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实效性问题及成因
【摘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近几年来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一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要提高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增强其对青少年品德成长的促进作用,就不得不关注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梳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着重论述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方面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对于中学德育教育的完善以及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问题;成因
一、直接德育课程收效甚微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实现中学德育目标、完成中学德育任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中学德育课程在课时安排、重视程度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直接德育课程效果又十分不明显。例如,通过与大量中学生的交流以及平日里对他们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中学生在德育理论课的考试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有的近乎满分,但是到具体行动上,却相差甚远。孝顺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思想品德课中重要的章节,在学习完这一方面的知识后,很多中学生懂得了应该孝顺父母、体贴父母,可是依旧是处处依赖父母,甚至时不时地对父母大吼大叫。像这样知行不统一的现象还有很多,我也只是指出了其中的一方面。那么,这些不得不让每一个教育者或者说每一个公民去反思,孩子们在学校所学的德育课程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吗?结论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导致直接德育课程效果不佳的原因又有那些呢?首先,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为了保障文章的严谨性,在写作之前我阅读了檀传宝所编著的《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一书,该书里面介绍了大量问卷调查的结果,足以说明直接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头脑被各种功利思想占据,教育也走上了一条功利化的道路。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考、高考中取得高分成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的,成为家长评价孩子学习成绩的硬指标。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大多提升语、数、外等课程的地位,同时降低着德育课程的地位。在一些民办学校,班主任甚至要求学生在德育课上做“主科”作业,德育教育被摆在“副科”的位置上,德育课教学也就形同虚设。如此种种给学生带来一种错觉,德育课程不重要,在德育课上可以随心所欲,这一错误的观念影响着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取得。其次,灌输、规劝色彩浓重。灌输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受教育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内容,但一味地灌输不仅难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教育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的总和,只有这两个方面密切地配合,德育教育才能达到目的。一直以来,中学德育教育课程都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教师主导着德育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教会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强制色彩浓重,对待受教育者采取封闭的德育方式,“一刀切”,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不适合青少年的发展需求。灌输、规劝的方法究竟适不适合在中学德育教育课程中应用,该如何应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再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倾向知识化教学。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成果的鉴定也绝非一张理论课成绩单所能单独完成的。受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当前中学德育教育也走上了唯分是从的道路。德育课教师力图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掌握更多的答题方法,而不是注重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生通常认为课程就是课程、生活就是生活,二者之间没有交集,这就使得很多中学生把德育课程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在考试中答对更多的题。德育课教学的知识化在无形中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功能,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在于指导人的行为,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用知识指导生活。
二、德育教育活动缺乏创意、形式呆板、内容空洞
德育活动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必经之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德育教育活动也相应地受到了重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中学德育教育活动一般停留在升国旗、唱国歌、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上,缺乏创意,有的活动只注重形式,为了应付学校的考核,有的活动只注重内容,忽略形式的创新性,显得很呆板,活动的目的性明显,自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首先,班主任是德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级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目前中学的德育教育活动呈现出班主任包办、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大多数活动都是由班主任直接定好主题,想好活动方案,选择好活动的参与主体,学生只管被动接受,学生难以深刻地体会活动的意义。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受教育者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德育活动难以达到教育、启发学生的目的。其次,学生的安全和活动经费的制约。目前,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学校各项活动是否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凡是对学生的安全构成威胁的活动,大多学校大都会避开。现代社会,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对于家庭的意义也被无形地扩大化。随着各地中学生安全事故的不断增加,学校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校外德育活动的开展便越来越少。经费问题也是制约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大因素,很多教师甚至认为这一因素是开展德育活动最大的困难。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使得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还相对不足,限制了一些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经费问题在农村中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部分农村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当不完善,再加上农村中学一般都比较偏僻,没有足够的经费,难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甚至连春游和秋游这样的活动也都是很少见的,这势必会局限中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德育队伍的工作落实不到位
德育队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德育主体共同协作。包括班主任主体、各科教师主体、德育教师主体、学校的管理系统、校长等多个方面。但是,在具体的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由于权责不明等原因,导致德育教育中很多工作难以得到落实。本文主要讲述班主任、各科教师以及德育教师在中学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德育队伍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原因如下:首先,班主任的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很多教师都排斥班主任这一角色,首要原因是班主任的压力太大,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度的阶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容易发生变动。再加上班主任是家庭和学校沟通的纽带,班主任除了要关注学生外,还要应对每一位学生的家长,解答来自家长方面的各种疑问。与此同时,班主任还有来自学校的考核方面的压力,现在学校大多把行政管理工作交给班主任来做,班主任一方面要负责班级的各项杂乱事务,一方面又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主任的负担,削弱了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职能,减少班主任的行政管理工作是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职能的关键。其次,普通科任教师缺乏德育教育意识。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普通科任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方面很少参与,即使在课堂上发现问题,也是下课后交由班主任解决,这一方面不仅增加了班主任的压力,同时也推脱了自身的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绝非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过程,各科教师都应该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品德状况等,履行德育教育的职责。在各科教学中,教师应把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发挥教育的实际作用。避免语文老师只管教语文、数学老师只管教数学等错误的教育理念,发挥中学德育教育的合力作用。最后,部分德育课教师素质不高。近些年来,中学德育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从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到德育教材都在发生着改变,这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有些德育教师难以跟上中学德育教育改革的步伐,无论从专业知识角度讲还是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讲,一部分德育教师都难以对学生起到真正的表率作用。这部分教师往往在专业知识方面相对欠缺,没有认真研读过德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单纯地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容易照本宣科,把德育课程当作知识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德育教学实效性的不佳。通过一些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部分德育教师在应对上级检查时,都会事先做好准备,会告诉学生如何表现,有的甚至会提前演练,以应付考核。提高中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德育课程改革不容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檀传宝.《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06.29.
[2]檀传宝.《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实践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3.
[3]杨洪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庞玲庆.探析中学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月刊),2007,1.
作者:焦传凤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