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中学教学管理策略探析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主体,提出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双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党中央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以及加大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治理决心。本文以郑州市郑东新区文苑学校为例,探讨“双减”背景下的中学教学管理策略。
一、以学习拓格局,深化教师职业认知力
萧伯纳曾言:“直接追求幸福和美丽,是愚蠢的行为。”这句话也可理解为“答案永远比问题高一个维度”。就像在面对教育问题时,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站在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上来思考。思想决定思路,意识决定行动。“双减”减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对教育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示我们必须循道而行。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有责任带领教师积极领会重要文件精神,引领教师从国家发展、民族发展、生命成长的高度思考教育工作,提升站位,打开格局,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双减”工作的意义,从而在“双减”工作上积极思考、主动作为。
二、以创新促课改,培育教师课程实施力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高考改革背景下,考查指向已经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变换。学校管理者必须引导教师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使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在学科活动中培育素养
开学第一课是最好的教育契机。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准备开学第一课,带领学生熟悉知识框架,于细节处认知学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学科的重要价值,调动学习的内驱力。每学期,学校都会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内容丰富的学科节活动,每次参与都令笔者感触很深,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学科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被培育,学科知识因这一平台散发光芒。
(二)小组建设、任务驱动,让教室变学堂
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品质。当前,很多教师的课堂都存在讲授比重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该如何转变呢?对于此,我们的答案是小组建设。我们引导教师关爱、尊重学生,做好小组建设,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我们引导教师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不做“满堂灌”的“讲师”,而是成为课堂的促进者与合作者,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在精彩处、疑难处、重要处,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还是不会的不讲。我们要通过这些教学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推进“大教学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带领教师积极学习并探索落实“大教学观”,在观念上从“教”转向“学”,在内容上从“学科”到“跨学科”整合,在教学组织上从“课时”到“单元”,引导教师从经验教学转向设计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了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四)完善课程体系,提供肥沃土壤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全面发展有了更多实施的空间和资源。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做好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的开发,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索自我和探索世界的机会,全力打造优质有序、幸福舒展的校园生活。我校围绕“众和・润根”“丰和・润源”“融和・润慧”三大课程板块制定课程目标,开发“和润”课程方案,给学生提供规范化、结构化、系统化、优质丰富可选择的课程和最适恰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尽可能地得到充分发展。
(五)聚焦“双减”优化作业,减量提质
学校重视作业建设,要求教师做好不同类型作业的结构性设计,全面压减作业的总量和时长,丰富批改作业的形式,要求作业布置做到“四精”(精选、精练、精改、精讲);作业反馈做到收必改、改必评、错必纠、纠必果。学校创新形式,以全科阅读为抓手,打破学科壁垒,完善阅读训练体系,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三、以关键带整体,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
“双减”对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学生在校时间变长,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责任也随之增加。只有加强团队建设,激发组织活力,优化工作方式,才能使教师始终保有热情和活力,避免因过度消耗而疲惫不堪。因此,我们加强团队建设,用教师成长推动学生成长,以点带面,全面赋能。
(一)抓好关键队伍,以点带面
对于中层干部,我们以打造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为目标,要求他们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对于教研组组长、年级级长,学校赋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将他们定位为校内的学科专家。对于班主任,学校每周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定期进行经验分享,以班主任成长带动班级成长。
(二)珍视青年教师,加强培养力度
基于学校教师年轻化的现状,我们成立了“新青年”学习小分队,抓住青年教师入职前三年的成长黄金期,给他们压担子、指路子:每周听课,集中研讨,微信公众号每周发布学习总结,在“课”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做文章。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迅速站稳了讲台。
(三)注重教师专业成长,以研修促提升
学校推行每周大小双教研,“大教研”为学科组共同讨论学习,组织基于解决核心素养落实疑难问题的研训和专题研究。“小教研”为教师集体备课,研教材、研学生、研教学,规范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沙龙研讨、每周写一篇千字博文,交流研讨,发现身边的智慧,在教育经验分享、好书推荐中,对话碰撞,共同提升。“双减”是治理教育乱象的一剂良方、一记重拳。往深处看,“双减”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对教育规律的坚守和对教育生态的重建;往远处看,“双减”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儿童。如何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同时确保减负提质,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刘瑞 郑州市郑东新区文苑学校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