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小议家庭早期教育的误区

小议家庭早期教育的误区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1-31 05:17:00人气:556

早期教育的关键在于营造家庭的教育氛围,为孩子提供一种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环境,而不是花钱的多少。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买不来真正的教育,对于儿童来说,最佳的人生开端应该是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生活在一个丰富的感知刺激的环境和充满温暖爱心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之中。人生不是一场百米比赛,更何况人生不是比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过早地、片面地强调早教,可能会让孩子最终丧失对求知和学习的兴趣,虽然“起了个大早”,却未必能够“赶上晚集”。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应儿童的天性。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如果有贝多芬的素质,就给他营造贝多芬的环境。最可怕的是孩子不是贝多芬,却一定要他成为贝多芬。心理学已经发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可见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早慧”固然可喜“,大器晚成”也是一样的可贵。

(二)心理上的误区

1.补偿心理

很多父母幼时的梦想未能实现,成为父母后,打算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愿望,以弥补当初的遗憾,因此就拼命给孩子施加压力,把自己的兴趣、爱好都强加给孩子。人人都不喜欢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让孩子学习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做只能导致他们更加厌恶学习。同时,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实行全方位的包干,不让孩子承担自己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孩子犯了错误也处处迁就,不及时纠正。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在这样的“温室”里盛开起来的花朵,根本经不起一点“风吹”和“雨打”,久而久之不仅导致孩子形成任性、偏执、缺乏独立性、意志薄弱的弱点,还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

2.虚荣心理

很多家长喜欢炫耀孩子的优点,以获得别人的赞许和羡慕,对缺点却避而远之,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这样做,往往只会使家长注重孩子的外在表现,却忽视了最应该关注的孩子的内在品质。一旦孩子没有满足父母的期望,父母首先不是帮孩子分析原因,而是首先要挽回自己作为家长“面子”,回到家里后往往还会再演一场“男女混合双打”。虚荣心不但导致家长产生焦虑的心理,更容易打击孩子的热情。我们常能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某某方面不如某家的某某”。看到某家的父母带孩子去学什么,就跟着也把孩子送进收费比别人还高,牌子还亮的早教机构,似乎是一种提升身份的投入,顺应潮流的举动,父母常常是“痛并快乐着”,而孩子在父母的虚荣心理教育驱使下,也渐渐地走入了成长的误区。

3.功利心理

古代“揠苗助长”的故事当前一再地在现代家庭教育中重演。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打着科学旗号的各种各样的早教班或辅导班。家长为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许多儿童三、四岁时就要“补课”,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家庭教育的功利化最终付出的可能是以孩子的终身发展为代价。家庭早期教育不是工厂化的生产,不可能按照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更不可能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来开展实施家庭早期教育。

(三)方法上的误区

1.成人化教育

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小大人”,所采用的方法是成人化、小学化的方法,一切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看到孩子闲下来就焦虑,家长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有真正地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天性中所应具有的那些幼稚和童真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孩子也越来越不像是孩子了,有人把这种状况称之为“童年生态危机”。

2.棍棒教育

“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部分父母仍在把这两句古话作为“教育信条”,认为只有打才是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可是事实证明没有哪一位成才是真正打出来的,打得结果只能给孩子留下身体的创伤和深刻的心理阴影。研究表明,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心理偏差,如说谎、孤独、固执、粗暴、怪癖、喜怒无常、攻击性行为等等。更为关键的是,打丢了孩子的质朴天真,打丢了孩子的活泼天性,也打丢了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得到父母的尊重。

如何走出家庭早期教育的误区: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一些年轻的父母恨不得孩子一出生就能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其实早期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的教育,也不是片面的早期智力开发,更不是用“会背多少首唐诗”、“会弹多少曲钢琴曲”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早期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即对学习和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做事情积极主动的心态,独立自主富有创造性的精神,以及相应的责任感及合作意识等。因此作为父母必须要转变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落后的、片面的思想和做法,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孩子成才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如何学会了做人。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父母花多少时间在学习,对孩子势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学习型家庭不仅指家里藏书量的多少,而是父母是否能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知识是无穷尽的,孩子学习的内容不仅存在于课堂,而是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们不能寄希望于孩子“出淤泥而不染”。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种自然的、和谐的、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实际,贴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早期教育中孩子的学习重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环境与氛围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三)理解孩子

理解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理解也是架起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桥梁。有位母亲喜欢逛商场,可每次孩子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她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有一天,她领着孩子在商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时,女儿的鞋带散了。她蹲下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她发现眼前的可怕,女儿矮小的个子,她的眼中,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手……。孩子看待与思考问题的角度问题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其实,只要家长像这位母亲一样,和孩子站在同一视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学会换位思考,就会理解自己的孩子。有了理解才能有沟通,有了沟通才能有尊重,早期家庭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一些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定终身,如果早期教育没有做好,孩子这辈子也就没多大的出息了。其实人的一生有很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辨证地看早期教育问题,每个孩子都具有他的独特之处,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孩子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结果不可能完全相同,对待孩子的教育,没有“绝招”,更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只有发现孩子的长处,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同时,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要认识到犯错误也是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的必然现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要轻易说孩子不行,每个孩子都闪光之处,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需要父母们去耐心地、细致地去品读。

(五)父母的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生活朴素、勤俭节约,孩子也会朴实;家长做事负责、有条理,孩子做事就不会马虎随便;家长勤奋、爱劳动,孩子就能吃苦耐劳。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综上,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的后果更为严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家庭早期教育本身,而是应如何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它应是立足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立足于在儿童的一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的、和谐的以及全面的教育。世界著名的神童维纳曾总结自己的成长说:早期教育就像服药一样。作为家长一定要正确掌握好“药”的剂量。(本文作者:姜广勇 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