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认证融合思考
摘要: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缺乏经济支撑、思想意识、评价机制与教学“软件”等方面的劣势,其中评价机制的缺失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本文提出了从现有国情出发的解决思路:即借鉴先进国家发展经验,加强职业认证体系建设,强化其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开辟有效途径。此外,本文对融合模式与执行方式也做了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认证;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发展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的落后,在职业教育方面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的缺失:一缺经济支撑,二缺思想意识,三缺评价机制,四缺教学“软件”[1]。这当中最为致命的缺陷在于评价机制的缺乏,统一的标准是社会大分工与协作是现代工业的基础,统一的评价机制与标准也应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当前,与统一评价机制相适应的教育认证已经成为行业职业需求强烈的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先进国家在一些专业领域的高等教育认证领域已非常规范且颇具全球影响力,并正加快进入我国教育市场。我国教育认证经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属初探阶段[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加快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教育认证体系已非常紧迫。
1中国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关键在于缺乏评价机制
中国职业教育缺“经济支撑”。中国的教育经费偏重于城市,城市里面偏重于高校,高校里面又偏重于重点高校,这是造成职业教育落后的经济原因。即使同属高等教育的高职高专,也受到“重普教轻职教”的社会观念影响,致使大量的生源流入普教,出现高学历求职者“扎堆”的情况,从而影响专技人员的就业市场。进而通过“蝴蝶效应”影响到职业学校的生源和经费[1]。制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源还在于中国现行教育评价机制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果虽然以学生就业率作为评判标准,但并没有以各学科在相对应行业的就业率作为评判标准,对于教育评估和招生专业的设置不具备指导意义,且没有跟踪学生毕业5至10年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行业的变化趋势。同时,教育的评价主体就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或是实施教育主体的主管部门,不具备实用性和独立性。此外,我国现有的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职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具有权威性,但也有局限性,仍然以考试为主,传统的“百分制”也无法满足对某些高技能行业的考核。此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仅在中国境内有效,在全球范围内普适性有限。最为关键的是国家执业资格证书覆盖的行业有限,无法覆盖职业教育教授的所有专业,所存在的空白区域使得职业教育的权威性无法体现。在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的评价主体通常是第三方,评价机制也是第三方通过社会及市场调查、评估后制定的,机制灵活。因此,为弥补中国职业教育所缺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权威的职业认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公认的质量基准,可推动职业类高校进行自我改进,并强化专业与职业联系,推进人才输出与引进。统一的标准可以减少企业在挑选人才时的成本,也便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反过来可以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特殊类型的教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这也是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认证教育的根本目的。
2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认证体系的发展状况
职业教育认证内容主要分为:1)教育认证类;2)建筑认证类;3)工程教育认证类;4)管理教育认证类;5)医科教育认证类等。目前,我国教育认证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首先借鉴和引入了国外有关教育认证的经验和做法。建设部在建立我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同时,还建立建筑学专业评估认证制度。于1992年开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评估工作,首批对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天津大学进行了认证,并在2008年作为发起国签署了“堪培拉建筑教育协议”[3]。2005年,我国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与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合作进行了三批认证,共有33所单位获准在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领域与ILT开展认证合作。2006年至今,我国开展了五批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合作,目前已有55所培养单位获得资质认证合作资格。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了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有96所高校129个本科专业点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被认证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国际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我国MBA教育认证也开始了正式的准备工作,2012年开展了第一轮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工作。中国大陆8所、港澳台地区14所高校获得了AACSB商学院认证;中国大陆10所、中国香港4所和中国台湾1所高校获得EQUIS认证;中国大陆18所、中国香港3所高校通过AMBA认证[5]。从我国教育认证发展趋势来看,国内教育认证市场规模较大,且教育认证国际化程度正在加快提升。但是,我国缺乏自主的知名教育认证品牌,我国高校在取得国外相关教育认证时,需要周期性地向国外认证机构缴纳高额的费用。且由于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等原因,国外教育认证标准并非完全适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特征。同时,我国对国际互认式认证参与度不高。
3在高职院校内开展职业认证教育的发展策略
从国外教育认证的发展历程看,教育认证都是首先在一些职业导向性强的专业实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整个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如工程、医学、教育学、MBA等专业。突出特色,研究认证理论体系。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内的教育认证体系建立,应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以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目标,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认证理论和成熟技术,掌握教育认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突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教育制度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特色,建立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反映中国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认证理论体系[2]。在高职院校范围内开展职业认证教育,应首先以职业导向性较强的专业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逐步建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在职业院校本身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可与具有认证资格的本科院校或信誉较好的独立法人性质的专业认证机构合作,通过付费的方式引进其职业认证体系,快速实现学生技能的规范化、标准化。还可将有官方性质的一些专业评估机构逐步过渡到独立法人性质的专业认证机构,并强化其市场敏感性,加快培育客观公正、权威独立的教育认证机构为职业教育服务。或者鼓励探索,联合多所高职院校共同建设一批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能够担负起专业教育认证任务的、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认证机构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针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认证体系机构。在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方面还需要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衔接课程内容,以及依托职业资格标准设置专业课程目标与模块课程[6]。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强化职业认证的市场风向标作用,引导学生强化就业技能。在最终实现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认证接轨以后,必将大幅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为国民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城洋.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的原因之我所见[J].才智,2013(10):40.
[2]李军,林梦泉,朱金明,王耀荣.教育认证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教育认证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29-32.
[3]秦佑国.堪培拉协议与中国建筑教育评估[J].建筑学报,2008(10):61-62.
[4]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12.
[5]MBA中国网:www.mbachina.com/html/hyxw/201501/83340.html.
[6]朱林.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如何有效衔接[J].职业与培训,2011(8):110-111.
作者:李硕1 许俊强1 高姗2 苏小柱3 单位:1.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人民政府 3.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