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市场化创业教育论文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开创性或创业性的个人,但它对于“拿工资”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也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会和管理技能。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已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把创业教育提高到等研究、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市场化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市场化问题,是指高校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不能让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与市场经济实现有效接轨,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从而难以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发展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存在“人为割裂”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存在“人为割裂”的问题,主要是指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即将大学生创业就业纳入专题教学领域,人为割裂“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可融合性,使得大学生片面地认为,要“创业”就不能去“就业”。这种认识“误区”的形成,在高校由来已久,实际上,这是不利于我国高校发展创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因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创业行为,而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又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大学生在刚毕业时,一是缺乏创业资金,无法为创业活动提供持续的财力支持;二是缺乏创业经验,无法为创业活动提供有效的精细管理;三是缺乏工作能力,无法为创业活动提供可参考的就业感知。从美、德、日等国大学生的创业经验来看,大学生毕业后,先“就业”获得对在公司工作的“经验感知”,而后从事“创业”活动,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可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也不能离开“就业教育”,因为“创业”活动本身也是由部分群体的“就业”行为来支撑的,离开了“就业教育”,片面地开展“创业教育”,只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源之水”的“创业教育”,也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创业”人才的需求。
2.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市场导向缺乏“专业支撑”
“创业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鼓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的教育模式,其初衷是为了更好解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元需求问题,而客观上我国高校发展“创业教育”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问题在于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市场导向还缺乏“专业支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市场导向缺乏“专业支撑”的问题,简单地讲,就是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而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创业活动用不上自己的“专业”。比如,学机械制造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淘宝网店的创业活动,既用不上自己所学的“专业”,也雇佣不了几个“员工”,可谓浪费了大学的“专业教育”资源。只有解决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市场导向缺乏“专业支撑”的问题,才能让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真正和市场经济“接轨”,让人力资源的智力和体力劳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充分发挥。如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社区“创办”心理咨询师诊所,而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可以结合专业特长,先到律师所就业,学到经验后再自己“创办”律师事务所等。
3.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接轨”
依据大学生创业成功内容的分类,目前市场上有三种创业类型,一是自雇型创业,即大学生毕业后的自己雇佣自己、减少创业成本、小本经营买卖的创业活动,如个体户经营、淘宝网店、餐饮店等创业;二是专业型创业,即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创业活动,比如医药类学生利用医学知识开设大药房、食品烹饪专业学生开设餐饮服务店、教育学专业学生开设培训机构等创业;三是产品型创业,即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有自己独特研发的核心技术产品,利用自己的产品投资市场生产的创业活动,比如大学生在“挑战杯”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发明专利”或“技术性产品”,通过与企业联盟的方式或自己贷款投资生产的方式,所进行的“产品型创业”等活动。一般而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其创业教育体系也应该与市场需求有效接轨,特别是与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所急需的创业人才需求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而目前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在培养创业人才的层次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即大学生毕业后从事自雇型创业活动的较多,而市场需求的专业型创业活动和产品型创业活动较少。所以,新时期,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应该充分重视解决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有效接轨”的问题,使得高校培养专业型、产品型创业人才的教育功能得以顺利实现,进而解决好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所需要的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型创业的市场需求问题。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风险性因素的增加、产品生产使用周期的缩短,使得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多元化的挑战。大学生创业教育也不得不去解决“创业教育市场化缺失或不足”问题。只有给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市场化接轨”问题。具体而言,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其核心指导理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其最重要的“目标定位”。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的教育目标定位,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成绩,而不同的教育目标,则会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去完成。同理,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设定了“以创业带动就业”、落脚点是“就业”的就业型“目标定位”,就难以有效地去完成“创业教育”任务,因为其政策导向是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所配置的师资力量和“创业”课程,也就只是“就业”教育理念下的“花架子”。高校“穿着皇帝的新衣”的“创业教育”,既缺乏科学的“创业”目标定位,又缺乏先进的市场化“创业教育”理念指导,是无法承担起培养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职责的。事实上,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存在“人为割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和市场性,才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质性地停留在“就业教育”的模式上,即开展的创业教育活动局限于“创业”的技能层面和操作层面,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生存”的“就业问题”,而不是大学生“发展”的“创业问题”。所以,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和市场性,是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社会支撑体系配合
大学生创业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放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而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也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环境的支撑。从欧美等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发展情况来看,创业教育的责任不能仅仅由大学来承担,而是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支撑”体系,以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来助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市场化”发展,克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理性和片面性,把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与现实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市场的竞争中成长起来。可见,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撑体系,对于高校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除了浙江省、上海市、无锡市、南京市等少数省市外,大部分省市没有出台支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而且社会和企业也很少有愿意投入“风险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或与大学生创业展开合作。所以,缺乏社会支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无法获取社会上企业的“模拟创业基地”或“实训教育基地”,从而很难与市场上的企业活动“有效接轨”,从而难以顺利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转型所需要的优秀创业人才。
