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困境及改进方法浅析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职德育教育是我国德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德育教育在高职学校开展一些时日,但是其成效并不显著。部分新升格高职学校的德育“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层出不穷。本文从新升格高职学校德育教育当前困境,分析原因进而寻求改进方法。德育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频繁组织行业、领域内专家学者研讨,制订了一大批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文件。文件指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是从立德树人出发,落实三全育人的落脚点。高校思政课和德育工作教师要主动构建以学生个人的内在修养、政治素养、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工匠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感知力等组成的核心素养集群。把高职学生培养成,既要仰望星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时代新人,又要脚踏实地掌握过硬技术本领的大国工匠。
1新升格高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
1.1学校开设德育课程,但多数为“面子工程”
十八大以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投入不够,经常出现一个星期只有一节甚至一个月不超过三节的情况,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了很多不良后果。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对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大多数学校开始增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开设德育系列课程。十九大报告中重点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中更是掀起一波树德立人的德育狂潮,但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调研访谈,笔者发现,还是存在一些新升格高职学校仅仅是根据德育大纲要求,在学生原有通识课基础上敷衍性的增设几节德育课程,受疫情影响大多授课模式借助网络中已有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学内容,较少结合学生专业、现实实际开讲,不同程度的存在“纸上谈兵”情况。对于学生德育工作,存在“面子工程”的现象。
1.2师资力量依然薄弱,德育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尽管德育教育现在被提到了很高的战略地位,各个学校也在扩招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求建设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专业队伍。然而,由于传统的求职理念、晋升渠道、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大部分求职者仍然将目标锁定在一线城市甚至超一线城市的高校,以及声誉良好的高职院校,他们对去新升格高校任职意向偏差。因此,也间接性的造成了新升格高职学校德育教师,学科带头人严重缺失。有些学校存在2个老师带一个年级的情况,校方为了德育课程的正常开设,多数德育课任课教师是临退休教师或冷门专业闲置人员。
1.3德育阵地构建不完全,教育形式单调
当前,更多的新升格高职院校德育阵地构建不完全。学校领导层更多的将精力放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增加学校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提高招生率和就业率等硬件设备。学生政治素养教育、精神文明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等软文化并未形成完备的闭环式阵地。教育形式仍旧依托线下思政课为主,主题班团课为辅的形式开展。学生在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活动中,感受不到德育教育的魅力。
2A学院简介
A学院是一座新升格高职学院,校内学生约为2500人。2017年升格后学校采纳上级有关单位的意见建议,并向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负责学生思政和德育教育工作。2020年思政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育教学人员十多名,其中男性教师为30%,女性教师为70%。在现有在职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据75%。现有师资相对于学生人数来说较少,很多老师一人要负责一个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德育教育师资相对不足,教师工作压力大,幸福感低。
3A学院德育工作存在问题
3.1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由于A学院前身是中职校,现有高职生中大部分是中职生通过注册考试直升就读。年龄偏小、思想不成熟,自律能力不足,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精力旺盛,模仿力强、辨别力差,加上不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部分学生问题频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三观过于功利和现实大部分高职生价值观不够成熟,虽说主观上认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总是持趋利避害的态度,享乐主义盛行,遇事难以冷静理智,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得失。(2)组织纪律性差、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由于高职生组织纪律性差、缺乏自律性,导致了违规乱纪现象频发,这是高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度偏低,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个人权益,他们对待侵权行为,要么忍气吞声,对其听之任之,或者采取极端方式,导致违法犯罪,据统计,高职学校中的校园欺凌事件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学校。(3)道德认知与实践严重脱节由于其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少学生寻求个体独特性、新颖性、造成他们频频出现不服管教、顶撞老师、和老师唱反调。部分高职生在道德上存在着知行分离,尽管大部分高职学生认同积极向上的道德素养,可在实际的道德行为上却表现得不尽人意,许多学生身上明显存在着缺乏诚实、吝啬和缺乏责任感的现象。(4)缺乏分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时代的加速发展,网络信息爆炸式发展,导致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层出不穷。高职生,由于其年龄小、好奇心重、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对于信息的分辨能力差。因此,经常出现,对于潮流信息不假思索的跟风,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5)理想信念不坚定,职业规划不明确一些高职学生对未来缺乏规划,理想不明确,学习目标不清晰,整天浑浑噩噩,眼高手低,缺乏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和踏实肯干的精神。有些学生即使有理想,但由于诸多因素,缺乏自信,信念不坚定。他们很难做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这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是极为不利的。
