。当前,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大学缺乏自主发展课程群。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自我防护教育课程,学生防范危机的意识和知识比较淡薄。2016年,中国公安大学联合有关部门对全国近千所大学的30万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防骗能力比较低,平均得分仅为69分,有近30%的大学生在自主防范欺诈能力测试中不及格。大学生自我保护教育课程和自我生存教育课程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受骗上当,造成了人身和财务的巨大损失,有关恶性案例屡见报端。二是缺乏发展教育课程,学生无法得到有效指导,出现了就业与创业两难的现象。据统计,201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就业率为91.6%,这说明我国高校仍有不少学生面临着就业即失业的困扰。高校应尽快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课程群。4.社会参与课程体系断裂。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系存在着普遍缺陷,虽然有宏伟的创业课程蓝图,但是缺乏脚踏实地的创业课程实践。当前,我国大学创业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行为方面仍有缺失。一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对创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学方法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死记硬背为主。另一方面,大学缺失对学生创新行为的培养,教师往往将课程实施局限于课堂与学校的狭窄范围,没有将其拓展到校外的创业实践中,没有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缺少创业实践的机会。课题组对华东师大等6所院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有6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社会实践指导、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这表明大学生渴望参加社会学习实践,但高校的社会实践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闭门造车的创业教育模式,难以培养真正的创业人才。目前,我国大学社会实践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缺少系统的课程计划、内容与实施标准。

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路径

在大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下设计科学的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课程的主体教育功能,强化创业教育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夯实文化基础课程平台,拓展自主发展课程群,构建社会参与课程网络,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一是提高对学校课程核心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制订创业教育课程方案,加大课程对核心素养相关概念、原理、知识与技能的设计,进而形成与社会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提高核心素养在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地位,使其占据学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织部分,不仅是学校进行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必修科目和重要手段,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基础。三是使创业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涯的全过程,明确学生要学习、掌握的核心素养知识,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专业考评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养,选择核心素养理论知识全面、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核心素养课程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功能。2.夯实文化基础课程平台。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平台,要结合学生实际,着眼课堂教学,打造校本特色,挖掘本土资源。一是打造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课程平台,结合学生心理、生理与学业水平,在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原则下,编写个性化的创业课程,打造个性化的文化基础课程平台。二是建设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课堂教学既是专业教学,也是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在校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师应认真设计课程实施方案,精心编写教学计划,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创业理论与创业经验。例如,哈佛大学就尝试将社会创业课程与学科专业学习进行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打造校本特色的课程平台,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现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办学目标,并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优势,打造有特色的校本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系。四是打造本土特色创业课程平台,将具有民族、民俗与文化等特色的当地元素融入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使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扎根乡土民情,体现民族风貌与地域特征,镶刻浓重的民族与本土文化烙印。3.拓展自主发展课程群。高校应努力拓展自主发展课程群,调动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适应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是拓展培养学生创业兴趣的课程模块,提高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趣味性。例如,增加体现和培养学生创业兴趣的课程模块,改革课堂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避免纯理论式的创业知识灌输,加强师与生的对话、教与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创业态度与进取的创业行为。二是拓展培养学生未来创业方案设计的课程模块,提高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现实性与预期,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教学都应从学生未来创业发展需要出发,以解决学生现实创业需要与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三是增强实践创业课程模块,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创业条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增强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主动性与前瞻性,使大学创业课程教育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助力学生解决创业问题,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4.构建社会参与课程网络。社会参与度是创业教育课程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其终极发展使命。在社会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深化时期,更需要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创新,努力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社会参与课程网络,从而做到虚拟与现实融合、产教融合、教学融合和师生融合。课程与现实融合课程即构建贴近社会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网络,结合当地课程资源与社会用人需求实际,精心编排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内容,强化创业教育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使鲜活的创业资源融入课程内容体系。产教融合是指高职院校要使创业教育课程与企业、行业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提高课程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教学融合即创业课程教学要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功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美国就提倡“服务•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服务社会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师生融合课程要在创业教育课堂中,加强师生关系的互动与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教师的创业引导与指导作用,用具有创业教育思想的教师带动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进而在多维度融合网络中,提高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社会参与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核心素养是双创人才培养关键[N].中国教育报,2016-12-24.

[2]牛瑞雪.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与创生[J].当代教育科学,2018(2).

作者:李一枝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