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培养机制探究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的教育领域带来了重大影响,也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已然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项必备能力。然而当前我国师范生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所接受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都是令人担忧的。本文在了解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建议,以期能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培养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日益取代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利用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可以说,如今的社会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的主流群体,他们接触媒体的数量、方式和程度,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已大幅提升。但是由于青少年群体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探索形成时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在接触媒介和媒介消费方面易受影响,易产生困惑。而网络信息、“微社交”内容的审核标准相对宽泛,缺乏纸媒相对严格的内容审核体系,致使近年来未成年人在网络和媒介使用上容易陷入娱乐性和盲从性的误区,遭受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案件呈上升趋势。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新媒体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对青少年群体的媒介使用情况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均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设计了相关课程和训练环节。但是,与这些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媒介素养教育尚未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部分教材中虽然包含了一些有关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但总体而言,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和指导。这与传媒时代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显然不符,同时也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埋下了隐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缺乏具有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教师却是关键因素之一。众多周知,高校师范生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对信息的把握和处理能力可以直接对中小学生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养成是提高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切入点和可靠途径,是推动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力量。通过“准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中的努力,可以培养青少年对媒介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对媒介的“控制力”,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辨别真实世界和媒介世界,使他们在避免有害信息侵扰的同时,更好地获取媒介信息,服务于自己的成长。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对媒介知识和媒介理论认知的基础之上,通过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能力。课题组从师范生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师范生所接受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和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水平三个方面展开了调研,尤其是在参考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力进行了教育意识和态度、教育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和应用三个层面的调查研究,以期能在媒介素养教育知识的应用、整合设计和教育研究等不同能力维度上对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现状做出客观的评估和分析。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努力提升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和媒介素养教育水平
师范生作为中小学准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将来都会对中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要从提高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和媒介素养水平着手,通过提升师范生的媒介素养理论知识水平,为扎实地开展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高师院校应当组织教育和传媒类专业的教师去开发针对师范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应该与中小学教育实际紧密联系,切实帮助师范生提高应对、解决实际教学中有关媒介问题的能力。例如,帮助师范生了解如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缓解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电子产品的现象、如何保护中小学生免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教会中小学生清晰分辨混淆媒介和现实世界等问题。在提升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上,要注重对师范生媒介知识、媒介能力与媒介意识并重培养的原则。在媒介能力上,注重培养师范生养成收集和分析、质疑和表达以及制作媒体产品的能力。有效地收集媒介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备课,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媒介素养教学实践中进行课题研究,从而提升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效地制作媒体产品,能够帮助师范生更为丰富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在媒介意识上,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师范生将媒介素养与自身的发展、公民的意识及教师的身份等结合起来,自觉担当起媒介素养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把教师、教材和教学作为提升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突破口
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养成需要从教师、教材和教学三个方面来实现突破,具体而言,首先要培养和配备有任职资格的媒介素养教育任课教师,这些教师要充分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既要具备新闻与传播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熟悉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才能引导和教育师范生在学校期间具备扎实地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其次,要组织编写针对师范专业学生的、适用性强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除了涵盖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系统外,还应当结合师范生未来职业的需要,对师范生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进行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最后,要在课程设置上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引导学生由自发到自觉地学习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和媒介素养教育方法,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力。
(三)以高校的附属(周边)中小学为教育试点,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提升
媒介素养教育是关于行动的教育范畴,没有参与就没有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必须在行动中体验、在行动中获得认知。高等院校可以组织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师范类专业和附属(周边)中小学校开展三种方式的交流合作:一是组织由新闻与传播、师范教育专业师生组成的课题调研小组,对附属和周边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策划、讲义及教材的撰写提供现实依据;二是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要主动参与到附属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方案设计、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具体工作中来,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设计、教材编写等提供鲜活的素材,确保师范生既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行家,也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开拓者;三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和师范教育专业的师生可以根据调研的情况,对中小学在职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形式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或开展讲座,为师生们释疑解惑,从而增强师范生在媒介素养教育上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师范生具备丰富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能力。
(四)建立系统科学的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是由民间来首先推动,然后在特定的范围和区域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尝试性实践,凭借巨大的成功和卓越的教育效果,获得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认可,最终将媒介素养教育以学校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推广模式在我国也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高等师范院校应当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者,勇于承担起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改革重任,组织成立专业团队,在媒介素养教育现有研究成果和各级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国家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好理念、好做法,从我国现有教育体制的实际状况出发,把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养成作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和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规划的关键一环,从提升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编订和撰写适合中小学教学实际的媒介素养类教材等方面,提升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力,从而切实推动和保障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7(01):29-33.
2.赵竞凡.师范生媒介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2015(7):120.
李丽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