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思想困境研究

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思想困境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9-07 15:17:00人气:349

摘要:当前,文化经济发展惠及农业农村,逐步提高了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但由于贫困地区在家庭教育中依然抱有强烈的教育亏本、男性优先和母亲教育无用的错误思想,导致部分地区教育发展严重受阻。本文希望通过加强普法宣传、提高教育资源投入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妇女教育三个途径,改变我国农村贫困家庭教育中的消极思想,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贫困地区的普及,促进贫困人群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思想困境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不断普及,农村相比城市,在家庭状况、教育意识和社会资源分布上有着显现的差异,成为我国扶贫攻坚项目中教育扶贫的关键区域。2016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完成教育脱贫重要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制定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但实际效果却不太理想。具体原因除了硬件条件的严重匮乏外,更重要的则是直接造成儿童辍学的落后的家庭教育思想。

1农村贫困家庭教育陷入思想困境

1.1“教育亏本”思想根深蒂固

“教育亏本”思想是基于贫困地区家庭经济不理想情况下产生的。教育作为一种前期投入后期显像的活动,通常被人们理解为一种“赌博活动”,即家庭以经济代价和时间消耗作为“赌资”和“筹码”的长期投资。当子女在受到教育后得以成才,并就业之后能够获得的利益多于之前投入在教育上的资本时,这一系列教育投资就是盈利的。当子女并未因受到教育而在就业后获得更多利益时,这个投资就是亏本的。这就造成了小康家庭与贫困家庭对教育是否获益的不同认知和理解。小康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因此在教育经费的付出上并没有经济负担,心理预期也并不是完全受到是否亏本思想的左右。而贫困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教育经费占比较大时对家庭负担较重,他们更多从经济条件下考虑,将长期教育获益和即刻就业获益两者相互比较。因此,多半贫困家庭认为在教育结果中“亏本”的概率必然大于“盈利”,故不愿意也不能够承担起这样的“后果”。山西忻州保德县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也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但在走访中,一位杜姓农民在谈论自己子女教育问题时依然说道:“孩子不用非得去学校上学,有那十来年的时间出去打工,能挣到手的钱多了去了。”在对支教学校学生访问中,部分孩子也提到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则会选择提前就业。可见这种教育并不能够获益的想法在农村贫困家庭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相对于“亏本”的教育来说,他们更愿意将孩子读书的时间应用在外出打工或农业劳作上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这种看得见付出对家庭和子女的未来更有意义。这种“教育亏本”的思想并不在少数,在“教育亏本”思想的影响下,农村贫困家庭必然对“教育无用”的错误观念深信不疑,这就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儿童受教育的情况。

1.2“男性优先”的资源分配思想

男女两性在智力上原本是没有差异的,但由于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性别期待不同,认为女性更应该为家庭内部服务,担负起照顾子女的母亲角色,而男性则是家庭的支撑和家族的延续。这就使得男女两性在教育上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由此也就形成了教育环境中不公平因素。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农村贫困地区更是不可避免。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提到:“在各个历史时段,男性都较女性获得了较多的教育。这表明,中国人的性别歧视状况是存在的,在家庭教育策略中,人们会更多地安排自己的儿子获得较高的‘受教育水平’”。现实中贫困家庭的父母为了保证儿子上学,也必然会使女儿的受教育权利和质量大打折扣甚至完全牺牲,形成中国贫困家庭中特有的“全家人打工供儿子读书”的现象。从这一现象中也能看出子女性别差异在家庭中的不同地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贫困家庭“男性优先”的资源分配思想。这不仅是一种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权衡之计,更是凸显重男轻女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使得贫困地区呈现出了受教育人群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进一步阻碍了农村地区适龄儿童正常入学,导致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发展停滞不前。

1.3“母亲教育无用”的错误思想

国际社会的理论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女性教育投资的回报率要高于男性。抛开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后,这种回报就表现在女性在家庭角色中的贡献中。母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在儿童培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有专家证实,家庭教育水平也就直接体现在女性即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中。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受教育年限在性别上差异较大,张永利等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中对甘肃省15个贫困村的男女受教育年限进行的调查中指出:“男性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而女性仅为4.9年。”显然女性受教育状况普遍停留在小学教育阶段。这种现象一方面收到贫困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人们更多地忽略了女性受教育回报的重要性。社会大多都对母亲的文化素养和子女培育之间的等号忽视了,甚至会认为母亲的文化程度在养育子女时并不重要。这种社会观念不只是农村贫困家庭所独有,而是在社会底层人群中普遍出现的。再加上贫困地区女性通常会将从前几代人的“教育无用”、重男轻女等落后思想承袭下来用于教育下一代。如此循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错误思想和歧视行为就直接影响了几代人中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在这样教育思想的循环下,母亲教育的应用不仅不能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还可能对义务教育的推动起到反作用。“母亲教育无用”的错误思想不仅严重影响了该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启动和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女性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贫困地区以母亲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向良好方向发展的趋势。

