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艺术教育论文 > 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群的建设

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群的建设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7-11 00:21:00人气:326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与世界艺术教育的整体潮流相比,教育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表现出很大差距。就艺术教育而言,上至师范院校,下至广大中小学,艺术教育被看做技术训练的同义语,某一门技术的训练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文化素质却呈现总体下滑的趋势。艺术教学普遍存在着“艺术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即普通艺术教育片面追求专业化和职业化,违背了艺术审美教育的初衷。因此,我们提出艺术教育培养要宽口径,在专业课程群建构上强调以某一艺术学科专业课程为主要框架,涵盖相近的艺术学科。即音乐美术方向、音乐舞蹈方向、美术音乐方向的专业发展定位。其目的就是培养真正能适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教师,探索把音乐、美术、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等艺术门类真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全新的专业理论。

一、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群构建思路

(一)课程群设置的总体要求

课程群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综合艺术素质及适应能力为主线,改革培养模式,实行优秀选拔培养制度,采取分层专业教学,因材施教,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传统艺术教学主要是言传身教,忽略了许多现代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缺乏对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分析研究,缺乏对教学大纲的合理性调研,缺乏计划性和可控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艺术教学由于其独特之处,很难像普通教学一样,学生坐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艺术类课程主要是开放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马上将自身的反馈传达给老师,和普通教学只有通过考试才能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区别,老师可以随时通过学生的反应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大纲。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教学就可以忽略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加强通识课教学力度,强化专业,提高必修课教学效果

理论类课程群应是艺术教学与艺术活动的基础,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对基础理论、艺术概论、专业鉴赏等方面的理论以及中外艺术史、中外艺术教育发展有所了解。理论教学同专业课一样,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或各种实践活动中,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加深学生对中外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是十分有益的。学生对于本学科所处的环境与发展应充分了解,提高分析研究能力,拓宽知识面,扩充选修课教学门类,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增加自修课学分课程;了解人文科学和边缘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加强实践环节,调整知识结构;增设艺术实践课,组建学院艺术团、民乐队、声乐队、舞蹈队,实现讲台知识与舞台能力的同步发展。与之相适应,学校应加快教材的建设步伐,重点加强通识基础课、舞蹈课、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步伐。深化实践课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将合唱、合奏、表演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排入课表。实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践互动机制,将实践领域扩大到中小学和社会服务的内容中。课时固定,场地固定,教师和授课对象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作不同安排。

(三)课程群设置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可以在师范类艺术教育课程中设置现代音乐课程,其中包括现在社会上比较有前景的MIDI音乐、舞台灯光音响、小型电声乐队、录音技术等等。此类课程的开设,既满足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又为社会输送了对口的人才,还为学院本身创办了特色,一举三得。

(四)课程群构建对学校及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注重知识传授,加强技能培养,强化能力锻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追踪社会发展热点,以较强的实力储备迎接教师教育市场开放的挑战。改革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学分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师生互选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和互动选择权,教学相长,竞争发展,完善对教师、学生以及专业课程的评价指标,建立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书、课程群设置、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指导性文件应齐备,教学指导方案应有职业特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学生成为合格且有特长的优秀人才,促进其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

(五)课程群设置时应处理好的关系

艺术教育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有许多尚未解决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在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在做好课程基本建设的同时,还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

1.艺术师范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从专业要求上讲,从事基础学校艺术课程教学的艺术教师,与从事艺术生产的艺术家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教师不但要求知识面宽,而且要多才多艺,了解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基本规律。而艺术家则不同,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个性,作为一名艺术家,不要求“宽”,而要求“专”,可以不了解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甚至相同艺术门类的不同流派之间也是壁垒分明。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艺术教师和艺术家的培养是根本不同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师范教育基本上都是沿袭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招生到专业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这些环节在外在形式上与专业艺术院校几乎没有区别,只是在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方面比专业艺术院校稍有降低,艺术师范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几乎就是专业艺术教育课程的“压缩饼干”。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目标方面,片面强调学生某一项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这种人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素质教育”方针的顺利实施。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艺术师范教育违背了艺术教师培养的基本规律。