3.2学校方面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存在一定的脱节,这直接导致了德育工作的低效性。(1)德育重过程轻结果高职院校在学生德育方面的教学仅满足于课程开设、课时安排、考试参与;课外方面仅满足于活动开展了,师生参与了,至于效果如何根本无人过问。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做法,使德育成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效果并不被关心。(2)德育工作不够深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以德育课教学为主,日常德育工作仅由班主任开展完成,没有党团工作,社会实践过于简单,一般以普遍教育和浅层次教育为主。缺乏情境的引导和启发,没有将道德认知深度转化为长期的道德涵养和本能的道德实践,难以实现长期的教育目标。(3)德育内容偏重理论目前在中国,德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与社会现实脱节,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大学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理论,刻板的教学往往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更有甚者会因为挑战德育工作。
4A学院德育工作困境的成因
4.1学生自身原因
(1)道德品质缺乏,自身惰性强高职学生中大部分为初中肄业生或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落榜生或,除了文化成绩差之外,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也与同龄人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没有端正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态度,缺乏上进心,甚至出现严重的叛逆倾向。另外,部分学生有过社会工作经历,但由于学历问题或者是学业还未完成,从而选择职业院校继续完成学业,这部分学生中由于社会工作,沾染了散漫习气,导致不遵守校纪校规,不服从老师的管理。这些不良心态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校道德教育的阻力。(2)意志力薄弱,抵抗不住外界诱惑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各种不劳而获的事例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缺乏理想和信念,对人冷漠,道德滑坡,缺乏责任感,对不良风气缺乏免疫力。
4.2家庭环境原因
(1)原生家庭环境不良通过日常工、作实地调研发现,该校高职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因为在其很小的时候就遭遇家庭变故,过早地失去正常的家庭温暖,缺乏关爱,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心失衡,情绪脆弱,自卑、孤僻,自由散漫,甚至想通过违反纪律来引起别人的注意,缺乏正能量。(2)家庭教养中缺乏道德知识熏陶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肩负着启蒙教育的重任。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观察不良少年、少女的行为,不难发现,他们中绝大一部分都是受其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家长行为的模仿是孩子成人化的第一步。
4.3学校教育原因
(1)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实施过程“挂羊头、卖狗肉”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最大的问题是毕业生能否顺利找到工作。因此,在面对就业率、升学率、名声面前,学校难免会出现一些功利化行为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对于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际运用就要搁置不前,甚至出现退化现象。思想道德教育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但是目前学校为了迎合企业的喜好,大力发展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学生在校2年的实践中2/3的时间都花在专业课程上,德育质量可想而知。(2)德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实战能力弱尽管A学院已经开设德育课程,但是行为上却有些牵强。这一点由其体现在德育工作队伍师资严重不足,精品团队少,大多数教师“单打独斗”。由于教学和升职压力,部分教师有“躺平”心理,专业能力不足,上课无新意,课程内容和学生诉求相差较大。同时,一些非德育教师也会参加德育课程,以评定自己的教学成绩,补充自己的课程,这样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5A学院德育工作困境的改进方法
5.1学校重新定位德育课程的地位
德育课程不是公共课程的边缘,更不应该成为政策的附属品。高职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荣辱心,有利于学校显性校风的形成。学校应该重新定位德育课程的地位,重新正视德育课程将会给学生带来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开展高职生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兼顾德育课程的建设。
5.2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建立一支专业的德育队伍,就是要建立一支由思想道德专业出身的人员、专业辅导咨询人员、专业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同时,对于那些非专业出身的,但是思想道德素质良好、德育观念先进的教师也可以吸收到这个队伍中。此外,应组织更多的教学和研究课程,由资深教师领导领导,并开展更多的公开课,传授丰富的工作经验。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完善评优制度,为在职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和深造机会,提高德育教师的积极性。
5.3改善教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当前的学校开展德育课程,是根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教学内容包含了一定的政治性、理论性。尽管学校已认识到“德技并重”,注重道德教育的实施,依然效果甚微。目前,高职学校的学生以“00”后为主,而且有不少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展现自己。教师应承认学生的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承认学生是具有个体独特性的,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发展个体,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学生,不因为一时的错误就否定学生全部。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材为指导,在平时注意收集德育教材,不定期开展演讲比赛、法制讲座、辩论赛,让学生从观众变成舞台上的主角,营造活跃的气氛,让学生自主认知、体验、判断、选择,从而爱上德育课程。
5.4将职业特色融入德育之中
高职生与普通高中生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一毕业将面临就业的问题。如何将德育课程和今后的职业道德结合在一起,也是学校、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对员工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制定德育方案,教师可以在实训中模拟实际生产过程,将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模块化,加入到实训课中,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即锻炼技能,又加强道德知识的应用,从而渗透道德教育。
5.5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学校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走入社会的轨迹,家庭教育却可以影响整个人一生的轨迹。对于正确树立高职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可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双管齐下。因此,班主任老师应该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笔记袋”,记录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学校应该定时开设家长课堂,通过学习榜样力量,时代人物,培养家长的道德品质,提升家长的涵养。让家长引导孩子,树立美好品德。
王一臣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