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2篇
(一)
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每一年都会向企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随着企业改革不断的进行,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作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对其进行研究,尤其是职业素养研究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将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线工作,他们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高低各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及企业生产创新等都有重要作用,具有良好职业人格的素质的人才,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技能能减少问题产品,创造新品牌,并不断的提升产品在同类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不断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2)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输送一线生产和管理部门人才的摇篮,要求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尤其是中级技术人才既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也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是现代化企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其职业技能可以短时间形成,但是其职业素养则需要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需要高职院校将学生职业素养工作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
(3)就业形势的影响。从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一旦就业率低会造成高职院校资源的浪费,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现在出现这种现象:高职院校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归根结底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很难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如果学生的专业技能过硬,又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被企业录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学生迈向职业生涯第一步的重要门槛。
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可行性策略
(1)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作,除了就业指导处必要的指导外,还需要发动职员工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尤其是专业素质较强的教师,要为此制定专门的制度,对教职员工进行考核和监督,并引导和鼓励教职员工能将职业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正反案例,组织学生就案例内容分组进行讨论,使学生对职业道德有深入的了解,对职业道德有明确的认识,从而不断的提高其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执业行为习惯。教职员工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在学生专业前景和专业素养等方面给予相应指导。
(2)开展主题活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技能的最佳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自身状况和社会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以职业素养学分制为主的职业素养教育主题活动,将学生平时参加的职业素养主题活动,记录在职业素养教育卡记录卡中,作为每个学期期末学分评定的一部分。以服装纺织类专业为例,学校可以依据服装纺织行业的工作特点分组、限时展开结构设计打版比赛和工艺制作比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团队意识、时间意识和合作精神等素质。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心理特点,将职业素养教育融汇于学生工作,高职阶段的学生心理由原来的不成熟、半成熟逐渐向成熟转变,期间对职业有了感知、认同,职业情感和职业人格也逐渐形成,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主体活动方案,不仅能使职业心理体系化,而且能使学生的职业精神更好的形成。
(3)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是高职院校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时向学生提供就业和职业指导并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而设立的课程。其中的职业生涯是比较重要的,其不仅关系着一个人人生中与职业相关的行为、活动、价值观,也关系着一个人愿望和态度等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仅仅靠自己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专业人士适当的指导,就业指导部门作为指导学生的重要部门,应从社会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对学生的职业人生进行设计,使学生能真正的了解自己,根据相应指导合理的设计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高职学生中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专业是比较有兴趣的,做职业规划时会,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职业观和社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再进行设计,这样不仅能使自己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也能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对于部分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要指导这些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使之形成能力和技能,以后走进社会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并能得到企业的认可。
(4)实行校企联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并逐渐形成的综合素质,未经过职业活动而进行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无法真正的意识到职业素养对职业人生的重要性,需要学校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让本学校专业老师去企业学习,将专业理念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对企业有所了解,明确职业目标并积极的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为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该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并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学生较多的企业去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和指导。为了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讨论活动,让不同学生之间能取长补短,共同进取。对于实习地点较为分散的学生,教师可以定期巡查或以网络通信和邮件方式,与学生建立联系,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岗位满意度及生活工作条件等,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尽快的适应工作岗位角色转变。
三、小结
职业素养对中职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其直接关系着职业人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高职学生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专业性人才,其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通向职业之路的通行证,但是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综合人才,除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需要调动教职员工使其参与到人才素养培养中来,并开展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实行校企联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使其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作者:徐芳芝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二)
一、加强入校后的职业认知教育
经过高考的冲刷洗礼,学生们以全新的面目来到新校园,学习新知识,融入新环境,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可能一穷二白、一无所知,这时是将职业规范灌输给学生的最佳时机。从职业服装、从业资格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到职业标兵、模范校友事迹等各方面灌输给学生,强化学生的第一印象,让学生一入校就能以职业员工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能时刻以先进模范鼓舞自己,从而增强职业使命感,积极憧憬自己美好的未来。
二、加强职场氛围的创建
除了创建仿真环境的实训中心外,也要加强整个校园职场文化的建设。学习企业文化长廊的形式,在校园内建设文化长廊,主要板块可以包括:学校概况――有关于学校的板块,如校史、校训、学校取得的成就、专业设置情况等;优秀校友――关于优秀校友的板块,各专业优秀校友代表;职场文化――关于职业教育的板块,如国家规范的职业资格标准、从业标准、职业榜样、职业故事、企业管理名言等;人文文化――关于人文文化教育的板块,如社会道德模范、励志名言等;榜上有名――关于学生成果的板块,如获得奖学金、三好生、优秀班干等获奖学生照片,学生绘画作品、摄影作品、书法、文艺演出照片、学校好人好事等;献计献策――征集师生合理化建议,合理化建议采用情况介绍以及合理化建议采用成果展示等。相信文化长廊的建设,既能美观校园,又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文化、人文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校园成为学生自我教诲、润泽心灵、陶冶情操的乐土,使学生在愉悦、美丽的校园环境中感知到企业文化的真理,领悟到企业团队理念、敬业之道等。
三、加强班级职业化制度建设
可以根据班级的专业实际,形成职业化的班级制度。企业是通过制度来规范企业的操作规程、厂规厂纪、考核奖惩等的,学校可以仿效企业这一做法,针对某一专业或专业群制定一定的规范制度,或者通过制定符合班级专业实际的班规,也可以根据可能专业岗位制定具体的班级制度,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角色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在学校各种纪律的基础上,通过具有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班级制度的实施,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接受职业化的制度教育,以期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就业环境。
四、加强职业化的活动开展
学校应重视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是重视要参加省、行业、国家级别的比赛,还应加强校内的技能大赛,应该使之常规化。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有一档节目――《状元360》,这是一档以展示基层劳动者风采,弘扬“劳动光荣”主流思想,将镜头对准你我身边的行业精英、业务高手,在基层行业中搜寻业务能手,将劳动一线的旗帜人物带进荣誉殿堂、向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致敬为主旨的栏目。我们为何不能效仿该节目,在校园内也开展类似《状元360》的各专业面向岗位的职业技能大赛,例如外语现场口语翻译、导游现场景点介绍、秘书接待设计、面包制作、烹饪大赛、点钞竞赛、模具制作、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愿意积极准备参加的,学校都积极给予支持,逐渐便可形成人人皆为能手的局面,只是学生们技能各有不同,但各自都能有一种职业归属和自豪感,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将弥漫整个校园。
五、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典范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素养中非常强调敬业精神,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敬业,是一种最完美的工作态度。而态度就是工作中的竞争力。在学校里,一个教师的敬业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教学行为,决定了他对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平庸还是积极进取。教师的这种态度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身为教师的你自己本身都做不到敬业,那么即使你再如何鼓励、号召学生要有敬业精神,我想也是无济于事。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那么作为教师本身要给学生树立起典范,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不能保证你有了敬业的态度就一定能成功,但所有成功的人都必须要有敬业的态度。
六、小结
总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且系统的工作,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作者:朱晓庆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