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对护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护生心理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实践有利于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完善角色意识、提高协作精神、提升情绪素质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社会实践;护生;心理素质
一、社会实践与护生心理素质的关系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项贯彻教育方针,是全面推进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护理专业大学生,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胜任护理工作,进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是指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时心理能力的综合及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护士的认知能力、情绪素质、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角色意识、协作能力等。在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人的心理是按照知、情、意的过程发展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是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端,而社会实践则是把大学生对心理素质的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部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今后本科生毕业之前,须累计参加至少4周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全面审视并科学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护生心理发展,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实践对于培养护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认知能力
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通过对病人各项生理指标、临床症状及指征、行为反应等的观察,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及变化。这种能力的提高,必须在实践中获得。通过社会实践,让护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从专业角度和实际生活出发,观察社会、去分析、去思考,去判断真与假、好与坏、正确地认识他人、分析社会的各种关系。从而能够提高认知能力,进而将这种能力运用在工作中,去随时观察病人的表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洞悉病人的需求。
(二)社会实践有利于健全护士的社会适应能力
护士始终处于护患关系的中心,是连接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纽带,职业属性要求护士应具备较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护生接触社会的桥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不同个性、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社会人群的联系,可以培养护士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使护生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寻找与社会期望角色的差距,并进行调整。今后在工作中,可以与不同年龄、层次、个性的患者交往,采取因人而异的沟通技巧。护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工作的艰难与成就,能够唤起强烈的内心共鸣,促进自己适应将来的社会角色。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护理工作繁忙、多变、琐碎,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个体的意志由脆弱到坚强的转化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具体化过程,在磨炼中的得以实现。坚强的意志虽然与先天的气质有关,但更多地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锻炼,社会实践正好给护生提供了很好的磨炼机会。大学生都是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社会实践可以让护生在同服务对象的接触中,在工作的相互联系中,在待人处事过程中,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医科的发展,要求护生具备创新意识,这样才能适应为了信息化时代护理工作的要求。创新教育是未来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具体的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实践是创造的源泉。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为护生提供创造的对象,实践中所产生问题,则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的动机;另一方面,护生通过亲身实践,能够使创新思维的结果外化,学生在看到自己创新成果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社会实践有利于完善护生的角色意识
护生在就业前,社会角色比较单一,而一旦成为护士,就要面临的角色的转变,还要善于扮演多种角色,学会体恤各类患者的病痛。如面对儿童患者,要做一名爱护幼儿的长辈;面对老人,要做好敬老的晚辈;面对痛苦的患者,要做一名给予其劝导和宽慰的开导者。护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从社会的“旁观者”“观察者”变为“参与者”“主人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投入与不同的社会领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使他们从自我狭隘的天地里走向社会体系中,从而能够认识自己在社会中自己所处的位置,适应多种角色的转变。其次,护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这一阶段是生理发展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还不稳定。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情感的体验,性格的养成需要以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护生通过社会实践,将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个体内化的信息接收实践的检验,逐步确立良好的角色意识,理性地确立自己的社会坐标点。
(六)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协作精神
护理工作贯穿患者入院至康复出院的全过程,但是患者的康复,依靠任何单一学科不可能单独完成。因此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围绕“病人为中心”这一目标,和医生、医技科室人员、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大学生在校内也存在着小范围的协作关系,但与社会协作相比大学内的协作要简单得多。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范围比大学校园内要广,接触的人员也比校园内复杂,这就促使大学生必须加强协作精神,相互合作才能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各项任务。从而学习如何与合作伙伴沟通、如何合作。
(七)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情绪素质
特殊的工作性质、环境氛围,易使护士产生情绪问题;特定的工作对象,又要求护士始终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这就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护生会体验到投身实践的积极快乐,也可能会体验着遇到挫折的失望消极。如果能够加以引导,则是提升护生情绪素质的绝佳机会。实践指导老师可引导大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分析社会的主流与支流、光明面与阴暗面、先进与落后,学会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到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在与各类人员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和锻炼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是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于一体的有效教育形式。它是培养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使之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大学教育可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护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推动护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萧家芳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