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美术教育论文 > 当代艺术背景下学院美术教育

当代艺术背景下学院美术教育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9-21 08:33:00人气:493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轫,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其繁荣态势逐渐呈现,至今已是当下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已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艺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学院,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对其美术教育建构、责任担当等问题的研究就显得突出而迫切。基于此,该文探析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价值取向、学院美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关键词:当代艺术美术教育

一、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价值取向

从艺术的发展历史看,当代艺术的发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科学技术进步、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动荡以及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现当代艺术变革的大幕正式开启,各种主义、流派纷纷涌现,艺术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演绎着视觉的图像变换。从后印象主义开始,绘画在语言表征上明显不同以往,与之前自文艺复兴时期起绘画表现出的主要是对客观映像的再现相比,艺术家在描绘事物时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我对客体认知的反思、情感的表达和理念的诉求。之后野兽主义登场,绘画在语言形式上开始突进,高纯度的色彩、简化的线条和平面化的处理形成了一种与之前绘画追求空间三维效果相异的有强烈装饰意味的表现形式。及至立体主义,绘画开始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立体主义与旧绘画的差异,就在于它不是一门模仿的艺术,而是一门一直升华到创造的构思的艺术。”①立体主义及以后的未来主义、至上主义、抽象主义等流派在对观念变革和创造性的追求上,使传统绘画的方式和形象在画面中消解,绘画元素在艺术家的操纵下重新组织画面,新思想的表达和新的艺术语言的建构成为其普遍特点。而杜尚对“现成品”的引入和呈现则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艺术认知,使生活和艺术的界线逐渐消退,艺术家的观念在作品中深度介入,艺术从架上形态向更广泛的层面延伸,并向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中渗透。“二战”以后,艺术在反思和更新中进入后现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了装配艺术、偶发艺术、波普艺术、环境艺术、新现实主义等新的动向,艺术在对现代主义的继承与反叛、未来的实验与探索以及新领域的拓展中继续发展。至今,从总体上看,西方当代艺术仍在这一框架中,其重要的特征是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的反叛和突破,是对创新的追求。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在对过去的反思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探寻自我价值和对新事物的向往,并在对西方的学习中开始尝试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以及对观念和精神层面的表达。西方现代艺术以来的各种艺术形式、艺术样态在短短几年里几乎尽皆出现。这一时期,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更多考虑的是作品的形式、表现的观念以及反映的现实意义,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艺术风格相比有了重大变化,为之后美术在艺术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与多元发展铺垫了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启发状态开始真正进入建构阶段,观念变革在多元发展中进行探索和验证,大众图像、波普艺术、新生代、抽象主义、新表现、艳俗艺术、影像装置等众语喧哗、交织叠错,在复杂和矛盾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中向前推进。进入21世纪,在与国际艺术全面交流和沟通的背景下,美术界对当代艺术的认识不断深入,艺术家个体渐趋成熟,开始从自身及现实情境寻找创作资源,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当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同时新材料、新媒介的引入也使当代艺术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至今,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当代艺术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并为世人所瞩目。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在新时期变革发展的背景下,在了解和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自身美术发展的需求以及与当代国际艺术的交流中,在艺术形态、艺术样式、艺术方法、艺术语言等层面进行突破和创造的过程。综观当代艺术的发展,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其重要意义和核心价值是变革与创新,而当下学院美术教育急需解决的亦是创造性不足和其中所涉及的问题。