2改变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思想的对策

2.1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2006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普及,但由于部分农村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交通及基础设施不便等原因,无论是义务教育法普及程度还是执行力度都尤显不足,其强制性要求也并未真正帮助到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入学和升学。因此,为了保障适龄儿童正常入学、升学,地方政府应积极宣传《义务教育法》,提高贫困地区法律普及度。同时,地方政府应发挥自身的执行力和覆盖力,在管辖区域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制定适龄儿童入学及受教育时长方面的规定,用法律和政策的手段约束贫困家庭,采用强制入学的方式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促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再者,加大地方政府的走访力度,了解当地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半工半读的就学地方规定和学校假期模式。在保证农忙时节不占人力,农闲时候恢复教育的教学任务分配形式,减小贫困家庭对义务教育“浪费”时间的顾虑和“教育无用”抵制情绪,因地制宜地推动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实施。

2.2加大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

政府提供政策倾斜,减少市场因素对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进行了规划,《规划》提到要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贫困地区人口分布分散、交通不便成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阻力。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学校服务覆盖范围,考虑基础设施状况,对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对硬件条件较好的学校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覆盖范围。同时,积极引进慈善项目投资,推动地方希望工程建设,建设和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保证义务教育的硬件基础跟得上、做得好。其次,国家应积极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学校,尤其是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地方政府可以大力开展志愿支教和义务支教工作。可效仿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将支教活动列入学期实践活动和教育教学任务中,以特色教学实践的方式推动当地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入武汉轻工大学“阳光雨露”志愿服务团队,利用暑期教学空闲时间进行暑期支教活动,在保证留守儿童待在校园、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儿童知识储备。有必要时可以根据本省情况对本地师范类院校提出志愿支教要求,制定相关支教规定或服役政策等。再者,在教育扶贫工作中设定教育补助项目,专门针对适龄儿童上学过程中产生的食宿课本费用进行补贴,帮助部分家庭减轻子女教育负担。同时,对于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的地区,对女性学生按时入学以及正常毕业都予以一定的奖励,从政策上引导农村家庭平等对待子女教育问题。最后,在提高贫困家庭受教育程度上,应根据当地农耕条件和职业选择趋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加入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如湖北十堰市的郧阳区作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其矿产资源却十分丰富。因此,可以在义务教育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矿产识别和开采知识,一方面对普及了科学采矿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侧面鼓励了贫困家庭积极接受义务教育的信心。

2.3加大对女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保障

对女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保障上必须将义务教育和妇女职业技能教育分开考虑。在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女性儿童来说,在完成义务教育的目标上提高文化水平就达到了最终目的,这必然要通过相关地方政策来实现。而作为已经错失义务教育,开始养育下一代的成年女性来说,职业技能教育就是提升她们文化素养的重要平台。对此,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定时在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子开展妇女教育。但与义务教育不用的是职业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因此不能一味地要求参与,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的同时,激起她们了解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兴趣。引导她们从思想上摆脱落后的教育观念。力求使她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男女教育平等的问题,从而将“母亲教育”的家庭功能真正发挥出来,推动家庭教育的良性循环。首先,可以通过组织教授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的技术方法,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热情,肯定妇女的人生价值和真正认识到男女权力平等。其次,在教育内容上教授一些由易到难的文化知识,让农村妇女开阔眼界,从内心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到义务教育对人生的推动效益,从而逐步消除“教育无用”的错误思想,调整家庭教育资源中的性别分配,推动女性儿童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营造可良性循环的家庭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农村家庭教育策略中的性别差异:“保男顾女”的资源分配原则[J].特别关注,2012,(01):7-10.

[2]韦澍一.妇女教育资源与家庭教育[J].妇女研究论丛,1994,(4):23-25.

[3]张永丽,李青原,郭世慧,等.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基于PSM模型的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8,(09):110-130.

[4]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5]于海英.农村成人教育中“女性教育意识”的缺失与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191-192.

作者:杜蔚然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