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校园文化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成为新常态下高校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融合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内涵
(一)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主要体现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素质教育引入深入的一种新形式。高等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培育提高为目的,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对教育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的被动适应,教育的目标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较少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和创造潜能。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心理品质和社会知识,塑造其开创性个性,教会其自主择业和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和技能。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形态,是一所学校特定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的集中体现。它是全校师生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育人方针、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的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构成。它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环境,具有教育人、引导人、充实人、影响人的作用,它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心理品质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校园文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是必然趋势。二者对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关联和契合,二者的目标与耦合人才培养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强度关联和较高的契合。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文化的重要阵地。深入研究校园文化现象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可以使学校走向品牌发展之路。
二、校园文化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促进作用
(一)校园精神文化――启发引领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先进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稳定健康的思想意识。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精神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的教育力量。校园精神文化通过价值观念、知识体系、行为准则等精神要素不断传承和发展,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目前很多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意校园精神文化的创新发展。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但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事物。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更多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大学生正处自我意识觉醒时期,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强化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和行动的准则,增强对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愉悦感,唤起他们的创新人格,
(二)校园物质文化――隐性育人功能
校园物质文化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感受的客观存在。它是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比如教学大楼、图书馆、体育馆、标志雕塑、绿化,各类传播设施等都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外在体现。创新创业素质不是几门课程和几个活动就形成的显性教育,需要在整个教育活动进行渗透性的教育。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乏的物质载体,也是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营造健康、和谐、有内涵的校园物质环境氛围,对师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独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美化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人身心愉悦,内化于心,激发人的创新的思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隐形教育功能。
(三)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培育塑造功能。
校园制度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内在管理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它用于规范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和行为准则。它具有很强的调适性,通过制度约束、调节,形成创新合力,为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打开局面。随着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实践,校园制度文化更具有人性化,精细化,对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在校园活动的组织设计中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自尊、自律、自励、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正是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品质。在校园文化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典型榜样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的激情和动力,从而提升抉择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对校园文化的推动作用
(一)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
创新创业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高校是创新创业的主阵地。人才是第一资源,当代大学生既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全面成长和成才的必备素质。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已逐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亮点,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应对挫折的永不气馁的信心以及面对困难的敢于担当的勇气,促进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高校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主体,其自身也承担着学校文化创新的重大使命。校园文化创新是在汲取优秀的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实际构建特色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知识的创新,也是文化的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思想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创新创业的新元素,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有助于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豪感、提高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创新感,坚定文化自信感,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凸显校园文化的精神
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及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从文化的视角看,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对创新创业价值的认同和导向,是营造和发展创新创业文化的过程。创新创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支点、社会文化建设的新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融入校园精神中,使得校园文化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创新创业文化所塑造的积极进取的事业心和意志力、勇于拼搏的冒险与创新精神正是当代青年学子应当具有宝贵的品质。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同一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也可以使创新创业教育开花结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题,使“双创”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培育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作者:邓书基 吴高莉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