二、学院美术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有学院的身影,其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有的阶段甚至表现得很激进。但学院的参与并不是以整体的姿态出现,学院整体尤其是学院美术教育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表现并不突出,对当代艺术的涉及不足,这可能是因为学院教育侧重传授经典内容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学院美术教育在整体上处在一个发展与上升的阶段,这从学院美术教育的规模、硬件设施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情况基本一致。但如果把学院美术教育的规模和应出的成果相比,情况并不容乐观,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突出问题还是创新意识不强、创造能力的不足。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国学院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些学院长期偏重技术、忽视反思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导致的。回顾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学院美术教育真正的建设期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面向苏联学习的背景下,学院美术教育大多照搬苏联模式。其基本的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是以写生为主,描绘相对固定光线环境下的模特,如石膏模型、静物、人像人体等,在二维平面上塑造出三维的立体效果,并以视觉的真实程度作为评判标准,而且对不同专业几乎采用同样的基础训练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占据重要地位,对学院美术教育影响较大,且一直被沿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院美术教育随着教育秩序的恢复开始重建,在对外开放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学院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系统才有了接触和认识,但在教学上并无明显变化。至20世纪90年代,学院美术教育开始向多学科、大美术转型,对当代美术教学的涉及增多。但从学院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其教学的模式并未有大的变革,尤其是基础教学的方法几乎一直在沿用,对现当代艺术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研究处于滞后状态。2000年以后,针对现当代美术的实验艺术专业在各美术院校逐步建立,但相对于学院美术教育的整体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自身尚处在探索的阶段,对学院美术教育的整体情况并未有本质的改变。由于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学院美术教育和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脱节状态。其重要特征是教育模式的简单技术化、风格样式的单一化和主体表现意识的弱化。对技术的追求本来无可厚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学院美术教育的长处,但艺术问题的核心往往并不停留在技术层面,它应该只是众多基础要求的一个方面,而人们却把它放大到了阻碍认识艺术本质的地步,而这种放大的后果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对技术的简单追求和依赖,在形而下的层面反复纠缠,对主体意识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足。习惯一旦形成便很难从中脱离出来,创造和创新便难以发生。

三、当代艺术背景下学院美术教育的建构和责任担当

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已经是一种潮流和趋势,学院作为美术人才的聚居地和培养场所不可能置身之外,而必然与其发生联系,并且要承担建构和促进当代艺术发展的任务,甚至是引领角色。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发展环境,中国学院美术教育和艺术研究滞后于当代艺术的发展,这是人们应该积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何看待当代艺术发展现状,决定学院美术教育建构的思路和方略,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传统的态度。学院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本分,对传统的学习不可避免,但绝不能走重复的老路。没有变革,艺术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可能向前发展;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和反叛,轻率地摧毁经典,使艺术家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沦丧。事实上,西方现代艺术自产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传统。完全同传统割裂并不实际,对传统应该采取激活和萃取的态度。第二,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和学院外的新艺术,人们应该积极尝试和了解,这样才能对当代艺术变革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才会感悟、理解其中的奥秘,启发尝试和探索的思路。人们同时要保持甄别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一味附和,对西方现当代艺术中过分强调观念所带来的虚无、空泛以及良莠并存,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第三,对自我的态度。任何创造都离不开主体,没有主体便没有创造,对自身根基的认识和自身特质的把握把是重要的一环,其决定了创造的品格,而品格是艺术作品的立身之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中国学院美术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如下的能力。第一,对知识系统的整体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画家的绘画技术、代表作品、思想观念,而且必须与画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前后艺术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立体的比对,从中获知艺术发展的必然逻辑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不是把艺术史和艺术实践简单地关联,而是要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认识和实践,学生不仅要会操作,而且要学会思辨。第二,实践和探索能力。要获得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必须通过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思想才能变得可信。艺术不能只靠理论进行推演,必须勇于探索。探索是观念变革的实现路径,只有观念没有探索,任何创造只能停留在思想层面。对实践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教育习惯。第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创新中推进的,没有创新事物就会失去活力,艺术更是如此,没有创新就会失去价值,创新思维在于对常规思维的突破,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的前提和保证。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中说:“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课题,具有时代特定的精神表现。”②发展和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对学院美术教育的建构要围绕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行。我们应该要有学者的情怀和责任担当,立足时代的高度进一步开阔眼界,加强对新艺术的了解和学习,不断扩展认知领域,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应该像科学研究一样对现当代艺术的视觉现象进行元素拆分和基因优选,以获取真正具有新生性质的活力因素,用创新思维进行诱发,并大胆实验、探索,才可能创造出有真正生命力的新的艺术语言。这样做可以使学院美术教育有规律可循,同时不承袭僵化,并在实施的层面有了知识储备和实验探索的思路,从而在方法论上有了不同以往的提升。也可以将美术教学、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关联起来,三位一体统一在学院的建构之中,使学院美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未知的探寻者、发现者和新艺术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邹德侬,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吕彭.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3]包林.学院与当代艺术――从中西方艺术发展的视角.艺术百家,2009(5).

[4]徐冰.艺术学院与艺术家――从中央美院《造型》展看中西美术教育的利弊.中国美术,2010(2).

[5]付晓彤.当代艺术与美术学院的重建――“当代艺术与学院美术教育论坛”综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4).

作者:刘强华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