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应用分析
【摘要】主要从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信;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寻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化学发展史;要使学生学会对化学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教育学生追求化学的“善”等方面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的做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人文精神;中庸;共存
从教近十年,特别是近两年,开展了《化学课堂中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的探究》后,更多的思考如何改变学生思维的惯性及他们思维的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些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但我们能影响到的是他们的思维宽度与深度。
一、创建良好课堂情景,将知识化繁为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但单纯以知识的兴趣点来激发学生的认识显然是偏颇而不长久的。萨科奇在给教师的一封信中谈到,老师要使学生欣常“伟大和深刻”的事物,厌恶“渺小和平庸”的事物。这也说明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能投射到心灵深处的内容与学生探计。而能与人拟灵相伴的就是相关的哲学与人文精神。结合到平时的教学中,例如:沪教版中第三章《物质的构成》这一部分内容,一向是初中学生最怕也最难理解的内容,本身的知识点也比较抽象,是初中化学的的难点,在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不在从科学的角度入手,而是尝试着从哲学的层次解释;课堂中引入《易经》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一句话。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质世界是班谰万象,远至宇宙,无穷无尽;而物质又是由各种粒子构成的,粒子之无限可分性,也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通过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在哲学层面的解说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更好的理解了物质的微观世界。
二、文理结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庸精髓
在讲解化合物中化合价的时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各为零。特意引入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为中庸,得失守恒为中庸”。所以在教学中不在深究化合价是生质还是状态,而是要求学生理解“平衡”,还有相应的采用“中庸之道”教学来理解的内容有:化学式的书写、质理守恒定律、方式程式的配平、酸碱中和反应,初中化学的大部分难点都可以和“中庸”相应证,通过化学的学习进一步推广到人生处世及世间的道理,最终根本就是平衡,如果能明白并应用“中庸”思想那么学生的思维深度就能大增加,人也能更有内涵,能自觉的在思想观指导认识事物之间的存在,促进形成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中我曾经采用过教学方式―――表演。在学习初中化学的难点:微粒的内部结构,给学生一个命题“假如我是一个分子……”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分子的特点、性质,给予了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参司其中的道理,对于宇宙来说,人是那么的渺小的,同样对于人类来说,分子也是如此的渺小。尽管渺小,但它们始终在运动,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间隔,且因为外在条件(温度)的改变,会发生运动和间隔的变化。而后体会分子的这一变化带来的效果,以水分子为例,外在条件的改变,让水分子有三态变化,水分子通过三态为化实现了自身的净化和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通过化学,理解共存的意义
当学生认识到分子的性质后,就会自然地想到,与分子同样属于构成物质粒子的原子、离子,也应该有这样的特征,如此便促使学生主动的进入探究其他亮点的状态。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生,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引伸出新的人文意义“共存”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有很多已经开始对于社会的分工与合作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经过化学中一些内容将更理解“共存”的意义:谁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人一生下来就必然与周围相持连。就像粒子与物质的性质一样,单个粒子是不能体现出物质本身性质及特点,只有大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后才能体现出来,联系到人类,也是一样,只有你单一的一个人时,我们人类的社会性是不能体现出来的;所以推及其他,学生就会知道物质也是如此,它与它之间是相生呢还是相斥,是什么方式发生联系呢?学习方法也是如此呀,有这样的认识,他就会自觉地去迁移、去比较、去反思,如此,他就会构建起一个共存网络,知识的内容就在其中了,像分子孙原子、宏现和微观、酸和碱、化学变化与物与变化等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应证这一道理时,他就知道自已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应该以“共存”的思想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如此才能拥有和谐的生存环境。
四、充分利用化学发展史,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
结合化学课程,有意识地介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以及一些我国化学家的动人故事,增强学生自豪感,可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造纸,就是我国对化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又如侯德榜制碱,极具爱国教育意义的素材,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纯碱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是8O多年前,全世界的碱生产都被英国垄断了,随意抬高价格。中国留学生侯德榜当时在美国学习化学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探索出了一种制碱的方法,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使工厂生产出了洁白的纯碱,打破了英美对新式制碱法的技术封锁,从此把原来一盎司黄金一磅的纯碱做成了白菜价。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中精辟的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倡导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和谐融合的化学课堂,培养全面发展,塑造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余前利.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下的中学化学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2]聂晓慧.浅谈怎样加强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1)
[3]赵立萌.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施方法研究[J].知识经济,2008年09期
作者:徐观福 单位:晋江市深沪中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