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
笔者从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亲历从计算机黑白界面到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ERP全方面会计信息化进步的点点滴滴,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教授的班级在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考证、ERP沙盘演练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总结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一体化教学模式方面,本文提出几点看法。
一、课程性质及一体化教学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会计结合在一起,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为企业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过程的简称。简而言之,就是将会计业务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传递、运算、输出和存贮的加工处理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于一体的学科。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由《会计电算化》和《电算化会计》的课程名称引发的教学目标不统一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融会贯通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职业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分单元来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通过落实各个教学环节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其实,《会计电算化》是针对具备会计基本理论的学生开设的一门技能化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则安排针对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进行比较、任务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
二、在课堂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应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上。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由此,构建一个符合职业教育目标、可以体现职业教育实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体化教学体系则可以实现以下两点转变:
(一)教学的组织形式由“集体传授”向“个别指点”转变
课程可以安排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在这个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利用教师机端口来控制学生机(如远程命令、广播教学、屏幕监视、学生演示、文件分发、作业提交等),学生机端口则可以进行自动接收文件、演示、电子举手等操作。同时,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堂课,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让学生在学习中彼此帮助,有利于教学相长。
(二)学生由“被动受教”向“自觉思考、积极操作”转变
教师从“单一讲授”向“行为引导”转变;教学过程则从单纯的“传递知识”向“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学手段由“黑板、口授”向“多媒体、投影、网络教室”转变。教室内可以采用角色定位、广播教学、逆向思维查错、手工作业电算化、多蓝本多行业账套以及分组竞赛法等多教学方法。“角色定位教学法”是指让学生以财务主管的角色,对一个准备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学生综合《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自行假设所供职的单位性质及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硬件、软件、人员及制度建设,提出系统规划方案,这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广播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广播教学这一形式,在教师机上演示给每台学生机观看,重点演示一些容易出错或容易忽视的软件功能。不断地强调及演示可以让学生对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有一个较深的印象。“逆向思维查错教学法”是沿着软件常规操作相反的方向来进行,比如“报表初始化是否有错→账簿的处理是否有错→凭证处理是否有错→账套系统初始化是否有错”等逐一分析、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这一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是巩固会计核算七种专门方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手工作业电算化教学法”是针对学生之前手工做出的实训资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的会计软件处理方式,通过上机实验不断地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纸质打印文稿以及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达到人机并行的目的。“多蓝本多行业账套教学法”则是要求每个学生分别用用友、金碟、浪潮等多个社会上通用的会计软件来完成工业、商业等多个行业的账套资料,让学生们多对比,多探讨,找出软件的共性,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会计软件市场。“分组竞赛法”是将学生分成多个任务小组,每个小组的工作内容按电算化人员岗位来设置,最后的考核以小组的总体水平来评定,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会计电算化数据关系的联系性,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领和精髓,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电算化教学的时长一般为90学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及内容的延伸可能会相应增加),2/3的时间用于学生操作,通过这种边学边练及课后练习的灵活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逐渐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拓展了对理论知识在广度、深度、难度上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出的“麻烦解决心得”,完成论文《会计软件运行常见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法》发表于《消费导刊》。论文中提到,在会计软件基础设置时,如遇到科目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三个原因:原因之一,可能有相同的科目编码存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新建科目要先上级后下级,删除科目要先下级后上级;原因之二,查看当前界面是否在“全部”标签下,如果只是显示了部分科目,就会出错;原因之三,与编码方案不相符,比如应收账款中二级科目编码应该为“113101”,如果设置为“11301”,系统则会提示“与编码方案不符”。一体化教学方法下归纳总结出的心得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的配套环境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
“双师型”是近年来一直鼓励教师成长的方向,“双师型”师资标准可以按一体化的理论来设定:适应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胜任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工作。教学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课,领导检验等方面加权评定。适应本专业的教研能力,包括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综合课程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等;教研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解决问题的概率、开发校本教材及论文写作来评定。适应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开发能力。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提供的产能效益来受评确定。
(二)一体化教学评价系统
采用一体化教学后,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我们运用了发展性评价方案。通过课堂的表现、实训情况、操作技能的表现给予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减轻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负担。目前,针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评价有三个标准:取得电算化证书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用会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堂课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结合考证的内容,电算化教学内容还要涵盖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测试题来考核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辅导。另外,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水平分为初级和中级,初级水平一般包括账务和报表系统,而中级水平则要涉及很多专用子模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一个层次的概念,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指明方向。此外,要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传统式的教学往往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素质差,所以学得差。实行一体化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调动起来了,于是,教师更加重视自己的教学质量,通过考核、问卷、座谈等方法进一步了解教师教学中的缺点,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了解教学所需。通过构建《会计电算化》一体化教学体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考证通过率上升,操作也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经过一体化操作训练的学生,在实务操作中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对的评价一直都非常高。会计电算化系统不是财务系统,而只是一个账务系统,其产生的不是财务信息,而是会计信息,在满足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过程中,引入具备了价值链管理功能的ERP管理软件是发展趋势,这也渐渐融入我们的学习当中。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财务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越来越IT化、自动化,特别是当XBRL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后,财务人员更多的时间将用于对企业内部的业务进行管理分析,以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要实现这一点,财务人员需要在专业和心理上都有所准备。这也是我们今后一体化教学的努力方向。
作者:万依云 单位:海南省供销学校
会计制度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实习论文 会计电算化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论文 成本会计论文 法务会计论文 银行会计论文 基础会计论文 商业会计论文 会计审计论文 税务管理论文 网络会计论文 金融会计论文 企业会计论文 会计核算论文 部门会计论文 林业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论文 会计监管论文 成本核算论文 会计控制论文 会计基础论文 会计教育论文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会计实践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