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经济下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探析
【摘要】工程教育改革是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推动我国新经济发展,抢占产业和科技革命的制高点。腾讯公司自2006年启动校企合作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协同育人模式与思路。本文重点对其进行阐述,并提出构建“新经济下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的前沿创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经济;工程教育;教育生态体系
一、新经济下工程教育的价值与使命
1.新经济下工程教育的机遇。回顾过去20年全球经济发展,不难发现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占领世界领先企业地位。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行业发生巨变,大量新经济形态迅速涌现,产业整合出现重大突破。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发展新经济有助于加快新动能成长,实现快速赶超。在这样一场变革中,人才是根本,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将有力支撑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竞争的挑战。2.新经济下工程教育的挑战。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渗入到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工程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创新门槛降低。原来做一个应用需要购买服务器、部署、运维等等,现在通过云端就可以解决。门槛降低导致竞争更加激烈。第二,行业变革。原来的行业可以较清晰地分类,但现在新兴行业可能是原有几个行业的结合,行业层出不穷,洗牌越来越快。也因此,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加快,交叉知识需求更加强烈。第三,学习方式变革。由于新技术的出现,知识获取变得容易。当前的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具有个性化、娱乐至上、爱表达却以孤独自嘲的特点,他们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更加多元,传统的工程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3.新经济下工程教育的新使命。面对以上挑战,新经济赋予了工程教育新的使命。从互联网企业看,我们认为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技能: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技术无人区做出重大创新。其次,要具有较高的产品和行业敏感度,未来已来,虽然没看到未来的情况到底怎样,但它对产业界、对生活的冲击已经来了;除了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与用户、与新经济产生共鸣,找到更好的结合点和创新点。再次,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在信息爆炸、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是生存和脱颖而出的必备技能。
二、新经济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以腾讯“犀牛鸟”教育合作项目为例腾讯自2006年启动高校合作项目以来,已先后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北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同时,与清华大学共建“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全国20所高校成立创新俱乐部,并经由T派校园大赛、T派公开课、T派夏令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先进技术、体验开放文化、研讨行业发展、实践个人成长的平台。如今,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腾讯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已逐步完善,这一协同育人机制主要面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学术研究型人才,网络空间安全、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以及“互联网+”领域的跨界复合型人才1.构建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型人才是指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能够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技术问题的发现和创新上取得突破的人才。其协同育人工作主要通过为在校生提供产业真实问题、数据,拓展其科研思路、验证学术理论、合作、联合申请专利,培养学生做“顶天立地”的科研。腾讯校企协同培养该类人才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以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开展深度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合作;二是以“犀牛鸟基金”项目为纽带助推青年学者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开展行业创新;三是以“犀牛鸟精英研究生计划”为指南建立硕博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2.构建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专业技术型人才是指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发展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目前腾讯校企协同育人的关注点是行业重点及其紧缺人才,包括培养网络空间安全人才、云计算人才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由于高校相关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为加快人才培养的进程,可以与企业联合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一方面,通过企业提供行业案例、企业专家、实操平台等将产业发展需求、前沿技术动态和人才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推动高校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完善,建成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可共享的课程、教材资源并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共建校园俱乐部搭建学生课外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快速成长为实战型、领军型人才,为国家战略占领人才高地,推动产业自主创新。3.构建以氛围营造、人才孵化和成就项目为核心的“互联网+”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互联网+”跨界复合型人才是指懂得如何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全能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拥有行业知识和产品技术革新能力,还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通晓互联网运营、营销之道,具备全球化视野,是实施“互联网+”战略的生力军。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方法论以及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将实践训练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实践平台。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腾讯校企协同人才培养项目在实践层面上主要融入三方面内容:一是以氛围营造为核心的校企联合双创教育中心,通过企业师资、开发平台、运营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以降低学生创新创业门槛,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二是以人才孵化为目标的校园竞赛平台,通过行业专家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三是以成就项目为抓手的“腾讯微校”平台,通过开放平台能力和资源,在成就项目的同时成就人,帮助年轻人在全新的风口上发挥创意,碰撞灵感,加速市场孵化,最终实现创业创想与目标。
三、新经济下工程教育新生态体系构建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工程教育要既适应当前需求,又要引领未来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要汇集多元主体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教育主管部门、产业资源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创新,让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协作育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新经济下通过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来创新育人机制,已成为新时期实现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以人为本”是政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多次提到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体现。它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持久发展。政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共享各主体资源,优势互补,通过有效互动,搭建平台,共同培养面向急需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2.推进政产学研融合打造工程教育新生态。(1)教育主管部门顶层设计,搭建多元主体互动平台。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应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其主导和桥梁作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国家相关部委加大对政产学研融合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打破行业、地域界限,引导各主体间的充分合作,构建有效互动平台,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例,该平台的搭建有效推动了高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搭建上下游企业、高校、产业联盟等的交流互动平台,将社会优质资源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务实解决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2)企业开放资源,协同推进工程教育。企业不仅是工程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驱动力,还在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利用其优势资源,基于社会与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建立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通过分享行业前沿、企业案例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平台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3)高校优化创新,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主体,首先应根据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明确其工程教育定位,并结合其优势学科,创新组织形式,积极与企业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有特色的工程教育。同时高校应借助企业资源,建立校内外师资协同、实践协同、资金协同等多维度协同机制,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奠定基础。(4)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支持工程教育。工程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社会上受到众多群体关注,包括地方政府、产业联盟、创投机构等。他们能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地方政策、资金、产业趋势、项目孵化等多维度的支持。这些社会力量应积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与高校对接,探讨合作共赢模式。3.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建设路径。(1)开放创新,统一育人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的构建中,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企业、高校和社会各界力量统一思想,明晰工程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自主创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需要各主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明确在工程教育中的定位和角色;其三需要各主体拥有开放的心态,突破自身创新束缚,汇聚并联动各方力量,开创工程教育新局面。(2)线上连接,搭建共享平台。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连接能力,借助这种能力,我们可以将各方资源进行有效全面连接,打破地域界限和体制障碍,搭建线上共享交流平台,促进各方信息、知识和资源的流动,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更好地服务工程教育。(3)深度感知,构建共赢机制。共赢机制是多方持久合作的重要保障,通过设定健康发展的体系和制度使参与工程教育的各主体相互作用,合理制约,从而保障良性循环。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感知各方需求,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其引导者、协调者、环境营造者等角色的作用,引导生态有效构建。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感知每个合作高校的特色和需求,高校感知市场的人才需求和创新方向,建立良性互动,形成各有特色的合作模式,实现多方共赢。(4)线下融合,提升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工程教育的核心。只有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将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的优势资源与高校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科研优势等真正融合,才能将其转化为育人力量,并融入教育教学工程中,从而使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打破边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1+1>2的效果。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平台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正在快速驱动产业融合,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核心和关键。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引领和适应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的使命,同时也面对着平台经济时代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需要在新经济时代不断创新,通过融合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创新产业发展的“互联网+”跨界复合型人才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型人才,构建工程教育新生态,为我国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爱华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171904.html.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http:∥www.moe.edu.cn/jyb-sy/sy-gwywj/201701/t20170119-295319.html.
[4]徐雷等:《关于综合性高校开展新型工程教育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5]徐骏待:《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新兴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王巨宏 刘婷婷 马东 张龙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