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高专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幼师高专毕业生存在专业知识割裂、缺乏实践能力、非智力品质有待提升等“短板”。通过改善专业课教学、建立有效的实习指导基地、加强校园合作、多渠道开展院校毕业生职后继续教育等措施,可推动幼专院校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提高毕业生从业素质。
关键词:幼师高专;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1幼师高专院校毕业生的“短板”
1.1专业知识割裂,难以自行整合运用
幼师高专类院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由4部分构成:通识性课程、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文化艺术技能类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专业素养的关键性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必修课如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五大领域的教学法或综合教法、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与指导、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等,专业选修课如家庭教育学、蒙台梭利教学法等。初看来,课程的确十分丰富,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陷入了难以自行整合专业知识的困境。如心理学中的幼儿心理特点是以卫生学中所学的幼儿生理特点为基础的;教育学中的理念、原则又是植根于卫生学和心理学;教法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班级管理方法、幼儿游戏与指导中的环境创设及游戏观察与指导,均植根于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各领域的教法、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游戏与指导,又是可以统整在主题活动之下的等等。然而很多学生在浩瀚的专业课学习中,难以提取出其中的联系,割裂地学习这些专业课,出现“学蒙了”“学混了”的现象。自然,在工作岗位中,也难以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1.2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实操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不能完全实现“无缝对接”
所谓“无缝对接”常常用来形容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岗位工作的一种良好状态。那么,幼专院校毕业生能否呈此良好状态呢?在课题《幼教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曾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一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进行了题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合作现状”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9份。其中一个调查题目为“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否与幼儿园所需要的人才相适应?”仅27.95%的参与调查园长和教师认为“非常适应”,59.39%的园长和教师认为“适应”,另有12.66%认为“勉强适应”或“不适应”。结果还是较为乐观的。但其中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仅1/4的一线园长和教师认为毕业生能达到“非常适应”这种良好的“无缝对接”状态。而另一个调查题目“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以下哪些问题?”56.33%的园长和教师认为“缺乏教育实践能力”。可见,幼专院校毕业生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3非智力品质有待提升
非智力因素是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不直接参与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往往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品质和智力品质的培养同等重要。然而,幼专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非智力品质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针对问题“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以下哪些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29位一线园长和教师中,44.1%认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34.93%认为“缺乏与幼儿沟通的技巧”,23.58%认为“缺乏责任意识”,21.83%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而勇于承担责任、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能与幼儿进行良好沟通,能与同事友好相处、通力合作,对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前景发挥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甚至超越智力因素的影响。可见,幼专院校毕业生在非智力品质方面还有待提升。
2问题成因剖析
2.1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课程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中,给课程下了这样的定义:课程是指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种活动类课程观非常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幼专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与课程安排有着紧密联系。
2.1.1相互割裂的专业课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在幼专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往往各自为战,只在自己所负责的学科领域中授课,增加了学生统整知识的困难。现有的授课模式,导致了心理学教师讲心理特点,教育学教师讲教育原则,五大领域教法课教师分别讲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方法等。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在哪里,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等,教师们鲜少提及。教师都缺乏统整专业知识的意识,学生更难于自主完成这项任务。
2.1.2理论与实践课安排比例失调
个体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易于被理解,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幼专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远远没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分量。以石家庄某幼专类院校为例,学生在一年级时仅有半天下园观摩;二年级时,第二学期有一个月保育员实习;三年级时,第一学期有一个月教养员实习,第二学期为四个月的顶岗实习。这样的实践课程安排效果如何呢?事实是,一年级的半天观摩,由于时间极短且没有明确的观摩任务而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在二年级时甚至不记得一年级曾经去幼儿园做了什么;二年级下学期一个月的保育员实习和三年级上学期一个月的教养员实习,学生往往在第一周熟悉环境,第二周尝试参与各项工作,第三周刚刚渐入佳境,第四周就要离开实习园所了。而三年级下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确实有了较为深刻的实践体验,意识到了自己的欠缺之处,但实习结束后,紧随而至的是毕业,而不是回校根据自身情况继续进行查漏补缺的学习。可见,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时间安排和比例分配上的不合理,是导致学生难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因。