2.差异性与相融性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但不同艺术门类在创作基本规律与传播过程上的差异,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特别是有关个别技能类课程的学习,在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冲突,有些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个别学生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这就迫使我们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与相融性,各种艺术形式在什么层面上需要“合”,在什么层面上需要“分”。我们认为,在具体的技能训练方面还是要适当的“分”,在较高层面上要“合”。只有承认不同艺术的“差异性”,才能在尊重各种艺术形式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只有充分承认不同艺术门类间的差异性,并在合理“分”的基础上“合”,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与融洽。

二、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群的基本构成

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构建的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鉴赏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提高艺术综合审美能力和全面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高等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并不是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降低,而是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群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学校如何设置课程群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发掘学生的潜在悟性,弥补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的欠缺成为学校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应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群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综合艺术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利用各门艺术创作基本规律与传播过程共通性的特征,开设出具有新技术内容的课程群。课程群的结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大的类别:专业技能类、专业理论类、专业文化素养类和艺术创作研究类四类,按照专业必修、专业限选、专业选修和专业拓展四个模块开设课程群。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重视和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逐步使艺术课程精品化和教学规范化,狠抓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艺术课程。

(一)专业技能类课程群

作为艺术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是必须的,教师技能的高水准示范是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直接诱因。以音乐舞蹈方向为例:声乐、钢琴、弹唱、舞蹈创编等是专业技能课程群的框架,这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比如听觉、视觉、形态等),使受众直观地感受艺术的魅力所在。当然,我们并不是把几种艺术学科的主要技能课程简单地叠加,因为技能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练习,简单的叠加只会使学生疲于应付,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而只会适得其反。以一种艺术门类的技能课程为基点,在实际课程教学环节中,融入相关的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使艺术作品更具表现力和审美情趣。技能课程群的建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二)专业理论课程群

专业理论的学习是学生是否从匠人成为专家的关键所在。学生对基础理论、艺术概论、专业鉴赏等方面的理论以及中外艺术史、中外艺术教育发展都应有所了解。理论教学同专业技能课一样,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或各种实践活动中,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加深学生对中外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是十分有益的。当下,有些院校对艺术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教学中存在重技能学习轻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对于本学科所处的环境与发展缺乏了解,缺少分析研究能力,知识面狭窄,不懂相关艺术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技术表现单一、僵化,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三)专业文化素养课程群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打破传统的单科教学模式,以某一艺术学科为主,同时了解姊妹艺术学科和本学科的普遍联系,为艺术表现和艺术创新积累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元素,这是关键所在。通过课程群的相关课程的开设,能让学生逐渐感知艺术表现殊途同归,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一致的,认知的提高能激发其创造与表现的激情和能力。

(四)艺术创造和研究课程群

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生的创造和研究能力一直处于低位,艺术生更是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忽略了创造性课程的开设,有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实践类课程,本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少之又少。艺术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重视创造性和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找到艺术创造的灵感。

(五)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群

具体课程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别:1.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包括:基本乐理、基础和声、视唱练耳等。2.音乐史论与欣赏类课程。包括: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外音乐作品欣赏等。3.技术理论类课程。包括:和声、曲式、小乐队配器等。4.声乐与合唱指挥类课程。包括:声乐语言知识、歌唱发声、声乐作品演唱与舞台表演、合唱指挥以及合唱指挥的技术等。5.音乐编创与钢琴演奏类课程。包括:旋律即兴写作、给歌词配旋律、钢琴即兴演奏、钢琴作品演奏。6.舞蹈编导与表演类课程。包括: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中国古典舞表演类舞蹈、国际标准舞、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法等。7.美术类课程。包括:素描、国画、油画、色彩、艺术设计、中外美术史、中外美术作品欣赏等。8.艺术教育类课程。包括: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中外美术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材教法、美术教材教法、音乐课件制作、美术课件制作、艺术课程标准解读。9.文学戏剧类课程。包括:戏剧表演与编导、中外戏剧简史与作品欣赏、诗歌赏析等。10.艺术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实践、美术实践、音乐实践、舞蹈实践、外出写生等。

作者:熊祖鹏 单位: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