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成效、推动大学生个体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二者关系作出分析与认知,并推动大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紧密的融合。本文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作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二者共进的可行性以及共进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整体和部分;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教育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需要居于主导地位,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服务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需要强化自身全局观念,立足于德育教育工作整体规划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确保二者共向共行并实现最优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仅仅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对于德育教育各项目标、功能的实现产生着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如果失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支撑,大学生德育工作目标将很难实现。为此,无论是作为高校德育教师还是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其工作的有效开展都必须建立在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价值的深刻认识上,将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摆在工作的首位,进而在推动部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发展。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之间辨证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如果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则会导致教师过多依赖自身经验主义来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针对性的提升,则需要建立在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心理特征做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使用心理学方法,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作出准确的评估与调研,这项工作也正是作为核心内容存在于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当中。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创造坚实的基础。(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作为德育有效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在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做出了解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需要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路径做出探索,在此过程中心理干预以及心理辅导等都能够在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效率中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如在传统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弱化了学生的说服力,而如果能够依托心理辅导与心理干预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则能够有效实现德育教育与学生心理需求的对接,进而提升学生对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度以及对教育工作内容的认同感。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共进的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将二者工作内容、目标、路径等进行相互渗透,并拖动二者共进的基础在于二者具有一致的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并且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方法都能够实现良好的相融。(一)从心理健康与德育二者内在教育目标来看。心理健康与德育二者内在教育都需要作用于大学生群体,并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提,而良好的品德则是推动大学生养成健康心理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并且互相影响。虽然心理健康将其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良好情感、思维的养成上,关注学生人际交往、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试等各个方面达到心理健康标准,德育教育则侧重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政治素养的提升,但是二者都以推动学生个体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重要的目标。(二)从心理健康与德育二者教育内容来看。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包含许多行为指导与规范成分,通过围绕这些教育内容开展德育教育,大学生能够明白自身该如何成为高尚的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反映出了对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涉及到的各类关系的关注,其实质为对学生言行做出约束,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内容则包含许多道德性成分,并体现出了对学生心理品质、自我意识的关注,通过这一课程,学生能够明白自身改如何成为健康的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在内容方面具有着明显的相融性,推动二者紧密融合,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健康成长、成才而言至关重要。(三)从心理健康与德育二者教育原则来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并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强化学生信任与理解的基础上依托情理导之以行。由于当今时代大学生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加之其身心发展处于关键阶段,无论是情感、价值观、道德观还是独立人格,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鲜明的个性并关注自身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教育原则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教育都需要遵循启发性、疏导性、特殊与一般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基本原则,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教育原则方面具有相通性。(四)从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二者教育方法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包括疏导法、陶冶法以及游戏法等,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教学方法则包括讲解法、实践法等。无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德育教育工作,都力求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来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并实现教学目标,二者在教学方法方面十分相似,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榜样示范法开展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产生移情心理,进而推进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而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这种方法则能够引导学生领会榜样的行为与精神实质,进而通过学习榜样来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共进策略
为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的协同发展,需要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并有针对性地重塑教育目标、拓展教学内容、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为二者的协同开展以及协同发展提供良好保障。(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知识、技能。教师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及教学能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教育工作成效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为此,教师不仅需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并且需要对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知识进行了解,从而依托这些知识对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心理问题进行了解,进而有针对性选择教育对策来开展教育实践。具体而言,教师所应当具备的能力包括通过与学生之间开展深入的沟通对学生现阶段心理情况进行综合判断的能力、在科学教学理念的作用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予以科学设计的能力、通过自身教育引导作用的发挥来帮助大学生透析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针对现阶段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开展科研的能力等。(二)教学目标的重塑工作,教学目标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共进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指引作用。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德育教育目标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体而言,德育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体系需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层面。知识目标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作出深入的理解与掌握,能力目标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自身人际关系、情绪等进行调整,情感目标则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评价并形成健康心理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设定,需要以德育教育目标为主线,从而促使主次目标实现有机结合,避免教学目标产生本末倒置等问题。(三)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在德育教材中挖掘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并通过在课堂教育中渗透更多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来实现对德育教材的拓展。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针对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需求,积极开展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内容之间的共融。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所具有的潜能,通过尝试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构建保障。如教师可以使用社会实践这一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提升自身德育素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意志品格以及抗挫折能力等。
四、结语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捋顺二者关系、发现二者共融共进的可行性,为二者教学水平的协同提升构建师资保障与目标管理保障,并通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推动二者教育成效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明.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应用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7,10:98
[2]舒晓春.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论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教育现代化,2017,4(20):173~174
[3]蔡珍珍,金铭,赵阿勐.浅析高校德育教育下的认知行为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9:15~16
作者:栾双 单位:长春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