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中学教育论文 > 德艺融合中学教育论文

德艺融合中学教育论文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5-06 17:37:00人气:397

一、中学德育困境追根溯源         

1. 德育内容偏离主体需求

现实中,中学德育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无视主体的认知需求。例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够、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等。近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版本虽不断更新,但内容差异不大,它往往只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出发讲大道理,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发展现状有一定距离。课堂教师也只是唯书本论,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表面化、形式化,德育严重脱离现实,实效性不佳。

2. 德育过程主体弱化

在中学德育中,方法简单,手段单一,灌输式、规训化现象严重,忽视其内适性,习惯依据社会本位去模塑社会需要的人。德育自身由于缺乏艺术、审美的内在视角,根本无法充分彰显德育本身应有的审美意蕴。本真的道德教育游离主体本身,失去了其应有的感召魅力而略显苍白,致使德育的人文关怀不足;德育过程忽视主体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急功近利,对德育赋予过高的期望值,即德育目标的标准被过度提升,甚至超越了个体生活需要和生活体验的发展限度,用规范、宣讲、外铄手段来替代心性修养与心灵感悟,用无条件服从取代自由选择;单一的方法,僵化的说教方式,无视学生的困惑,对学生面临的思想、心理等问题仅采用说教的方式去处理,而且语言苍白,缺乏美感,使知情分离、意行割裂,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造成德育自身的困境。

3. 忽视主体审美人格的缺失

主体审美人格,体现了自我的审美价值取向与鲜明的道德导向,是促使每个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与趋向理想、完美生命的人格状态。而事实上,社会性道德危机与个体信仰的失落只是问题的外在表象,其潜隐的内在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学生缺乏一种艺术、审美化的道德内心体验的心灵涤荡,而对自己行为美丑的辨别能力不高,导致在当代中学生中普遍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出现了躲避崇高、精神空虚、没有理想、意志消沉等现象。

二、德艺融合是摆脱德育困境的必然要求

1.“德艺融合”由来已久

早在先秦,儒家学派就提出“尽善尽美”法则,使德、艺两种文化意念水乳交融、难以分割地相互依存。 《论语•八佾》说:“子谓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 《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对美的要求,是着重评价其能否给人以感官的、情感的愉悦;对善的要求,则着重评价评判其能否给人以道德精神的熏染。

2. 艺术与德育殊途同归

自古以来,艺术作品所崇尚的真、善、美,恰恰就是现代德育追求的目标。因此,德育与艺术的目标是一致的。艺术是人类情感创造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能够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的功能。如欣赏 《二泉映月》时,那种包含人间心酸与痛苦的思想情绪,至始至终都使人深刻地感受和领略,音乐的鉴赏是在获得超脱自身的情感体验享受中,提升生命的质量。它往往最能触动心灵之弦,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灵魂。正是通过激发主体的情感体验而使主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人受到教育感化,对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产生影响,实现其教化功能,从而使艺术教育与德育殊途同归,统一起来。

3. 把德育作为一种追求美的艺术性教育活动

道德是人的道德,德育是对人的教育。德育对象是道德生活中鲜活的主体,在道德生活之中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方式理解、掌握、运用道德规范,由此决定了德育过程实质上不是由外而内的转化,而是一个由内而外建构或生成的过程。中学德育应以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为核心,以对学生的真切关怀为基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4. 使中学德育工作更具审美价值

要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为德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德育的成功决不仅仅取决于德育主任、年级长、班主任、政治教师等少数几个人,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它应当包涵个体的一切生活现场。当学生步入社会,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是这个使命的承担者;当学生走入家庭,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这种道德教育的承担者。生活是人生命动态展开的过程,是德育得以生长的土壤。为此,应树立“全员育人,生活育人”的“大德育”意识,使德育以生活为基点,并在动态的生活过程中展开,形成以德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社会育人的良好全员育人氛围。面对现代物质生活的冲击和挑战与精神家园的迷失,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则更有利于良好育人氛围的形成,对中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艺术的审美的指引和熏陶,以此唤醒他们的真诚与热情,使其朝着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与提升,塑造起充满活力的个性生命与和谐的主体审美人格。

三、德艺融合能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时代呼唤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对于培养中学生高雅的兴趣爱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等都十分有利。

1. 艺以求真,追求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审美能力在渐渐提高,会慢慢懂得悦纳艺术的美感,懂得欣赏艺术作品所焕发的魅力。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对美的认识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中学生在制作陶瓷工艺时,会就作品的形成过程展开探索:人和物的形态结构、几何构图、整体美感、色彩配衬。形成陶具后又如何烧制,需要分析其过程的科学原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在得到精神愉悦的同时,还可以在对美的欣赏中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不断完善身心健美的素质。

'2. 艺以向善,塑造健全人格

在合唱比赛中,学生们唱 《校歌》、唱 《茉莉花》、唱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词是丰富的德育内容、歌曲旋律是审美教育、排练的过程是集体主义教育、登台表演则通过再现艺术情感而起教育熏陶作用。因此,艺术能够提升道德感、完善人格。

3. 艺以启智,激发创新能力

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有很多对艺术情有独钟,如地质学家李四光酷爱小提琴,曾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行路难》;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就他与艺术的不解之缘,写就了《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 一书,他和夫人蒋英恰恰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拉得一手好小提琴;科学家爱因斯坦酷爱小提琴更是妇孺皆知。这些杰出人物缘何这般青睐艺术呢?因为艺术教育能给人的思维以活跃与完善,艺术审美开启了人类大脑皮层中两个区域的思维能力,发挥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4. 艺以怡情,培养高雅审

美德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开启人本身固有的灵性本能,使人在艺术的熏陶中更好地感受生命,发现并热爱生活中平凡而愉悦的东西,让人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感知美和认识美,进而参与到美的创造与活动中,如吟诗、赏画、听音乐、读小说、游西湖、登泰山等,使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受衣食住行、功名利禄的束缚,摆脱工具理性的挤压,追求诗意的生存方式,从而获得美的智慧与情操。

作者:戚锦明 单位:广东省广州从化市第六中学教师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