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素养教育论文 > 大学生文艺素养教育现状与实施路径

大学生文艺素养教育现状与实施路径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1-23 15:07:00人气:466
内容摘要:在西方,德国是最早将艺术相关课程引入高等教育的国家,最初开设的课程为艺术史。为大众所熟知,美国、英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颇具赞誉,世界大学排名中前30位的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集中分布在美英两国。文中选取美国、英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作为大学代表,以大学生为例,从高等艺术教育历史与现实社会情况来对比美、英等欧美国家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初设,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和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与学科定位等方面,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开展实施路径予以探讨、保驾护航。关键词:文化素养;艺术教育;实施路径 文艺素养教育,指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教育,组成了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强化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即通过对大学生培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一.强化高等教育中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强化高等教育中文化艺术素养教育是现代科技发展和时展的需要。 国际环境剧变,当今社会正处在新旧秩序复杂更替的过渡期,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新产业迅猛发展,机遇与挑战互相转化,高等教育层次人才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及贡献者。科学进步中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技术的出现,经常游离于学科的边界或交叉区域,重视交叉学科摩擦出的科技火花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这符合自然界客观规律。科技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多学科交叉重合,这些交叉重合学科的不断渗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学科交叉研究顺应了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加强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教育能适应这种社会趋势。过去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科技,使得各门科学教育备受赏识,文史哲教育一度受到冷落。新中国初期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国家需要大量务实人才支援到方方面面的建设,久而久之带来一系列灾难性的例如信仰危机、道德缺失,精神空虚等社会问题,但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满足了物质生活之后,精神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教育有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我国现今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实践能力差的局面。学生无暇参与课堂外发展智力的活动,导致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尽管大学生活相较于中小学而言,时间充裕,相对自由轻松,大学里也设有很多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开设讲座、工作室等等,但由严谨高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到多元化综合素质培养通才模式的跨度之大,让许多大学生无所适从。造成许多大学生仍像过去一样忙于应付课业与考试,忽视对自身通才能力的提升以及对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现象。同时,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使得高等学校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学习。二.对比美国英国高校与我国文艺素养教育现状 (一)美国高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 美国在1994年将艺术教育纳入《教育法》,规定艺术课程包含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4类为7门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并制定了从小学到高中的音乐、舞蹈、戏剧、视觉传达艺术课程的国家标准,影响文化艺术素养教育迅速普及。美国高校的文化艺术素养教育深受欧洲国家如德国和英国的影响。其最大的特色是把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作为文史哲学科来学习,使之成为通识教育。相比于我国,美国高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优势是比我国完善的人文历史教育。学科体系完整、理论研究深入的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生物学、哲学等学科自然而然成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沃土。美国高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看中艺术的精神价值,不把艺术当作教育产品,他们在意的是通过文化艺术素养教育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注重对人的认知能力和人的情感能力以及人的意志水平。美国在实施文化艺术素养教育时普遍宣称文化艺术素养教育是自成体系的,不具有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的义务和作用。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在于为政治集团政治目政治利益的服务,而是为了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艺术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审美认知作用。美国高校这种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艺术的途径,使学生深入了解生活态度、社会理想来提高人文素养目标的文化艺术素养教育模式回归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本源,稳固和延续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核心作用。 (二)英国高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 1868年英国最早尝试将视觉传达艺术引入大学,牛津、剑桥和伦敦三所大学分别设立了斯莱德讲座教席。英国大学艺术教育模式的发展变革同步于英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变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很多大学都以政府颁发的《高等教育的框架―――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1991年5月)》为标准,促进学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快速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普及化,并为其大众化奠定了规划和政策基础。英国文化艺术素养教育重视学校和社会支持例如企业联盟两种力量的综合作用。英国大学聘请当代知名艺术家作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辅导者,辅助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工作推进。国家给这些艺术家保护与支持和补助,也要求艺术家以固定频率为学校提供高品质教育活动。政府和学校共同举办艺术表演博览活动,各单位也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联动和艺术团体。例如伦敦大学、牛津大学都有超过一百五十个的学生社团,确保校内外各方面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三.国内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实施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全新的教育模式。 鼓励采用将专业课程教育与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文化艺术素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始终,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入至各种教育手段、教育途径,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育人理念。 (二)改变课程大纲的结构。 增设自主设置文化艺术素养教育课程,定期公布本科专业限制性目录和预警目录,加强文史哲学科尤其是中西方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科学的学科交流能力、计算机基础应用等方面的教育。稳定医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重点专业,突出各单位办学特色,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差异化发展。整合艺术学、历史学、文学、哲学等专业,强化学科,淡化专业,提升素质教育层次。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更系统更全面,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增加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 围绕“动态文化”诸如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展开校园文化,直接或间接感染学生,通过启迪、熏陶,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启蒙大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从而拥有艺术修养和践行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是大学生的躬行文化艺术素养的重要之所在。 (四)建设高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加强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教育,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提高教师素质。要优化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建设,弘扬教师的专业敬业精神,调整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支持教师依托科研项目开设研究性、创新性课程,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完善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本科生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教师要遵守行为规则,拓展知识眼界,主动提高文化素质、理论素质、能力素质,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学校在变革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同时,要考虑以人为本,树立服务学生意识。并适当分批次引进高水准的文艺素质教师,同时对原有的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五)构筑健全有力的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保障体制。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研究解决改革中的突出问题。要制定和完善配套政治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各高校党委要把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根据改革的总体部署,制定本校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学校可成立由专人负责的大学生文艺教育工作小组,规划和推动文艺教育工作,形成明确目标的教育模式;尊重人的主动精神,健全人的个性,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校企合作。探索开放多元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丰富筹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本文重点研究突破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现行教育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切实保障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难点在于对西方高等艺术教育吸纳、调整、充实和完善。对于我国高校文化艺术教育秩序和规范,国家教育本质属性和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定位的高度等等概念还需要不断探索。参考文献 1.《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方法探讨》陈连海;郭启松发表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裴印山发表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从精英到平民―英国大学的艺术教育模式简析》张华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 4.《外语教育领域的跨学科设计研究》孙继红发表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岩 大连财经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