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职业教育创新思考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对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兴起下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应坚持需求导向的应用性、能力导向的复合性、市场导向的广泛性和就业导向的紧迫性等原则,依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优化金融职业教育对象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培养出能够满足互联网金融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职业教育;模式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成为国内金融业界重要的新事物。互联网凭借其“平等、开放、分享”等特征迅速渗入传统金融行业中,催生了一大批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云金融、财富管理等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模式。截至2014年12月底,其效益已经突破10万亿,其中较为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从业人员约为39万,超过200万家企业因此受益。互联网金融也于2014年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信号。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金融职业教育必须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向金融行业培养和输出互联网金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互联网金融对金融通才的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
互联网精神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内化互联网思维,以及迁移和转换互联网金融职业角色。
1.培养与内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为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网络小额信贷等新兴业务应运而生。传统依赖于金融中介的金融交易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成本低、交易便捷灵活的无中介模式,这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变,使培养的现代金融人才更加契合互联网思维,能够在全面开放、多元变量并存的互联网环境中形成职业思维模式,能够在设定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互联网金融业态中进行思考和工作。高职教育要以开放性、兼容性的互联网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切入点。
2.快速转换金融业职业角色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也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互联网企业攫取了传统金融业的丰厚利润,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产品重构等方面的竞争更加白热化。这必然会要求从业者具备互联网思维,必然会增加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金融业人才必须及时迁移与转换自己的职业角色。相较于传统金融职业人才角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职业人才更需要改变理念和思维,更需要具备“通识知识、创新意识、互联思维”的能力素质。
3.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金融教育新模式要求学生通晓金融学基本原理,掌握金融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此外,还需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互联网营销、P2P网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等典型业态分类的特点。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具备设计创造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要系统学习互联网金融中的征信、风险测量、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的原理,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了解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等。在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互联网金融运行、管理能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能较好地驾驭和掌控商务谈判。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叠加的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全方位的渗透、影响和改变,使得金融业的格局、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必须要求金融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通才”,所以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硬技能)进行培养,而是需要采用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变革需求开展教学,有效地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行相互叠加,从而在传授传统业务知识和硬技能之外,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的软技能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互动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环境。互联网金融运行的路径、平台、程序等鲜明特点,也需要金融职业教育在教学各环节得以体现,以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三)就业导向的新需求
1.培养模式需要重构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形成了金融业新的就业模式、就业路径和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重视金融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订单”合作,根据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公司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基层业务岗位进行针对性培养。
2.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重塑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就业元素,就业元素权重、企业录用诉求等发生了变化,需要在就业策略上进行调整。在互联网金融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上需要进行重塑,切实做好目标定位。初始就业岗位包括:互联网金融一线业务操作、产品营销、支付结算、系统运营与产品维护、电子商务、投资理财、征信、贷款、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3~5年工作经验积累后可向具有管理职能和专业业务职能的岗位发展。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教育的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仍停留在银行柜台人员等传统低技能就业岗位,对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创新领域的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涉及很少。因此,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教育现状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必然会使得学生失去兴趣。
(二)市场需求的即时性与教育创新滞后性的矛盾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催生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相关工作岗位,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而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没有反映金融业的新发展,在金融理论教材的选用上仍停留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版本,滞后性明显。
(三)教育环境与教育现状的不匹配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金融职业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金融理论学界及业界的变化,以及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以随时拓展创新教学内容。但现阶段,教学质量与评估手段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主动去更新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教学内容,也部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互联网金融教育需求的不均衡
互联网金融具有强有力的跨界整合能力,相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对证券,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行业的整合运作能力要更加强大。跨界整合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将不同行业的功能结合起来,为区域经济的空间和深度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力。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具备跨界知识背景的金融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实践中看,当前金融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旧各自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培养,结果出现了这两类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互联网金融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观念
以金融学科为立足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互联网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一线的,能综合运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通才”
将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引领,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如投资理财专业可以考虑在兼顾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譬如电子商务类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通过网上金融交易操作强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考虑开设金融类选修课程,在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兼顾学生金融基本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等与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够掌握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拥有熟练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营销能力,还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
(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证融合
课程设计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完成金融经济与投融资领域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证书等。按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职业标准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考证课程纳入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培养计划,实现课证的融合。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触角深化和前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互联网金融实训室、软件开发与应用实训室、网络资源共享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以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根据专业面向的不同工作岗位群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比如微贷网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能够提供软件开发和网站建设岗位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真实软件、网站项目的开发与测试,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并能承担简单的程序编码和测试工作。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2]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3]徐谷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应多元化[J].中国经济时报,2014,(6).
[4]张慧瑶.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4,(22).
[5]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6]于博.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与教学设计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4).
[7]柳凌燕,任静怡,孟东霞.探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4,(11).
作者:胡烨丹 潘锡泉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