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抓好课前的有效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因为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自己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欠缺,可以及早进行弥补。因此在八年级的第一堂物理课上,我就明确告诉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工,要以教材为本,做好课前的有效预习工作。为了帮助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我一般会加以这样的指导:
1.1读完教材后,要了解这节教材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活动,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1.2这一节教材中讲了几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含义是什么?
1.3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自行解决。你提了哪几个“为什么”?
1.4看完课文后,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在书本空白处或另备的笔记本上做好简要记录,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当然,刚开始也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或学习习惯的问题而完不成预习,这时,我也会根据这些学生目前的情况,降低台阶,只要他们能在课本上留下一些预习的痕迹,那怕只有少量的圈圈点点也行。就这样,慢慢地哄着孩子们富有兴趣地走进学习物理的大门。可是一段时间后,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而开始心生急躁,知难而退。这时,我让学生学会通过自我激励来克服畏难心理;同时,要求学生用相互提醒和督促的方法来完成预习作业。
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认识活动,其教学的有效性与活动预设的目标、活动进行的方式和活动主体的状态密切相关。因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2.1关注个体差异,做好课堂内的异步教学。“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的发展总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同一个班上有学得好和学得差的,有学得快和学得慢的。对于那些学得好学得快的孩子,我比较注重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堂上教材阅读指导和实验探究指导,给这些孩子适度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小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而对于那些学得慢或学得差的孩子,我在备课时会特意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参与回答,而不做一个旁听者,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在学生小组学习或自主学习时段,我不仅安排其他同学给予这些孩子适时的帮助和指点,针对个别基础特弱的孩子,我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在不伤害他们自尊的前提下,更会不经意地给予他们个别指导。在每堂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环节中,我也会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让他们逐渐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慢慢找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因乐趣而慢慢地转变学习观念,从我厌学到我乐学。
2.2投入情感,激活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为此,我力求让我的物理课成为“微笑的物理课”,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以和蔼并且通情达理的形象面对我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将物理的魅力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喜欢并爱上这门课的学习。同时我深信没有情感的课堂是失去了美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所以不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验探究,还是课堂检测,我都能给予他们适当的情感支持,或鼓励、或表扬,让整个课堂充满激情、快乐、信任、鼓励、轻松和谐,以此来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兴奋,让整个课堂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通过这种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来感化学生学习的情感,强化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精心布置和处理课外作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跟课后作业的精心布置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回家作业我一般就是围绕学生的课堂检测情况来布置。如果检测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当,就只要订正检测就行,并在其检测卷上适当提些一句话建议或希望,并允许留着不会订正的题目,但要求他们必须在边上说明哪个知识点不懂,留在下一次的课堂交流巩固。
其次,根据教材中安排的“课外实践和练习”,布置并指导学生进行小实验和小制作。例如用收集到的废钢锯条完成音调跟频率、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的探究;用香脂盒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制成马德堡半球模拟器,浮力产生原因演示仪等等。由于这些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取材方便、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大多主动积极参与完成“小实验”和“小制作”。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了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成为有效课堂教学强有力的课外保障。
最后,根据目前学生检测的反馈情况以及历届学生的常见问题情况,我会选编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一般一星期1到2次。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并指导学生分阶段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以反思和总结来促使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例如在一个章节结束时,布置学生对照《初中物理能力自测》的学习目标中的知识分类结构,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网络纲要为形式,自己整理出题型及概念,并以框架形式呈现,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系统;在每次测试后,引导学生做好试卷质量分析表,分析内容包括错误类型、矫正措施、成功方面、心理因素等。通过这样的总结反思,来促使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作者:唐燕 单位:张家港塘桥初级中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