3.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市场型”课程与师资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市场型”课程与师资,也是造成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脱离“市场需求”、缺乏市场化的重要原因。客观而言,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起步较晚。以1997年清华大学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象征性序幕”,我国高等教育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明确“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改革,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市场需要”的创业人才和职业人才。以美国为例,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都整合了有效的管理型人才“师资”,利用他们管理企业的实战经验,形成有效的市场“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资源,使得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符合社会和市场的“创业人才”需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面临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与师资匮乏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具有市场创业实训的‘市场型’课程和具有管理实战经验的‘市场型’师资”的问题,使得很多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只停留在“创业”书本教学上,缺乏“创业”的市场实训,或仅是简单的校园租房、租门面“开店”上。高校只有提供“市场型”课程与师资,才能培养符合我国市场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创业型”人才。可见,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市场型”课程与师资,也是导致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方面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国家面临着各种社会转型的阵痛、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口红利的消失等问题和困惑,既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增添了多样化、复杂化、精细化的要求,也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机遇。发展好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承担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培养“创业人才”的责任,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突破口。当前,发展好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必须解决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缺失或不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具体的政策建议:
1.建构符合市场化需求的“创业教育”课程与师资体系
新时期,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市场化问题,不可能把责任完全推卸给政府和社会、企业,而应该从高校自身做起,设计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创业教育”课程与师资体系,以解决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接轨”的问题。高校建构符合市场化需求的“创业教育”课程与师资体系,应该:合理定位“创业教育”市场化的目标。“创业教育”市场化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创业型”人才,使得市场经济富有竞争活力,良性运行。由此,高校应该把“创业教育”市场化的目标,锁定在为市场经济培养自雇型创业人才、技术型创业人才、产品型创业人才等三类创业型人才上,从而有针对性地选用与配备“创业教育”的课程与师资体系。科学设计“创业教育”市场化的课程。大学教育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课程设计的科学与否。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实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需求的有机结合,必须科学设计“创业教育”市场化的课程,做到三点,第一,将“创业教育”课程嵌入“专业教育”或“就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如在“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安排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创业知识课程等;第二,根据市场经济需求的“创业人才”类型,来设计“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第三,“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要实现合理配置,特别是实践课程尽量与“市场真实创业接轨”。有效配备“创业教育”市场化的师资。高校“创业教育”有了科学设计的“创业教育”市场化的课程体系,还必须配备优良的师资队伍,来完成“创业教育”市场化课程的教育工作。美、英、日等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不能简单选用大学既有的理论师资,而应该聘用一些对创业实践有经验的实业家或企业家,来给大学生“创业教育”增添“实践活力”和“创业活力”。我国高校发展“创业教育”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这一有益经验,有效配备“创业教育”市场化的师资,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所欠缺的“实践讲解”和“风险讲解”,进而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优化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政策环境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关起门”来搞教育,也不是“孤军奋战”地搞教育,而是需要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能够给予“政策支持”。新时期,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市场化的问题,需要政府优化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政策环境,以帮助高校培养经得起市场经济考验的“创业型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对自雇型创业、技术型创业、产品型创业等多元化创业人才的需求。具体而言,优化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政策环境,需要做到:加大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与引入。政府部门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要采取“双渠道”,一是政府自己投入公共财政资金以扶持高校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二是政府鼓励高校通过社会渠道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资金。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大学生创业计划资金”、“天使基金”等资助项目,重点帮扶大学生开展创业。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让大学生了解创业的相关制度和“创业办理程序”等,从而更好地让大学生接触到真实“创业”的启动情况,像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设有“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厦”、上海市设有“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湖北省设有“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等。全面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信息服务。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应该开展合作,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信息服务力度,拓展信息服务的内涵,广泛收集与分类大学生创业的信息,以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开展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一对一”辅导,通过创业测评、创业模拟、咨询帮扶,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市场化、科学化水平。
3.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是指有利于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社会支持或社会服务“大环境”。大学生创业需要一个社会氛围,不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如何符合市场化标准,只要社会缺乏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活动都会被“腰斩”。政府、高校、企业等应该相互协调,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以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市场化的问题。具体而言,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宣传在社会上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创业氛围”。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园范围内营造富于创造力、富于创新精神、富于创业奋斗的学风氛围,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新闻、广播、新媒体、网络等多种方式,宣传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的益处,鼓励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制订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尽量保证大学生创业拥有自由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形成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比如大学生创业之初缺乏资金和场所,有些地方政府就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至少12个月的房租减免,实例有江苏省无锡市的“”创业支持计划等;有的地方政府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各个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比如浙江省宁波市的“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等。鼓励企业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现市场化提供实践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让高校周边企业成为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帮助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一方面是接纳大学生“市场模拟创业”的实习实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把自己的实际管理经验,作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市场化”的实战案例和教学素材,安排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市场化水平。
作者:曲小远 万荣根 单位: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