2.1.3院校实习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近年来,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幼专类院校大幅扩招,形成了一届十几甚至几十个班的超大年级,这给实习指导工作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一个年级几个班,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地点,派两位教师共同指导一个实习点,实习指导工作有实质性效果。如今一个年级上千人,很多学校采用自行联系实习点和学校统筹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实习点数量极多、地域极度分散,各实习园所保教质量参差不齐,院校实习指导教师人数远不能满足深入指导实习的需求,而变成了一位教师指导若干个实习点。如此一来,院校指导教师只能在各实习点间奔波,在每个实习园所蜻蜓点水般“关照”一下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入班观察和保教活动设计与组织方法的指导,院校实习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2.2院校专业课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各幼专类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状,即真正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多,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熟悉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且教师自己往往是“出校门”(大学毕业)就“进校门”(进幼专院校工作),自身缺乏学前教育的一线实践经验,理论课教学多是照本宣科。
3幼师高专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3.1专业课教学渗透学科整合思想
幼儿园各项保教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的。幼专生必须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近年来,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大赛,在各赛项的设置上就反映了这样的精神与导向。以赛项之一“保教活动分析”为例,给定选手一个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师幼互动视频案例,要求选手分析案例中反映了幼儿怎样的心理发展特点,如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个性、社会性发展、学习心理等特点,对教师的保教言行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该赛项就是对选手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教法、游戏、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班级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大赛的重要目的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质量的提升”。大赛所折射出的学科整合思想在幼专院校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值得借鉴。为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以便在工作实践中整合运用,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应树立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教育理念,如在教法课中,既要让学生知晓教学设计方法,还要让学生明了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方法,是以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游戏课程中哪些理论为基础的,如此学生才能做出科学、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若条件允许,甚至可以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尝试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授课,理论专家与外聘实践专家共同备课,共同授课。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可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尽可能帮助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角审视所学专业理论。
3.2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实习指导基地
幼专类院校应建立自己长期、稳定、有效的实习指导基地,基地园所长期、稳定,才能在接待实习的过程中反复总结经验、不足,提升指导水平。而“有效”则指,基地园所领导和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在指导实习工作中有着强烈的热情和责任心,能真正配合幼专院校开展有实效性的实习指导工作,而不能如某些接待实习的私立园所般,把实习生当作免费或低价劳力,让实习生做过多低水平甚至无意义的体力劳动,而错过了有价值的保教活动的观摩和组织机会。
3.3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园合作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推动行业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与一大批优质职业院校强强联手、互利共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职业培训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又促进企业自身的产业升级,并为升级储备人才。为此,幼师高专院校应采用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深化校园合作。那么,幼儿园是否有与幼专院校合作的意愿呢?幼儿园与幼专院校合作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回报”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幼专院校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合作方案,促进双方在合作中取得互惠互利的共赢效果。课题组下发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贵园是否愿意通过校园合作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学前教育人才”,89.96%的园长和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可见,校园合作得到了绝大部分幼儿园的鼎力支持。另有一个问题“您希望通过校园合作取得哪些效果?”,86.03%的园长和教师选择了“提升本园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位居各选项榜首。可见,基层幼儿园还是希望通过校园合作,来提升本园的办园质量。这些因素,幼专院校在制定合作方案时应予以考虑。
3.3.1增加学生实习时间,丰富学生实习形式
每个学期,都应安排学生进行时间不等的集中保教见实习,实习任务要明确而具体,依学生所学专业课情况确定,各学期实习任务难易度要形成梯度。除集中见实习,还应创造条件,方便各专业课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带学生下园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时见实习。如学习“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时,带学生到幼儿园对入园、离园、餐饮、睡眠、如厕等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学习“教学活动”时,带学生到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并参与幼儿园教师的教研活动等。若各专业课教师随时带学生下园困难较多,幼专院校还可借助信息技术,与基地幼儿园开展远程实时互动课堂,根据教师教学需要,基地幼儿园将相关保教活动环节进行直播,学生与幼儿园教师可以隔着屏幕进行答疑解惑,沟通交流,这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模拟实践方式。
3.3.2通过校园合作将院校专业课教师打造成双师型教师
在教师培养上,幼专院校也要与用人单位开展多形式合作。如支持专业课教师与基地幼儿园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要求专业课教师听基地幼儿园教师的课并进行保教活动研讨;邀请幼儿园一线专家、教师听幼专专业课教师的课,并提出建议,帮助其改进教学;定期委派专业课教师到基地幼儿园顶岗等。这些措施既能帮助院校专业课教师增加实践经验,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又能帮助基地幼儿园教师提升理论层次和科研水平,从而帮助基地园达到提高办园水平,提升社会知名度的目的,可谓两全其美。
3.4多渠道开展院校毕业生职后继续教育
近期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制定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定期培训和全园轮训制度,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保教素质和能力”。幼专院校若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一套更有针对性的院校毕业生职后培训课程体系,使院校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能定期回到母校进行充电学习,势必会在毕业生成为幼教名师的道路上提供关键的一臂之力。
作者:许艳玲 丁亚红 田玉娟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