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外语教学论文 >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范式转移探讨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范式转移探讨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6-20 00:11:00人气:672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在给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带来种种机会和挑战。无论是传统和新兴学科,都面临着同一个议题,即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资源和机遇,并规避相应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教兴国”指导思想的促进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交叉学科和课题,对传统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乃至整个教育体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近十年以来,社交媒体、云服务等科技的发展又给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制定了全新的发展图景。笔者认为,大数据的勃兴不仅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带来诸多机遇和启示,还将为该学科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范式转移。本文将从明确定义“大数据”出发,着力于剖析这种范式转移,并探究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顺利转型。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范式转移

一、定义“大数据”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当下最热门的名词之一莫过于“大数据”了。对于传统概念冠以“大数据”的名目,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潮。在“大数据”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人们视听的同时,这个概念又在各种语境下被混用,甚至滥用,导致人们对使用该词时的具体所指莫衷一是。面对这种学术误区,本文力图阐明大数据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语境下的内涵和外延,并指出大数据作为一个全新的历史坐标如何区别于“信息”、“讯息”和传统意义上的“数据”等相关概念。首先,尽管二者关系紧密,“大数据时代”的提法在诸多方面局别于早先的“信息社会”的概念。总体来讲,大数据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以大容量、高速度,以及多样性著称。追根溯源,信息的概念来自于数学家克劳德•香农1948年的著作《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提出的“信息论”(也称“信息理论”)。香农认为,信息以一种极为特异方式运作。信息与其他物品的流通不同,一旦被分享,就相当于被复制,无论是传播者和接受者都获得了同等数量和信息。这种特征的意义就在于其使用只会创造增值而非贬值,因此信息就可以在传播者不放弃信息本身的情况下将其分发。信息既是一种物质,又是一种能量,而在大数据时代,这种“大、快、多”的信息给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提供了丰润的土壤。其次,如果说大数据是一种特殊的信息,那它和讯息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错综复杂了。从技术决定论的角度上说,对于大数据的崇拜暗合了前卫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当我们不停地辗转于各种媒介技术变革时,往往是这些媒介本身,而并非技术所传达的讯息,成为定义这个时代的标准。然而,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大数据”中包含的远远不仅是“讯息”,还有大量的“噪声”。事实上,作为一种新媒介,大数据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数理统计的设计能力和人们的认知能力,而这其中绝大多数的内容并没有实际意义,甚至会给解码讯息造成一定的阻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入门语言学习者固然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来翻译母语中的成语和习语,然而在成千上万的搜寻结果中,真正正确的翻译可能极少。盲目相信搜索引擎提供的翻译往往会贻笑大方。因此,怎样在大数据中获得讯息,并筛除噪声,是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一个关键命题。在充分理解信息和讯息的关联的基础上,“数据”的内涵便其义自见了。简而言之,数据既可以是信息,又可以是讯息。根据具体语境变化,数据的概念也十分灵活多变,而其是否具有意义,则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数据内容和对内容的解读和筛选往往使数据本身具有极大的延展性。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解读者眼中的意义可能会大相径庭。举例来说,互联网上由用户自下而上组建的集合性数据库(如百度文库、豆丁网等)往往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外语学习资料,而如何删选并甄别这些内容则是考量外语学习者媒介和语言学习素养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高判断力的学习者可能会找到质量较高的文档,并经过重新整合,为己所用,而有些学习者可能会在万花筒一样的文档海洋中迷失自我,不知所措。由此可见,“唯数据论”并不科学,更不用说盲目迷信“唯大数据论”往往会误导外语学习者,制造迷惑,而日益发展膨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则可能恰恰是这种迷惑的始作俑者。其二,数据格式往往决定了对其解码的方法和难度。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中,由于数据的来源十分广泛,如专门设计的学习软件、既成的数据和语料库、网络资源等等,数据可能存在于多种不同的格式,如用户创建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底层数据记录(logdata)等等。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数据格式的多样化,索引和整理数据的难度也逐渐递增。当下五花八门的外语培训机构也正是利用了他们突击组织人力物力的能力,对不同格式数据的整合利用,通过寻求最优解来吸引招生。在高校中,尽管人员分工明确,资质优良,但往往缺乏这种突击组织人力物力的动因,仍以传统讲授为主,各种科技辅助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高校也应该反思如何在大数据的海洋里树立自己独有的一面风帆,为学习者引航指路。综上所述,对于大数据一词的理解应远远超越“大”和“数据”两词的简单叠加。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大容量、高速度和多样化的信息,又在传播讯息的同时夹带了各种噪声。丰富的数据内容和复杂的数据格式决定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甄别筛选,整合资源,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一条最优路径。

