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艺术教育的几点浅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在农村。目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师资建设、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相对滞后,一些地区农村的艺术教育甚至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在当今“均衡教育”“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加强农村艺术教育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农村独有的优势和资源,有针对性地抓好农村艺术教育工作,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因“地”制宜挖素材――围绕“农”字做文章。农村山美水美,风景如画。成群的牛羊、枝头的小鸟、花间的彩蝶以及树木河流、蓝天白云甚至田间劳作的农民,都是孩子笔下的风景,大自然是孩子们心中、眼中最好的模特。在农村,树皮、草根、豆子、禽蛋、沙子、羽毛等材料随处可见,它们在质地、纹理、色彩上各具特色,具有天然之美,经过精心创作,就会成为一幅幅或古朴厚重,或清新素雅的粘贴画;铁丝、毛线、谷草、秸秆、荆条和一些植物的藤、茎结合起来进行编织,就会制作成各式各样的中国结、项链、手链、挂饰等精美饰品。放眼农村广阔天地,引导学生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以农村为题材的系列活动,把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陶冶了情操。
2.因“生”制宜培特长――围绕“兴趣”做文章。在农村,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至于钢琴、手风琴以及其他管乐器和弦乐器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是老师和孩子们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农村是民间艺术的宝库:婉转悠扬的二胡、唢呐,铿锵有力的锣鼓,栩栩如生的泥塑、剪纸随处可闻可见,这些都是孩子们从小熟知和喜欢的事物,也对这些有着极大的兴趣。学校应该紧紧围绕着他们的兴趣做文章,充分利用和挖掘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和交流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各种小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特长。通过开展各种民间文化活动,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3.因“材”制宜拓视野――围绕“教材”做文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新课程改革之后,乡土教材的利用也备受重视。把乡土文化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出符合本土教育特色的教材是目前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对优秀的、传统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进行整理、加工,与课程资源整合,实现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进而探索出一套以传承、弘扬乡土文化为特色的教材。
本文郭悦龄 工作迁西县教育局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