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诚信教育的原则与对策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诚信危机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课题。在分析高校诚信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第一、二课堂”相结合、加强高校诚信文化建设、健全高校诚信教育评价体系与制度等三个维度,新形势下高校探索诚信教育的对策与建议,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对策
一、引言
[2]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明确指出,高校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诚信意识。根据上述论述,诚信教育不仅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高校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及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及任务。高校加强诚信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塑造,关系到适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诚信价值观能否在大学生身上成功内化,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充分实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高校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新规》强调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规范和细化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也规定了高校管理育人的核心价值取向。[3]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成功的教育在于符合学生的本质需求。综上所述,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时要分清主次,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致力于营造自我认识和发展空间,培养个体创新的意识,充分挖掘内在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判断意识及能力,养成诚信习惯,形成诚信品质。
(二)系统性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可以将任何对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认识和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内部关系而且要考虑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4]。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应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组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论的要求,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以充分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社会是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大环境,家庭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小摇篮,学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则是诚信教育和践行的主体,四者缺一不可。因此,实施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一致性与协调性,注重契合并回应大学生对当代现实社会问题的关切,使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背景与诚信道德要求不谋而合,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道德,并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三)科学性原则
当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效益环境中成长,自制力较差,社会参与性有限,对传统诚信道德文化的理解缺乏足够多的历史感和亲和力,容易发生诚信知行脱节[5],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综合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理念、培育健康的诚信心理,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诚信品质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制度创建和运用过程。因此,高校在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中要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学生失信的诱因,正确确定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合理安排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从而达到大学生诚信教育管理的最好效果。
(四)“四年不断线”原则
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反复的系统过程。诚信教育在高校中要做到入脑入心,需要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树立小火慢热、水滴穿石的观念,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现状以及未来不断发展的诚信教育体系,避免搞“雨过地皮湿”的运动式教育活动。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要经历一个自身不断矛盾运动和反复内化、外化的过程才能够最终形成。诚信观念的形成不仅依赖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要通过头脑中正确观念和错误观念的斗争,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才能树立。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需要学生主动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变为自身需求,并在学业全程坚持不懈地付诸于日常实践才能养成。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经济中的消极示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屡次发生,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形态融入国内,与我国传统思想理念发生碰撞等,外部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诚信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曲折,甚至会出现反复。因此,诚信教育必然要坚持大学四年不断线。
三、高校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第一、二课堂”深入融合,强化诚信教育
主题与创新其实践途径捍卫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教育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应该将他们通过丰富的大学教育活动根植到当代大学生心中。
1.凸显“第一课堂”中诚信教育主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是高校目前开展大学生诚信理念教育的主要课程。在保持该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以诚信教育为重点,通过组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开设专题课程。课程内容上要更加贴近现实,如校园热门事件“校园贷”、“共享单车被毁”等,能解决大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紧跟时代步伐。一方面,开设诚信与道德教育系列专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对诚信的道德认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开设诚信与法律系列论坛,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处理法律底线上的诚信问题。教学方式上要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时代变化探索其它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2.拓展“第二课堂”中诚信实践教育新途径
根据笔者调查统计,全球各个国家诚信实践教育中方法各不相同,但本质一样,即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现实特点出发,不断提高个人认知。我国高校也可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诚信教育功能,通过加强校内实践活动或校外机构合作开展诚信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来领悟诚信品质的重要性。一是大力开展校内外公益活动。高校党团组织加强引导,科学规划,利用节假日去养老院、乡村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暑假三下乡到农村开展义务服务等;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校鼓励学生要主动贴近社会、融入社区、走进企业,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从而让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三是做精一批诚信教育实习基地。高校要加强校企地三方合作,共同签订和建立一批以银行、证券机构、企业为主的诚信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践行诚信教育。
(二)强化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加强传统诚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外部环境,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存空间,还构成了他们自我道德教育的重要场域,“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德育付诸于实践并内化为个人品格的过程”。[6]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像滴水穿石、日积月累,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
在校大学生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高校开展诚信教育要营造弘扬诚信的校园氛围。一是要营造求真、求实的良好校风,大力提倡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形成校园的诚信风范,并被校内师生共同认知与遵守。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教学部门要创建严谨、求实的学风考风;校内大会小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反复强调诚信意识;二是加强诚信内涵的校园文化,宣扬诚信正义,积极营造倡导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高校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客观公正地执行规章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诚信管理和对待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提高个人素养,与学生交往中要以诚相待,对学校的行为规范要率先垂范,用诚信的思想真正感染学生,用诚信的行为引导学生,用诚信的榜样激励学生;积极倡导诚信实践,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如校企地三方合作,打造诚信教育基地,让学生结合实际工作深刻理解工作中涉及的诚信问题,在实践行动中践行诚信教育;利用好高校大众传媒,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如宣传全国道德模范经典、“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身边的诚信典型等正面报道,鼓励学生积极上进,追求真善美,自觉抵制假恶丑,让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三是把诚信教育纳入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落实到各教育环节。从德育课到专业课、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再从学生评奖评优到入党推优培养,都要体现诚信的基本内涵要求。
2.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发挥诚信网络文化教育作用
网络文化,既是传播诚信信息的新载体,也是形成诚信舆论的新途径。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诚信舆论功能,宣传诚信文化,倡导诚信精神,塑造诚信典型。高校宣传部门要建立专门的诚信网站,传播诚信的相关知识,也要在学校官网上,开设诚信相关专栏,如登载诚实守信的模范事迹、曝光校园内不诚信行为,组织和接受师生的和点评,让广大师生参与诚信建设中来;另一方面,要运用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监控与管理。实施网络实名制,发现问题,及时有效监控与解决。同时要加大网络信息过滤软件的利用,屏蔽垃圾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构建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健全高校诚信教育制度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诚信教育的实施就有了权威性的依据。“只有实施制度化管理,才能从根本减少失信行为蔓延与扩大化趋势。”[7]高校诚信教育要真正入脑入心,需要紧跟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政策,遵照《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出台完备有效、“自律”与“他律”联动协调、奖罚分明的诚信教育体系。
1.完善校园诚信行为奖罚制度
高校诚信教育的初心是使诚信成为大学生内心的道德追求和立行于世的自我规约,而不是为了束缚人、控制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错。”[8]因此,高校制定规章制度要体现诚信教育的目的,坚持正面教育和规范为主的原则,注重以情感人和正面激励,多给予表扬和鼓励,防止搞成惩罚性的措施。实际上,处罚不是最终目的,高校诚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对诚信有敬畏意识。
2.构建校园诚信评价体系
校园诚信评价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对诚信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二是对在校大学生个体诚信素质状况进行评价。两者关系相辅相成,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最终成果将体现在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上,而大学生的诚信素养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诚信教育的效果。具体做法,首先,健全评估体系,从学校、二级学院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其次,强化考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高水平评估队伍;最后,构建科学考评方法,建立“诚信档案查询、自述汇报、访谈法、问卷法和民主测评”等组成的“五位一体”考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交替使用,做到取长补短,确保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17-10-27.
[2]任永健.新媒体环境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4).
[3]帅斌.管理育人的价值取向-对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价值解读[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4]杨德志.论系统性原理在我国教育管理中的应用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6).
[5]张祖斌,李洪华.高校诚信教育的体系化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6]崔国富,袁冬梅.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7]张国民.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简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2).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15.
作者:杨雅棋 魏坚 言勇 韩洁 李茜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