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为信息来源,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对当前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对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未来研究思路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概述
课题组以中国知网为文献信息来源,以“信息素养+高校+教师”为关键词共有215篇文献。根据对这些文献整理与统计发现,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始于1997年,此后的十年内,对此领域研究较少,只有16篇相关论文。自2007年起,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逐年增多,2017年达到最高峰(28篇),占总量13.02%。从刊源分布来看,主要涉及高等教育、教育理论、图书情报、职业教育等专业期刊。从期刊层次来看,发表于核心期刊37篇,占总量17.21%;发表于CSSCI期刊19篇,占比8.84%。从文献研究对象来看,对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研究67篇,对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研究28篇,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研究19篇,分别占比31.16%、13.02%、8.84%。从文献作者地域分布来看,中东部地区的研究占据主流,特别集中在江苏等地。
二、研究内容分析
从研究内容分析上述相关文献,发现对已有研究可归类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研究
理论界对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于对其内涵的研究。保罗•泽考斯基(1974)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名词,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的信息技术和技能。Doyle(1992)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总结报告》中给出了如下定义:信息素养是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基于计算机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信息与原有信息进行融合,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以批判的眼光解决问题。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指出: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陈彦平(2013)认为信息素养是信息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杨红孺(2013)认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除了具备信息素养基本内涵之外,还应具有特殊姓的内涵。林聪(2016)认为高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指在专业发展中具有的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使用媒介信息建设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及有效利用媒介教育功能的能力和素质。王涛涛(2017)认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就是高校老师发现、检索、分析、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包括基本信息素养、科研信息素养、特殊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
(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构成研究
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内容以及构成体系方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阐述。秦美娟和何广铿(2009)将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能力细化为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信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交流、利用信息技术研究等7类能力。陈彦平(2013)认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指标主要包括:是否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系统、多媒体创作工具以及信息应用的综合能力。解岩(2016)从信息爆炸与媒介融合的角度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构件进行了研究。林聪(2016)认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由师德和教育责任意识、媒介的认知和使用技能、注意力和信息辨别能力、信息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社区组织能力构成。马静(2017)提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三个维度。王涛涛(2017)认为信息素养就是要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行业应用能力、信息化自我发展能力、信息化交流合作能力、信息化就业创业辅导能力、信息道德及信息辨别能力。
(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及现状研究
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方面,问卷调查法是相关文献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曹志梅(2007)、周建忠(2009)、王红梅等(2012)、潘光照(2015)、马晓婧(2016)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陈彦平(2013)利用调查问卷,从师生两个不同视角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大学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不同期待以及教学效果,调查表明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应用及效果都与学生的期待指数存在差距。王立柱(2016)采用了分层次分析法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张一春、王宇熙(2016)对江苏74座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分析了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问题;。李继燕(2017)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对河北、山东两省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归因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高校英语教师信息意识年龄差异显著;信息能力的性别、教龄和海外经历差异显著。
(四)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存问题研究
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存问题上,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有:吉学武(2012)认为高校教师存在信息意识薄弱、信息知识匮乏、信息能力较弱、信息道德有待提高等明显。潘光照(2015)通过问卷等调查方法,发现高校教师还存在着对信息素养技术掌握的不够全面、对新技术运用能力较弱等问题。王涛涛(2017)认为高校教师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提高氛围;缺乏完整的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规划;缺乏“互联网+”背景下对信息素养的正确认识。赵志宇(2018)认为当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最主要的问题是信息素养提升认识不足、信息化教学和科研能力较低、信息素养提升途径单一。
(五)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在如何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方面,主要的文献观点有:程琳(2010)从JITT(Just-in-TimeTeaching)的视角提出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定位、分流培养模式。吉学武(2012)提出要加强高校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加强信息环境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机构等。陈彦平(2013)认为应当树立全面信息素养观、加强培训、提供使用信息的条件、完善评估考核机制、学习了解与信息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加强软硬件建设,构建信息素养提高平台。马维平(2014)认为需要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网路技术、视频声音编辑录制技术、文字图像处理技术、动画制作技术、课件制作技术等方面提升。徐博文(2014)认为应从教师培训、搭建平台、积极主动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整体信息素质。高海燕(2015)认为应当创新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建议高校安排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培训,同时还可开展师生互助式培训。林聪(2016)认为:把师德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建立师德长效机制、从技能到素养,转变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的目标、加大资助力度,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教学改革专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王涛涛(2017)提出应构建信息素养持续提升体系、进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持续提升生态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李继燕(2017)提出要促进信息素养培训的网络化、个性化、针对性、持续性。陈献辉(2017)认为应该通过加强教学支持以及加强实践能力等方面,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耦合机制以及理论范式。
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总结及展望
(一)研究评述
由文献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问题得到了教育理论届的关注,对高校教师的信息素研究近10年来虽有逐步增多迹象,但研究成果总数与教育信息化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还较少,特别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比例较低。在这些研究中,对高校英语、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专项研究比对其他专业教师的研究要多,对高职教师研究也占较大比重。中东部地区高校教师对信息素养关注度较高,特别是高校资源发达的江苏等省份。理论界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定义虽在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在内涵界定上基本趋于一致,均认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高等院校教师发现、检索、分析、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但在相关文献中,缺乏与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新内涵的界定。在信息素养构成方面的研究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但是,对信息素养构成内容的阐述过简单、趋于表面,并且研究中少有见到对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所具备的信息素养构成要件的研究。亦或是在文中提到,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在当前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互联网发展趋势下,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的信息素养具体是什么?在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中,多采用问卷调查、面谈调查等方法,这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现当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差异因素,但是也容易出现调研样本不明确、抽样方法不合理等问题,易使调研结论受到干扰。另外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略显单一,可开发其他更多样的研究方法。在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中,信息意识薄弱、信息应用能力偏弱等问题是理论界公认的主要问题。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又面临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应进行阐述和分析。此外,在现有文献中,还缺乏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在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中,能够针对现存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提升教师信息意识,树立教师信息道德,加强教师信息应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但是在现有文献中,除了对英语教师和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研究较多,高校其他专业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见,然而不同专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应该是不同的,自然提升策略也应有区别。另外,多数论文提出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升建议也比较笼统,不够具体,也没有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在这个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二)研究展望
通过对已有文献研究现状分析,预测未来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开展:(1)新技术影响下的信息素养新内涵的界定。应结合当前科技前沿技术以及国家信息化水平新要求,提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新内涵以及构成要素。(2)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分析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因子。(3)分学科、分专业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展开研究。通过缩小研究对象,将高校教师分解为不同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分析应当如何提升专业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使研究结果更具指导性。
参考文献:
[1]林聪.“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信息素养及构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
[2]王涛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7(9).
[3]王红梅,等.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012(5).
[4]吉学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2(5).
[5]陈彦平,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及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4).
[6]马维平.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5).
[7]李继燕.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7).
[8]高海燕.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
朱捷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