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摘要:基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现实困境,积极探索“互联网+”校企合作实践共享互动平台。平台以岗位需求为向导、岗位技能知识点为方向,双向引导学生学习与院校培养方向,深度桥接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供应,实现校、企、生三方互通共融,三方受益的深度发展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平台
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当然不例外都很注重信息化。经过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面临发展的短板。如何用“互联网+”战略和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信息化发展,使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校企合作,服务于校企合作纵深发展,这不仅是政策引导,也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之趋。
1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现实困境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关注学生工匠技能的培养与实践,然而,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双向融通、互动能力仍处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着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学生实习就业发展三方互动平台缺失,信息交流互通不通畅、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顶岗实习就业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的现实制约问题,导致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不畅等多种问题存在。[1]
1.1合作交流信息不通畅
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开展形式较多,包括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但因为这些合作方式都采用线下交流交居多,因此导致校企合作双方交流信息沟通存在一定制约性。一方面体现在院校与企业信息沟通;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与企业的信息对接。校企两方均存在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平台这一大突出问题,导致校企合作在深度、广度等方面融合交流受阻,无法真正了解彼此需求、解决彼此关切的核心问题,影响共同价值的实现。
1.2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强
传统的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式校企合作,企业往往需要为校方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实验试剂等资源,企业成本较高,因此,在用工淡季时对这种合作方式对企业吸引力不足、热情不够。如果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通过平台实现不分时段、不分场域的校企合作,会大大降低企业合作的成本,也会给企业带来长远的人事利益,即获得人才储备资源。1.3顶岗实习就业分散难管理目前职业院校的顶岗实多实行的是自主顶岗实习,学生实习的单位来源多样,既有学校招聘会、双选会提供的用人单位;也包括学生自主联系的企业,意即学生实习公司的资质、实习的岗位良莠不齐,校方如果不人工统计将很难加强管理。特别是有个别学生为了完成实习学分而随便找实习单位而应付实习,并未真正达到专业实习的效果。如果搭建一个“互联网+”校企合作信息平台,通过引进优质企业资源入驻平台,吸引学生在平台企业资源库里申请实习,那么,校方利用平台大数据统计便可有效对学生实习进行集中管理,又能对学习专业实习质量进行过程管理。[2]
2“互联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
“互联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即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架构学校、企业、学生“互通―共融”的产教互动共享平台。[3]平台整体架构分为“三端四库九区”,平台的宗旨是实现岗位定向培养、岗位精准教学、学习行为跟踪、学生技能画像、实习就业智能招聘与直约面试,深度桥接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供应,实现校、企、生三方互通共融、三方受益的发展需求。“三端四库九区”指平台设院校端、学生端、企业端三个端口;每个端下设四个库:企业库、岗位库、知识库、人才库;每个库又下设各个功能区域。具体而言,企业库主要展示企业基本信息和访客留言区。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文化介绍、岗位需求招聘等;访客留言区,主要学生作为主体访客进入平台后,对公司基本信息浏览后留下的评语,以及访客对现有企业资源库的企业可申请增加新的意向入职企业,后台负责老师查看后会根据学生主体求职意向添加新的企业入驻平台,体现了平台尊重学生主体选择性和多样性;岗位库设岗位职责和岗位技能要求,包括技术岗、销售岗、实验室等常见岗位职责和岗位技能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包括专业领域具体岗位所要达到的岗位职责和要求;知识库设岗位知识包、实训音视频资料、岗位知识测评三个功能区。知识库所有的知识资料均来源于学校和企业共同上传的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岗位知识资料;人才库主要是展示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可自由注册个人基本信息,并在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岗位相关知识与视频资料,学生学习结束后可进行知识测评,平台将智能生成学生技能画像,实现智能匹配企业和岗位、智能推送简历,并完成网上直约面试。
3“互联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实践运营
3.1遵循校企生三方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互联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实践运营有赖于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作用力实现定期更新和维护平台信息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因此需遵循三方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于企业而言,通过信息化实践共享平台,企业自主企业文化、企业岗位需求,并上传企业岗位所需技能知识点、实践操作视频等资料至平台知识库,从而形成共享学习资源库,以供学生了解岗位和企业文化,从而有效扩大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形象,为企业获得广泛的人才储备;于学生而言,学生通过平台可以搜索意向入职的用人单位、意向应聘的岗位,并在平台资源库学习企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4]如果平台没有学生意向应聘的用人单位,学生可在留言区申请某个企业新入驻,扩充校企合作的资源库,从而实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于学校而言,校方引进优质合作企业入驻平台,通过平台丰富的岗位知识与学习资源,既能及时便捷地把握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对某一专业领域人才发展需求的最新动态;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成长诉求和职业发展特点,从而有利于校方及时更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实习就业指导,更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提高教育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3.2立足岗位实现就业直通车
“互联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建设旨在立足岗位实现大学生实习就业直通车。也就是说依托实践平台,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向导,以岗位技能知识点为方向,引导学生学习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使学生综合技能有效适应企业需求,实现人才供需平衡。学校依托“互联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引导优质合作企业入驻平台,企业岗位需求及所需技能知识资料;并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发展所需的岗位需求与技能知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范指导,帮助学生结合岗位发展进行定岗培养;而学生通过定岗培养与指导,在依托信息化平台在线加深对岗位的了解与技能学习,完成平台上的岗位技能测评,从而生成自我职业技能画像,最终实现简历智能推送与人才匹配,帮助求职学生更好实现实习就业。[5]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例,此专业门槛相对较高,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基因测序、动植物细胞培养的书本理论知识,更需要专业、情境化的实验室上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单单依靠学校教研室的实训条件可能远远不够,原因一是学校实训设备资源有限;二是情境模拟实训技能操作难以实现。加之,生物医药行业新技术、新科技日新月异,如果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无法与时俱进、无法主动对接市场岗位需求,将大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实习就业也将势必受到影响。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学校以学院特有的人才资源为吸引力,引入优质合作企业入驻信息化平台,鼓励企业在平台岗位需求、岗位知识技能资料包、上传企业优秀工匠技能操作讲解视频,让学生“足不出校”便能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实现情境化学习。比如动物造模技术员所需要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包括注射,灌胃及取血、鼠兔腹颈部外科操作、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等基本操作技能,依托信息化平台,学生能实现在线学习与模拟实操训练,不仅有助结合企业岗位需求提高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学生了解生物医药企业前沿科技和人才发展需求提供了窗口,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实习就业。于校方而言,学院也能依托校企合作实践的信息平台,透过校企合作信息平台这个桥梁,学校也将能了解到当前市场人才发展需求集中的领域、岗位技能集中点,从而以市场为讯号有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
4结语
校企合作实践共享平台,凸显了“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的育人特色,使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企业的岗位技能优势相互融合,不仅实现了技术转化的零距离,也共同形成了具有深度融合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互联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探索构建与落地实施,需要结合专业试点推进,希望文中探索分析的信息化实践实训平台建设思路和运营模式,能为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发展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赛娟.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5(04):73-75.
[2]朱丹,张贝尔,高发群.“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平台的构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34(05):112-114.
[3]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互联网+”教育迎来新机遇[N]中新社上海,2018年03月18日,
[4]唐金花.“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122-124.
[5]孙振楠,欧阳丽娜.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信息化资源平台构建--以“网页动画设计”课程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04):53-55.
作者:陈智会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