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文化教育的陶艺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空间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工艺性极强的学科,在整个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工匠精神”是其重要特征。而现代陶瓷艺术专业教学方式整体依旧处于传统授课教学模式阶段,“工匠文化教育”缺失,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思维落后,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历史和现实都需要我们去精心构建“工匠文化教育”。本文通过探讨当前高校陶艺专业教学的特点与现状,分析教学规律进而提出了部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陶瓷艺术;工匠文化;改革
一、当前我国高校陶艺教学现状
随着中国对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复兴,国内诸多高校都增设了陶艺专业。而陶艺专业作为一门工艺性极强的学科,要求教育者培养可独立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活动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技艺,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艺人才。“工匠文化教育”是当今中国发展的必然需要,而现今的高校陶瓷艺术教育还没有适应这种转变。大部分开设陶瓷艺术类课程的高校仍然处于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教育。通常在陶艺专业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往往是遵照单独的课程门类与工艺种类安排授课的。这样一来,学生所接受到的基本知识一般是独立的、分散的。在更深入的实践创作阶段中,学生往往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设计与实践,或倾向造型,或倾向装饰,而缺乏相应地跨界乃至交叉性结合,同时更加缺乏对整个陶瓷艺术创作流程技艺的打磨。其次,高校陶瓷艺术课程教学设置思维存在一定的偏差。在陶瓷艺术教学的部分教材选用及授课教师的教学重心上存在着过分关注西方及现代艺术思潮的倾向。忽视或者弱化了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性、本土性文化基因的发掘。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从思维模式到创作形态盲目模仿西方的现代陶瓷艺术风格,缺乏蕴含中国本土性元素的创作。
二、工匠文化精神的陶艺课程改革意义
1.增强陶艺课程教学质量
将工匠文化教育渗透到陶艺课程中,是陶艺课程教育改革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发展对人才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不仅要具有专业化知识与能力的人才,还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人才,这就对陶艺课程提出新的改革方向。因此,陶艺课程应调整人才培育模式,以工匠精神教育模式为导向,渗透工匠文化精神,引领学生,让学生体会陶艺课程教学的魅力所在,进而培育学生工匠意识与精神。而以培育工匠精神为导向,开展的陶艺课程较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而构建更好地陶艺课程教学质量。
2.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基于工匠文化的现代陶艺课程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一种态度、一种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的工作。将工匠文化精神渗透到陶艺课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不仅丰富学生知识体系,还能够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在陶艺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培育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转变以往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授课,带动学生学习、实践意愿,从而推动陶艺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学习意愿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能力,进而增强其就业能力。技能型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能够更好的满足未来制造强国发展需要,进而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良好互动。
三、当前高校陶艺课程的改革建议
1.对当代高校教学模式进行重构
新时期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自觉的观念和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完成具有工艺性、原创性、思想性的创作。要实现这一教学培养目标,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开放、多元及自由的学术与艺术氛围。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将不同理念、流派的陶艺家创作风格及技艺手法相结合进而重构教学模式,帮助陶艺专业学生建立丰富的创作体验。其次,陶艺实践过程中各种工艺技法比较复杂,“工匠文化”教育的构建是一个体系化过程,学生知识、技能与实践的“知行合一”不只依靠简单的“体验式”教学。因此,从泥料、造型、绘制、装饰、烧成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化过程训练。当然,学生的眼观只是初步建立感性认识,积累相关经验,工匠文化教育的目标最终要求学生长期在创作过程中实践、沉淀。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探索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与材料方面的潜能,通过与工艺、材料的切实接触,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泥土与手接触的律动与触感,并将这些体验转化为理性或感性的创作实践方法。我们还需要融入多种教学方法。由于我国多数开设陶艺专业的高校并非陶瓷产区,学生很难长时间深入陶瓷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因此,如果学生想接触更多关于最近陶瓷艺术创作的信息,他们需要更多的使用互联网资源。包括图片展示资料和陶艺创作演示视频等,都能从精神和思想层面拓展陶艺专业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通过对陶瓷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工艺材料的阐释和探讨,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其知识框架。特别是近年来网络自媒体平台的转型升级,如微信、直播平台等传播形式越来越多,可以拉近产瓷区与非产瓷区的距离,使广大非产瓷区的学生通过直播平台等媒体形式直接与产瓷区匠人对话、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改变使学生减小因教学资源因素带来的调研与实践短板,可以改善学生感受工匠文化教育的环境。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陶艺教学而言,必须培育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要达到这一效果,还需要教师运用各种开放性思维,将个性与自由思维融入教学细节。对于高校陶艺教学工作者而言,他们应该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意识,无论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主流形式是什么,教师的示范和引领都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高校陶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面、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善于捕获和放大学生创作思维中出现的闪光点,同时加以保护和鼓励他们的开放灵活的思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和“联想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抓住或抽象或具象的形态特征,激发陶艺专业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同时提取其造型、装饰、色彩等形态语言,并运用这些形态语言进行大胆的联想。三是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激发个人在创作方面的灵感。对于陶艺匠人来说,除了厚重的艺术修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外,他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眼界与品位。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只是能完成新奇创新的设计师,更是能够预见时代潮流发展并通过高超的技艺将其展现出来的“智匠”人才。因此,在高校陶艺专业的教育中,要加强对文学、历史等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我国优秀的工匠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其营养。
3.跨界融合课程设计
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方向一个共同关注的学科。同理,跨界不仅存在于研究领域,而且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跨界的课程设计。对于高等院校的陶瓷艺术课程来说,从教材的角度来看,跨界研究的程度是很低的。它们大多以独立的技法或工艺形式存在。例如绘画类教材中的新彩、粉彩、青花、颜色釉等。在高校专业教学中,除了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还应经常引导学生将多种陶艺技法灵活整合起来,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创作表现力。此外,高校陶艺教学人员也应关注文化层面的引导性。在当代众多创作者关注与模仿西方艺术风格的氛围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更多地探索传统及历史文化因素,将其转换为现代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在教学中保留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性、本土性文化基因。
四、结语
现今我国的高校陶艺教育正处于一个全新的阶段,各种新理念、新材料的出现不断地刺激着陶艺教育的改变。但是,作为一门古老的泥土与手作的艺术不论如何改变,在手工技艺上日复一日的锤炼和精雕细琢都是永恒不变的。实践证明,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打造符合时展的“工匠文化教育”是极为迫切和必要的,任何行业的大师都需要在最细微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最终铸成制造强国的基石。通过对当代高校教学模式教学重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跨界融合课程设计的实践,将工匠精神作为学生创作的内在素质,从而引导工匠精神的复归。
作者:刘为宇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研究中心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