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众多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中,探究习惯则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要想让学生形成探究的习惯,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对于探究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提问。分组方式很自由,有时是同桌一组,有时是前后桌一组,有时是一竖行为一组。有时候,我会把提问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提问,然后共同探究,得到答案。探究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要灵活运用。当学生在探究中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对其进行表扬,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与主动性。总之,我们要将探究性学习当成物理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来抓,不断改善探究的方法,促进学生探究习惯的形成,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
二、引导学生凡事多问为什么
探究性学习与问题是分不开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凡事多问为什么,并养成提问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和创新。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提高问题的质量,不能随便提,要有目的地提,有针对性地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告诫我们。以他的发明创造为例,很多都是由问题而产生的,当问题解决了,一个新的发明就产生了。物理教学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去探索和吸收新的知识,并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就会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或是找资料,或是问教师,或是和其他学生一起探讨,有一种不找到答案不罢休的劲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就会更加纯熟,印象也会更加深刻,牢固掌握了科学知识,为他们的探究学习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学生在紧张的氛围中是很难提出问题的,因此,教师要以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来为学生的提问创造必要的氛围。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具有宽松、愉快的特性。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觉得没有任何拘束,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担心说错了被教师批评。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们处于激动状态中时,人体就会产生一种类似兴奋剂的物质,促进脑细胞的生长,使人们能够超长发挥。要创造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平等、和谐的,让学生感觉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他们的大朋友,和他们在心理上没有距离。这样,学生才会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激活思维,不断迸发出新的创设性火花。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切不可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当学生提出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或是他们所提的问题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法成立时,教师千万不可讽刺嘲笑,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其他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嘲笑时,教师要立即制止,并耐心引导,找出其问题的可取之处,保护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这样,学生才会勇于提问,乐于提问。在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引导下,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肯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就会使我们的物理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所谓推理能力,就是从已认知的知识和条件来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而得出的正确的判断的能力。认识过程中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首先说一下正向推理,它是从已知的条件和结论,依照相应的物理规律推出在特殊条件下的另一结论的推理过程。所得到的结论也叫推论。其次是逆推法,也叫逆向思维或逆向推理,是正向推理的反过程。即从某条件的结论入手,按一定物理规律反推到原始状态。这个过程往往是先把结论作为假设条件前提进行逆推的。再次是外推法。外推法的一般要领是,由已知的经验实事,从连续性原理出发,把研究的现象或过程逐步外推到理想性极值,使其规律性迅速暴露出来,从而得到规律性的认识或正确的判断结果的科学思维方法。外推法的思维方法对于物理学的发展提出了创造的方法依据,对物理教学来讲也给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外推法是将一个物理过程逐步按一定规律无限推理到理想化状态。
四、总结
总之,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中的乐趣,让学生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而形成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是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从而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张虹 单位:河北省武强县第二实验中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