二、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范式转移

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日常接触的数据每天几何式增长,以爆炸性的突变影响着整个社会。动辄数千TB甚至PB的大数据正在挑战传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手段。高峰期间,新浪微博每天可以产生将近一亿条的新微博,而百度目前数据总量已经突破1000PB。根据权威分析,2020年全世界数据量将是十年前的44倍。如果说量变的积累会导致质变,那大数据无疑正在用巨大的量变挑战传统学科中曾被奉为圣经的各种假定。借用美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术语,大数据正在引领了一场遍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式转移”(paradigmshift)。这种范式转移也将深刻地影响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理解范式转移,我们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何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范式?”。库恩认为,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科学活动中被广泛接纳的定律、理论和范例,都是范式的组成部分。换言之,范式不仅仅囿于科学的本体论层面,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也需要有明确的体现。而这些体现需要被主流研究集团所认可,成为指导性的研究纲领,并构建之后的科研实践,以形成完整的科研体系。对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而言,其基本范式则发源于20世纪后期,中兴于世纪之交,并在近年来引发了学科在新时代何去何从的诸多讨论。桂诗春认为,广义上来讲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不仅包括具体教学过程,还涉及教学途径、大纲设置、教学方法、教材、测试等一系列因素。陈坚林指出,在新时代中计算机与网络已属同义词,而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其实一种植根于互联网资源的外语教学新模式。从业内专家的定义不难看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范式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是“辅助”二字仍然是该学科的核心假设。“辅助”一词所传到的意思不言自明,一方面认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又唯恐其“喧宾夺主”。一些较为传统的高校教师可能会认为电教辅助设施不过是“奇技淫巧”,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教师授课能力降低,影响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该学科的范式转移恰恰来源于对“辅助”二字的重新定义。众所周知,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所推出的TOEFL和GRE标准化英语考试,全部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其试题具有很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学生在备考时,也可以通过ETS购买样题,上机训练。备考人员如果不熟悉计算机和相关考试软件的操作,则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获得满意的成绩。在这些考试中,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辅助,而是成为了整个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将这类标准化考试以最低成本推广到全球的重要手段。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标准化考试从根本上要求培训者和学习者不仅要具有合格的外语水平,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和媒介素养。因此,这种范式转移其实是从“辅助论”过渡到“等量齐观论”的过程,具体来说,即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教学水平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个体,在成功的教学中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计算机一词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移动辅助语言学习(Mobile-assistedlanguagelearning)就是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在大数据时代的一种全新模式。当智能手机几乎成为人人必备的设备时,许多学习者也开始尝试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学习语言,无疑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移动平台中社交媒体往往有机融合了语言学习,使得“背单词打卡”、“词汇量测试”成为我们手机中司空见惯的语言学习形式。许多移动设备客户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收集个人信息,并按照个人信息量身定做学习计划,使得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激增。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这些全新的模式中,教育者的形象是逐渐被弱化的,而知识作为教学的本体则被强化。可以说,在大数据引领的这场前所未有的范式转移中,传统的“一师多生”模式逐渐演变为“一生多师”,甚至“无师自通”。当然,究竟这种“无师自通”的语言学习是否像传统语言学习一样有效,则是学界热议的话题。一些专家认为,最优的语言学习应是课上/线下教授配合课下/线上复习。这种学习模式的效果考量则是又一个重要问题。

三、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新生:机遇和风险

毋庸置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预示着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一次全新蜕变,而在这种新生的背后,机遇和风险总是并存的,而外语教育者则需要辩证看待这种关系,以有效掌控时代的脉搏。以下,笔者总结了三条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特征,并探讨每种特征背后蕴藏的各种机会和挑战。

(一)教育权力结构的重组

对于新技术带来的教育者形象甚至权威的弱化,前文已有提及,然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则是更深层的教育权力结构的重组。当实体的教师和教育机构逐渐演化为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中的虚拟人物时,教育权力曾经的支配性则受到了挑战。这种教育权力的重构是大数据时代下由教师权力向知识权力的一种过渡。与教师预先掌握知识并设定评价标准的传统模式不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在大数据的时代以多种形式被满足。这种全新的知识教育体系对于我们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随着权力的去中心化,教师所掌握的资源被计算机和网络较为平均地予以分配,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质量把关人的角色也受到了削弱。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中,教育权利结构的重组将外语教学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学习者为中心的启示

“因材施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大数据时代被重提,并在短短几年中不断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刷新教育者对这个理念的认知和解读。当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电脑获得网络海量资源时,关键问题在于这些被中心化的学习者是否真正了解学习的目标和最为有效的学习手段。因此,培养学习者甄别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三)高校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全新范式转移中,高校扮演的极为重要的角色不容忽略。简而言之,这种角色可以用“引进来,走出去”来概括。“引进来”指的是高校始终是培养外语人才的大本营。举例来说,大学英语必修课和四六级考试成为很多学生坚持学习英语的重要动因。然而仅仅“引进来”已经不足以满足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高校外语教育者还需要懂得让学生“走出去”,即在课堂外通过各种新技术来巩固学习成果。唯有让“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才能适应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在大数据时代的范式转移,将外语教学的事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外语电化教学,2006(6),3-10.

[2]桂诗春.关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在全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专业委员会上的发言.外语电化教学,1994(4):3-5.

[3]Kuhn,T.S.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12.

[4]Shannon,C.E.Amathe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ACMSIGMOBILEMobileComputingandCommunicationsReview,2001,5(1):3-55.

于亮 孟宇 大连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