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传统节日教育渗透应用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时期,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所渗透出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教育,使其陶冶情操,增强文化自信。并且通过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传播、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其文化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底蕴的现代文明人。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教育;中职语文教学;渗透与应用
一、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行为层面上的真实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保留至今的有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小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显示出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中职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越来越多的中职生热衷于过“洋”节日,对于本民族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据笔者在任教的5个班级的调查统计,220名学生中知道4个以上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28名学生,占比12.73%。有些学生倒是知道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但对节日的来源及内涵一无所知。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2]。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更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是责无旁贷的。
二、结合教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笔者所在中职学校学制三年,作为公共基础课,语文学时被严重压缩,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材内所占比重也很少,仅有一些古诗词及一小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对联觅趣”。即便如此,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努力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知识的渗透,抓住一切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以传统节日作为题材,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往往是诱发作者情感抒发的线索。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不久即逢中秋,假期之前笔者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先行讲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苏东坡是如何过中秋的。中职生对中秋节吃月饼,团圆很是熟悉。教学中笔者先通过师生互动畅谈各自家乡的中秋习俗,引出问题。如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词作者又是如何描摹该意象?诸如此类问题的抛出,立即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谈及各自家乡的赏月习俗,甚至各自家乡不同风味的月饼。最后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月及人。中秋望月饮酒、吟诗怀人,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所特有的韵味。至此,笔者较为成功地把“月圆、人圆、事圆”的中秋愿景传递给学生。同样,第二学期开学初抓住元宵节刚过这个契机,笔者即讲解《青玉案•元夕》,通过讲述词中描述的元宵“东风夜放花千树”“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场景及“宝马雕车香满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看花灯、闹元宵的习俗,来丰富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清明前夕,笔者会和学生一起回顾小学学过的杜牧的《清明》,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习俗,让学生“慎终追远”,更为深切感受这个节日的内涵。
三、将中国传统节日引入综合实践,加深学生对节日的感受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内涵,让传统节日进入语文课堂,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一,在传统节日到来之前,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比如,在第一学期末寒假前,笔者会围绕教材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联觅趣”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演变等相关知识。根据学生的现有实际水平,搜集一些景区名胜、老字号商店古今著名对联,品味欣赏这些对联语言运用的技巧;分析上下联是如何相对的,其精巧之处在什么地方;同时结合这些对联的出处、作者等情况,领悟对联与建筑物的特点、功能以及主人身份、情趣等之间的关系。春节假期要求学生回家收集左邻右舍的春联,开学初班级内交流。笔者把传统节日教育贯穿于第一学年始终,随着季节更替适时让他们了解中秋赏月、重阳孝亲的厚重内涵,清楚春节贴福、贴春联、给“压岁钱”的传统习俗。第二,在“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传统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节日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吟诵传统佳节的诗词歌赋,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笔者要求学生在节日诗词朗诵会上所选的诗词歌赋都必须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比如,王安石的《元日》(春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元宵),杜牧的《清明》(清明),文秀的《端午》(端午),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七夕),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3],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等等。要求在朗诵会上谁选得多,背得多,加以奖励。学生通过收集背诵学到了很多诗词歌赋,不仅滋润了他们的心田,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而且通过诗词朗诵,他们能更深切地感悟到传统节日的厚重内涵及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
四、在传统节日仪式中进行教化,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有情感、有家国情怀的人。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实际上培养真正的人,就是用人的精神美使人变得高尚”[3]。中国人讲人伦、重血亲,讲究长幼尊卑、礼仪教化。而这些要求都能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很好的依托,如春节祭祖,清明扫墓,中秋赏月,重阳孝亲。无论是祭祖还是扫墓或者赏月都有一些严格的仪式,把人置身于人伦血亲中,体现一种“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的观念[4]。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由“齐家”到“治国”的“家国天下”的同构。仪式是人类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种文化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载体之一。不管是哪个朝代,哪个地方,在特定的节日里都有其独特的仪式。中国许多传统节日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正是借助于信仰仪式、祭祀神灵或祖先的仪式及一系列民俗活动,实现了过去、现在、将来的有效连接。每当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来临,笔者都会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尽量参与到传统节日特有的仪式及民俗活动中去,使其加深情感体验,以进一步达到教化的目的。闽南地处东南沿海,开化较晚,从中原移民而来的河洛文化与本土的海洋文化杂糅共处,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底色又独具闽南地域特色且远播海外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承继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慎终追远、勤劳简朴、乐于助人、爱国爱乡、耕读立命、安土重迁等基调。如闽南的元宵节除了观花灯、猜灯谜之外,还有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漳州市区及沿海县市都有吃牡蛎拌地瓜粉煮的线面的习惯,意谓“蚝仔面线兜,好人来相交”,祈愿新年贵人相助交好运。漳州平和县的省级非遗“龙艺”踩街巡游,阵容庞大,盛况空前,学生置身其中,当会对“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上元佳节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华夏礼仪极重祭祀,而闽南尤甚。闽南的中秋不仅祭月,还祭土地神。八月十五正是秋收时节,人们通过祭祀土地神明来感恩山川大地。闽南有句俗谚“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除夕)不回家无某(妻)”。闽南客家人不仅仅在清明节上山扫墓,祭奠先祖,冬至及除夕一样有祭拜先人的仪式。《礼记•祭统》记载“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4]。
五、结语
中国传统节日以其特有的仪式及习俗赋予社会文化意义,成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的主要传承之一,穿插在民众的日常生活里,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其社会教化功能。正如西汉贾山在《至言》中所云:“风行俗成,万事之奠定”。人们在祭奠先人的同时,能够引导后辈慎终追远,铭记家训,发扬先人之志,珍惜今日之美好时光,牢记使命,勇担责任。“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忠孝之士介子推的高尚人格依然熠熠生辉[4];粽叶飘香季,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呼告犹回荡在耳旁,后人通过龙舟竞渡、饮雄黄酒来遥祭屈子的家国情怀;七夕的月下乞巧让人们懂得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它承载的更多是责任;重阳节的一声问候使“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传统得以不断传承;除夕的阖家“围炉”(年夜饭)、一声爆竹、一句“过年好”流露出阖家团圆的浓浓亲情。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节日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而语文学科在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上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宁建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8.
[2]邱亿.中职学校名著欣赏课程设置研究[J].广西教育,2019(38):41-43.
[3]张翠萍.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进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2(23):52-53.
[4]陈襄民.四书五经精华礼记大传[M].管曙光,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作者:吴秀艺 单位:漳州工业学校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