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定农民政治信念、振兴乡村文化、培育现代公民观念的时代新目标与新任务,并提出发挥基层干部的引领作用、提高受教育主体的有效性、丰富教育载体和教育内容等对策,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在农村工作的生命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精神动力、智力保证。农民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即将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农村凝心聚力和铸魂育人的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目标与新任务
乡村振兴是一个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在内的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将为农村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设,这给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农民需要在政治信仰、经济观念、文化素养、法治观念、生态素质等方面不断进步。
1.坚定政治信念。农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乡村振兴乃至农村其他一切工作的政治保障。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思想引领,坚定农民政治信念,将凝聚共识作为宣传工作重点,增强社会凝聚力,坚定“四个自信”。通过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弘扬家国情怀,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2.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村民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家风、民风、村风的外在表现。培育积极向上的乡风、家风、民风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路径。继承和发扬农村优秀文化,是铸造农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承和振兴乡村文化,可以唤起村民传统价值心理,增进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抵挡市场经济对农民价值观的冲击,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优秀乡村文化、重构乡村文明的底色,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其在新时代再次焕发生机;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农民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3.培育现代公民观念。现代公民观念,包括经济、法治、生态意识等多个方面。有效的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农民现代公民观念,可以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法治观、生态观,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使每位村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同时,社会管理规范要得到理解、认同和具体执行,离不开利益协调、沟通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基本公共服务,它为农民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道德基础,能够充分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和法治的规范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智力保证。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探讨
近年来,我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基层干部工作缺位、受教育主体具有特殊性、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匮乏、社会转型期农民价值观受到冲击等现实困境。基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发挥基层干部的引领作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保障。因此,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合格人才,并完善相关监督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首先,农村基层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特征,围绕着党和国家的政治需要开展对农民的政治引领工作居于首要位置。因此,基层干部要加强政治素质建设,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基层干部要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正确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透彻说理、协调关系,起到言传身教的带头作用。再次,逐步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专兼结合、老中青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人才保障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好基础的关键。坚持人力资本开发导向,重视人才的带头作用,吸引能人、大学生回村,挖掘培育乡土文化人才。老党员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村民中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党员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最后,完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农村群众特别是流动群众思想状况的动态信息分析管理机制,合理分配任务,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避免贪污腐败行为,提高党和政府在村民心中的权威。
2.提高受教育主体接受教育的有效性。农民既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也是主体,激发农民主体性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旨归。当前,农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特殊性,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组织障碍。因此,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首先,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物质决定精神,一定程度上讲,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物质有保障了,才会有精神文化需求的问题。其次,努力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文化素质是影响农民思想先进与否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提供多层次的教育服务,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发挥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和文化下乡活动的作用,推动科学文化知识在农村传播,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再次,教育者要把握好工作的时间节点。要努力做到既紧跟时代,及时宣传最新内容,又看准时机,适时对回乡务工人员进行教育引导。
3.丰富教育载体和教育内容。首先,优化教育内容。内容上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选取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措施,如粮食补贴、家电补贴、农业工具补助等,使农民感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开展新技术下乡培训,增加农民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热情,帮助农民接受新知识。提高法律法规宣传的针对性、专业化和规范化,运用典型案例让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其次,丰富教育载体。要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寓教于乐的形式来阐释和解读政策文件,如唱红歌、地方戏、打快板等,使农民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现代公民观念。引导农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增强集体意识和凝聚力。此外,利用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网络渠道传播教育内容,使农民在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再次,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和鼓励村民积极互动、自觉学习、建言献策,通过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知识竞赛和“最美乡村”评比等活动,激发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使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文明素养,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互促共进。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有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通过改造和重建推动传统文化产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资源,配合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活动,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培育积极向上的家风、乡风、民风,营造文明氛围,提高群众认识,启发政治觉悟,凝聚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1].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N].人民日报,2018-07-06(1).
[2]张红霞,丁海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5).
[3]杨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一种融合的视角[J].江汉论坛,2013,(8).
作者:杜克捷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