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德育教育论文 > 高校立德树人路径德育论文

高校立德树人路径德育论文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2-11 01:13:00人气:903

【摘要】道德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高校坚持立德树人责无旁贷,高校道德教育应当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借鉴以“仁”为核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义”为指引路径的儒家德育思想,并根据儒家德育思想所蕴含的学思并重、身体力行、因材施教、修身养性等立德树人的路径,立德以树人、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儒家德育立德树人路径研究

一、立德树人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即培养知识和道德兼备的人才。人才培养不仅是教授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塑造良好的品德,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具备知识和才能,而缺乏道德品质的话,也就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才培养也就会走上歧途。宋朝名相司马光曾经说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所以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并且精辟的得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结论,在他看来,唯有德引领着才华发挥的方向,缺乏德的引领,虽然才华横溢,也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所以必须立德以树人。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防止经济活动的法则简单移植并侵蚀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重视立德以树人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德为先的思想,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这足以体现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认为教育方针的制定必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多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而邓小平则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首先明确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思想,他说“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总书记提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因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立德以树人的价值取向。

二、儒家德育思想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

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初指司仪,后逐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儒家思想包括孔子的仁与礼、孝、乐、志,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等,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重要传统思想,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

1.仁者爱人的培育是儒家德育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德的核心思想是教人做人,也就是使人知德、修德、立德、积德。孔子所言“仁者爱人”表明人内心要有慈爱之心,这种爱源于人最初最淳朴的感情和人内心最最自然的情感;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推己及人,不仅自己要心存善意,而且要推己及人,去爱他人,实现“泛爱众,而亲仁”。但要实现由“亲亲”到“泛爱众”的跨越谈何容易?因此孔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忠恕”和“孝弟”。孝悌是对父母对兄弟的情感,是为仁的根本。在研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冯友兰提出,人的“仁”感情需要经过“礼”的“加工”才能实现“仁”的内在品质。

2.礼教规范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外在形式

“礼”历来是儒家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如果没有“礼”,那么恭、慎、勇、直也就失去了其本意。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从而将礼提到了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高度,认为做人要有礼,不学礼,不成人。孟子认为“仁”与“礼”是君子内心缺一不可的,所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离了仁与礼,便不可称之为君子。荀子更是把礼提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将礼作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他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至于孔子讲的“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八侑》),冯友兰先生从人的欲望是否正当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认为人需要克己的是非正当欲望,是损人利己的欲望。

3.重义轻利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精神

孟子极为重视义的伦理价值,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孟子更为重视义,甚至置于生死之上,并讲“居仁由义”《孟子•离娄上》。仁,存在于人的内心,是善的源头,而要将善显于外必须要有一定路径或行为方式,而义则是行为附合善的判断标准,成为真正仁的实施依据。有仁心也只有在义规范引导下,才能真正从善、积善,成为“大丈夫”的人格。荀子从人的本性出发,首先肯定了人生而有欲的本性或本能,但这种本性荀子认为,既是人的自然属性应当予以满足,同时又指出,满足的方式应当有度。若社会对“度”无所限制,则社会将陷于混乱状态。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要“制礼义以分之”。可见,荀子是希望通过制定礼义使社会避免混乱,使人的道德素质得以提高,可见,礼义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探索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重要教书中的育人,既包含道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也蕴含积极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中,儒家道德思想也为高校,教书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1.学思并重,方能不罔不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德教育,不仅要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理解与思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思并重,才能使道德内化学生的自觉行为。这里的“学”主要是学道德知识,高校在课堂开展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理论水平的主渠道。而“思”是思考,学生在学习道德理论时必须思考道德理论所蕴含的道理,思考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是思的前提,正如孔子所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立德树人,道德教育是主要路径,学思并重是关键。荀子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疆学而求有之了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也。”(《荀子•性恶》)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可见,道德教育作为立德的主渠道,学习和思考不可分割,相互渗透,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一步提高,在学习和思考中将所学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

2.身体力行,方能成就德性

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是人们对道的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德关键在于行。德是在知“道”后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王夫之讲“力行而后知之真也”。“力行”强调的是道德主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去践行道德理论,逐渐形成道德习惯。有道德的行为是一种正能量,对他人可以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良好的师德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正是指正直,正当,合天理,合公德。作为领导,自己身正,不用命令,人民就会按照其旨意去做,否则,领导自身不正,即使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有道德的老师,在教育学生中,无形中不仅其传授的知识为学生所学,其本身的品德也是学生很好的榜样,去感化学生。

3.因材施教,方能事半功倍

德有仁义礼智信等多个维度,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每个人在德的各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认知,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立德树人还是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在孔子、孟子、墨子的相关论述是都有,作为儒家思想的第一条教学原则,教书育人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正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对不孝行为各有不同,如孟懿子的“违礼”,子游的不敬重父母,子夏的不对父母和颜悦色等。如何孝顺,孔子对他们给了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关键在于首先要关心学生,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多与学生接触,多了解学习,推行导师制,导师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关于教育学生的方法,孟子概述其教育方法主要有五种:“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4.修养身心,方能智明无过

道德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关键在于要内化于心。高校的道德教育既要求教育者的引导、示范,更要求受教育者要修养身心,要不断践行,修炼自己,成为习惯,成为道德主体内在的自觉性。孔子认为,要成为“仁”者,必须修身。孔子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经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以免犯错误。在教师自身充满正能量。(《荀子•修身》)修身是一种反思,是一种自我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所以,立德树人中,德要立起来离不开学生不断自我修养。总之,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基于儒家德育思想,立德树人贵在学思并举,贵在外化于行,贵在自我修炼,贵在因材施教,学、思、行、修和因材施教,成为儒家思想适于当代立德树人中富有启迪性的育人路径。

参考文献:

[1]傅佩荣.儒家与现代人生[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

[2]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李小琴 单位:南通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