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素质教育全程化探索
一、实现内涵建设期高职素质教育全程化的制约因素
(一)高职教育定位偏差的影响
长久以来,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一致,定位模糊,导致高职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发生偏差,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高职教育偏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教育的效果来看,教育是远效的,因此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短时间内很难做出正确的定位。正如汪丁丁《教育史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讲到“教育成功与否,只能从它所培养的学生在未来几代人的实践里逐渐表现出来的后果得到评价”。中国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但直到1999年,才算是真正的开始时期。在这短短17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高职教育理念、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都是在摸着石头一步一步往前走的;二是对社会发展缺乏前瞻性预测。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今天教给学生的社会技能和工作技能,再过两三年说不定就过时了、用不着了。内涵建设时期的高职教育究竟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明确的。只有科学定位、找准位置、明确作用,才能避免人云亦云、扎堆而上,才能办出高职特色、办出应有水平,才能在高等教育这块领地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和发展空间。
(二)高职课程设置的影响
课程设置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因素。在教育领域,课程是常见术语,是构成教育的基本元素,任何教育离不开课程。高职课程设置,要具备高职的特点,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要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兼备高等性和职业性;既要注意工学结合利于学生社会和工作技能学习,也要让学生具备再学习的素质和能力。这是高职课程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国高职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因此,在课程上更多单纯依赖于普通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原有的课程,而不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来设置。再加上高职三年的学制,也使很多高职课程设置变成缩小的高等普通本科教育,或者是扩大版的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特色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来在中小学就已被忽视的素质教育,到了高职学习阶段,尽管已经在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要求,但也只能是虚设,摆样子而已,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高职开设素质教育活动课,并设置素质教育活动成绩,但根本就未被列入毕业成绩。高职素质教育是形式重视,而不是实质执行。
(三)高职教育者素质的影响
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对学生是有相当大的影响。教育者包括院领导、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教育者素质包括观念意识、专业素质、行为素养三个方面。其中,教育者的观念意识和行为素养对全程化素质教育有不良影响,表现为:一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有院领导和学生工作人员重视素质教育,大多数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都认为素质教育与他们无关;二是有不少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他们的开展本职工作时,因为不合时宜的仪表仪态、或消极灰暗的言行,间接影响了学生。教育者对全程化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影响也可称为直接影响,是教育者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工作时(包括教师上课,行政人员为学生、辅导员工作),通过语言表达和行为动作,直接给予学生在专业知识上和为人处事、人格修养、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隐性影响可称为间接影响,是教育者(不仅仅是一线授课教师)平时的风度仪表、人格魅力、举手投足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工作者流露出来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生活态度,学生就会是志存高远、乐观开朗的。相反,一个外表邋遢,不修边幅,言论悲观消极的教职员工,因“近墨者黑”,学生就可能变成消沉冷漠等。
(四)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影响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之间差距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强弱不一。高职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分数最低的,学生成绩从200到400多不等。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之间存在的不同,社会责任感强弱不一。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各不相同,特别是独身子女一群,习惯被宠爱,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我意识强,社会责任感不强;三是缺乏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的分析和审视,缺少明确的长期发展战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大专层次的教育,很多学生是出于无奈而就读,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泄气,更谈不上对自身的有长远规划。学生之间的差距,会导致他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一致,对接受素质教育训练的态度不一致,对获得素质提升需要的时间长短也不一致。四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缺乏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能力。这些都影响高职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五)校园环境的影响
全程化的素质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在空间上也要求有保证。校园环境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精神面貌、文明行为、思想道德无不受环境的影响。“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地理位置、校园建筑、设施设备、卫生条件等等。物质环境是硬环境,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外在的反映。精神环境包括规章制度、校训校规、校园景观、校园活动等,它是软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所在。目前影响高职素质教育的物质环境主要有地理位置和宿舍环境。一些高职院校离市中心比较近,城市的喧嚣,不利于学生安心学习。而宿舍环境是校园环境中影响较大的因素,宿舍拥挤、热水供应不能满足需要,让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减低;而精神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校园景观的结构布局不能让人产生美感,校园的人文氛围不够浓厚,不能体现出大学的文化气息。
二、内涵建设期高职素质教育全程化实现的途径
(一)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在办学方向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内涵建设时期,高职教育想办出特色,就要抓住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定位,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提高办学质量。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要以地方职业岗位为依据,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训、岗位对接等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一定基础文化课,以及全程化的素质教育熏陶,方能显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形成职业教育的优势,在将来的发展道路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在就业竞争上优于普通高等教育。毕竟,国家发展需要最多的仍是一线岗位工作人员。脱离了这一定位,高职教育就会迷失方向,走入岔路,甚至在教育发展与改革中落伍。
(二)课程设置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在学习内容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高职课程设置要有特色,符合高职的特点,应该是“知识专业化”和“操作专业化”的结合。“知识专业化”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元素,指在设置课程时,要围绕专业设置相应、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构成一个体系,能满足学生在此相关知识领域中需求。“操作专业化”指学生是某一工种的操作能手,是学生获得相应专业技能证书的必需,体现的是职业性的特点。课程专业化能保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这一点,但要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还需与课程设置的“多元化”相结合。素质教育是多元化的教育。多元化包括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教育手段的多元化。在这里,课程设置多元化是与素质教育的全程化相呼应的。全程化素质教育指在时间上是连续不断,空间上是无所不在的范围和场所,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教育内容广泛。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指除专业以外的任何积极健康的、具有正能量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内容可以是专业以外的人文、历史艺术等等,教学方式可以除课堂教学以外的讨论、竞赛等,教学手段可以有传统的书本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质量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院领导、行政部门职员、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都是学院的教职员工,他们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全程化工作分量相当。院领导有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权,重视素质教育的领导,会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学院有效的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工程,保证素质教育全程化的推进;行政部门职员,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但他们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专任教师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紧密人员,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习,树立明确的素质教育全程化观念。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铭记在每一位员工脑海中,让他们能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二是完善各项素质教育管理制度,规范教职员工的行为,保证素质教育活动实施,保障素质教育质量。
(四)因材施教,优化素质教育模式,在教育方式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他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扩展自己的能力,从中找到自信与勇气,而不是要求每一样素质能力都得到提高;重视每一位学生发展,而不是只把眼光盯住一部分“精英”,做到公平公正;允许各种兴趣爱好并存,除统一基础课程外,不强求学生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寻找尽可能多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有发挥天赋和爱好机会,做到既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美化高职校园环境,在育人空间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美化物质环境,就是对校园的“硬件”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远离市区,并按照“标准化”对学生宿舍进行建设;美化精神环境,就是对校园的“软件”建设,如制度、校训、纪律,各种素质教育活动氛围,都能体现学院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对建筑的结构、布局,园林的景观、色彩,房屋内的设计、装饰,标牌的摆放和艺术处理等等,都要精心设计,给人以美的体验和感受,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教职员工的彬彬有礼,能展示出知书达理与和谐美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意义。美化校园环境,是在空间上无时无刻在给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熏陶,是素质教育全程化的又一准确的诠释。
作者:梁美英 姜献生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