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现象学视野下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进行的幼儿美术教育认识和实践的应用研究。该文分析现象学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现象学的视角剖析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探讨其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现象学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价值
一、现象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情况
现象学运动起源于胡塞尔,他在《逻辑研究》一书中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传统――“面向实事本身”的态度,即摆脱权威的中介、理论或学说,力求直接、原本地把握绝对真理自身。同时,他也开辟了欧洲哲学一个新的时代――现象学时代。美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现象学“把哲学重新带回到现时代”。教育借助现象学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经奥凯、史密斯、范梅南等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教育现象学”“现象学课程论”等理论。现象学美学体系中,体现出对审美经验的重视。美学把艺术作品看作一个对象,即广义上的感性知觉的对象,此种考察就被称为美学的考察。现在,人们把这种知觉称为体验。在现象学关于人的考察领域,加拿大学者范梅南率先提出应该对儿童和教育保持一种现象学的“关切”态度,用现象学的视角看待和关注儿童。1983年创刊的《现象学教育学》杂志,是当时现象学研究的前沿阵地,马修斯的《与儿童对话》一书中的部分章节最早就见诸此杂志。此研究也揭示着一门新的学科――儿童现象学的诞生。随后涌现出许多研究儿童世界的现象学学者,他们借助现象学的方法,从游戏、时间观等层面对儿童进行研究。作为教育现象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学者范梅南认为教育需要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关注日常体验的现象学方法,一切皆体验。简而言之,无论对于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都是决定性的源泉。
2.国内的研究情况
我国关于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对于现象学教育学的关注日益提高,关于现象学教育学的系统和深入研究逐渐浮现。如,有些学者尝试以现象学的原理探讨学生主动表现的问题,李力加的《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技能表现问题的现象学案例研究》、李文静的《体验――美术教育的新话语》即为代表。这些研究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教育,摒弃关于“儿童”的传统认识,让儿童能尽情发挥想象进行美术创作。现象学教育学倡导建构一个符合儿童自我体验需求的空间。丰子恺将儿童视角的特征称作“绝缘”,正是由于儿童对成人社会价值及关系的“不理解”,儿童视角在呈现世界的原生态面貌上有着成人视角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虽然学者开始以现象学的视角触及教育、美学相关的研究问题,但以现象学为视域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系统性的现象学美术教育理论有很大填补空间。
二、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现象学是多视角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来源,幼儿美术教育立足于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体验入手通往美术教育的道路,它以鲜明的个性和方法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关于美术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作出了有力的调整,指出学习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作为语言“表达”与“表现”的特性,在三个维度中更重要的应是情感目标。在现象学研究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完成生活经验的认知和类比的迁移,激发幼儿的所感所知,完成情感赋予。教育评价方式由叙述评价代替分数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作品与其经验间的关系。幼儿美术教育的相关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同现象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在研究中加深对现象学的学习和理解,根据现象学理论基础,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幼儿获得成长并在良好的环境中体验尊重的感受与人生意义。幼儿美术教学设计中,首要的是教师引导幼儿对视觉艺术进行体验,从视觉这个维度认识、感受世界,然后再回到幼儿自我和内心,让幼儿通过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幼儿美术教育应该关注幼儿自身经验的内化、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完善以及他们的学习情境、日常生活。受到好评的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模式正是对幼儿语言的积极倡导,他们鼓励幼儿表达自我、探索环境,文字、图形、动作、建筑、雕塑、音乐等都可以成为幼儿的体验式语言的表达。教学设计要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要有力地体现实际生活与教学任务的相互关联,通过美术的基本元素、原理让幼儿体验到世界的美,同时锻炼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体验式教学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更有利于经验积累,帮助幼儿将疑难的知识转化为连贯的知识积累。杜威认为,儿童的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经验是通过儿童自身感受获得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将课程活动设于情境之中,使幼儿对于所处环境的认知和情感经验对幼儿美术教育产生整合与内化的积极作用。幼儿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而是让幼儿顺其自然地学习,符合天性的选择。儿童自然教育和尊重身心自由发展的观点是教育的依据,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与程序,包括指导思想、教学主题等内容。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现象学将美术、教育、师生关系、自我、认知、创造、知识与学习等基础概念还原为本身的意义,阐释了独立人格与自由意识的幼儿美术教育路径,在此基础上建构现象学美术教育认识论,可以得到对美术教育更深刻的理解。在认知规律、幼儿发展规律、艺术规律、教育规律之下构建教学体系,要求幼儿美术教育回到原始的感性与理性的圆满状态,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对有意义的教育生活的认知。幼儿美术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民主、回归人性。教师在与幼儿的日常相处中便实施了教育,并应用了许多不同学科知识。阐释日常生活才是真正的课程研究的特征,日常生活包括生活经验和课堂体验。在现象学理解下,体验在美术教学中具有优先地位。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应重视情感体验和基于个人理解的认知模式,从以往重视知识与技能转变为重视实质的美术课程体验,并从幼儿视野看待幼儿美术。艺术应回归生活世界,美术教育也应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唯一的无法去除的前提,也是体验的源泉,要在生活世界中寻找艺术的答案。现象学为美术教育提供了适合艺术学科的哲学理论基础,并与美术教育情境相结合,形成了符合美术学科特点的教育学新认识论。由此拓展的相关研究,也可以形成具有美术教育独特特点的教育学方法,为美术教育增添由法到学的色彩。
三、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从现象学出发研究美术教育强调现象学实践的经验理念,其价值在于追求美术教育的本真,要求恢复美术教育从注重个性到注重创造,以实现激发人的潜能的目标。现象学视野下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是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进行的幼儿美术教育认识和实践的理论建构。它根据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精神,尝试从美术教育中最本源的部分探讨问题,并提出美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生活世界,教育需植根于生活世界,发现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这种模式下的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基于内心情感体验的美术教育,旨在获取生命的意义。其研究价值在于追求美术教育本真的精神和为实现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平添助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在现象学视角下开展的幼儿美术教育还可以提高美术课程的艺术感受性,对于美术课程的生活化、体验式美术教学的实施以及美术教师素养的提高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在美术教育领域,从现象学视角出发梳理幼儿阶段美术教育问题和探索特色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现象学视野下的幼儿美术教育致力于对幼儿精神世界的观照,它关注生活与教育的平等关系,主张幼儿与授课主体平等对话,倡导用直接的、生活的、交互的态度对待幼儿美术教育问题,以真实体验生活的意义和完成幼儿生命主体的价值建构,对当前我国幼儿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舍勒.哲学与现象学.倪梁康,罗悌伦,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吕耀坚,魏婷.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5]李力加.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
[6]何福军.“共生”模式的儿童美术课堂教学探索.中国美术教育,2011(3).
作者:李红艳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