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微探
摘要: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首先,应从公共外语的教学方法入手―――强化外语和汉语的互译能力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外语综合性应用能力;其次,要更新公共外语教学内容―――增加相关专业外语信息资源,让大学生随时感受到外语在获得国外学术前沿资料和信息方面的作用;最后,改变公共外语的考试形式―――实行多元化考核,引导大学生改变单纯的对应试知识点的掌握,加强对大学生外语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公共外语;教学改革;高校
目前,各大院校的公共外语教学,基本上都在机械地延续着传统的、专业外语的教学方法,即以外语语法知识、外语特殊句型为核心的阅读理解式的教学方法,和以考试为指挥棒的习题操练式的教学模式。而且,公共外语教学的内容千篇一律,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专业,都使用一本教材,与大学生所学专业严重脱节。而且,学校的期末考试,只是为了评价大学生对外语语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不是对大学生外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外语教学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常规的公共外语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成为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满足社会对外语综合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各企事业单位,急需的是既有专业技能,又懂外语的综合型人才。现有的公共外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应试型、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兼具听、说、读、写、翻译能力的实际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便将公共外语的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的、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适应教育部教学大纲对公共外语教学的要求
以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公共日语教学为例。根据教育部新修订的大学公共日语教学大纲的要求[1]:对于非日语专业的大学生,经过一年半到两年的学习,应该掌握较强的日语资料的阅读能力、一定的汉日互译能力以及日语的听力能力、初步的日文写作能力和说日语的能力,大学生能够利用掌握的日语能力,获得相关的国外高新技术信息或所需的学习资料,并且为今后更加全面地提高日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现在,各大院校,公共日语教学使用的最普遍的教材是《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2]。一般情况下,在三到四个学期学完《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初级版。大学生可以掌握2800个左右的基础词和最简单的日语基础文法,也就相当于日语能力等级测试的三、四级水平,达不到公共日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事实证明,同一本教材、同一种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就是使学生普遍处于应付考试和极端厌学的状态[3],这就严重阻碍和限制了公共日语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无论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还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公共外语的教学改革都势在必行。下面就对公共外语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索。
二、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事业单位与国际间的合作日益增加,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提高了[4]。例如,在录用人才时,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面试时,常要求应聘者朗读一些外文的资料,并当场进行外语和汉语的互译。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公共外语的教学重点,应该突出对大学生外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对知识点的掌握。具体教学改革措施探索如下。
(一)创新公共外语教学方法
以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公共日语教学为例。目前,公共日语的教学一共是四个学期或三个学期。因此,可以利用第一个学期,集中将日语的基础语法和基本单词讲授给学生;从第二个学期开始,课程内容主要以阅读理解为主,提高学生借助字典、网络互译工具等掌握日汉互译的能力;在第三个学期再加入简单的日文写作和听说能力训练。这样,在公共日语课程结束后,学生基本能达到公共日语教学大纲要求的使大学生具备利用所掌握的日语应用能力,查询相关的专业技术信息或完成工作所需的汉日资料互译工作。根据多年的公共日语教学经验,第一学期的改革目标,很容易达到。因为,目前公共日语的教学进度,过于松散。所以,紧一紧,对大学生来说很容易接受。公共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难点,在第二个学期:阅读理解及日汉互译。这个改革目标达到后,第三学期的日文写作和听说能力训练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第二学期的改革是公共日语教学模式改革最关键的一环。第二学期的阅读理解和日汉互译,其中,汉译日对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日汉语言的转换能力,是日汉互译阶段教学的重点,日汉转换能力是日语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技能,也是日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一种最好体现。日汉互译涉及日语和汉语的对比知识,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以日汉翻译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日汉互译训练,培训大学生运用基本日汉互译技巧。例如,在日汉互译时,如何选择词义以及词义的引申意义和词类的转译等。这期间,可以口译和笔译训练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初步的日汉互译能力,为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日语获取相关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优化公共外语教学内容
要想实现上述公共外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之相配套的公共外语教学内容也应随之更新。现在,各大院校的公共外语教学,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一律使用统一教材。以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公共日语教学为例,都使用《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所以,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大学生,都无从接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词汇和信息,更不用说世界学术前沿的专业动态和信息了。以至于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想要查找国外的相关资料信息,却无从下手。因此,建议在公共外语教学中,结合相关专业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外文专业文章等,以便大学生了解一些本专业的国际信息。具体做法建议如下。一些专业相近的理工科院校,可以联合起来,按照教育部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一本适合理工科大学生使用的外语教材。教材中,可以选取一些外文版的科技前沿的论文序言和科技报道、学术报告等短小文章;一些专业相似的文科院校,则可以合作编写一本适合文科大学生使用的外语教材。另外,也可以选取一些外文原版的短篇小说,和时事报道等以社会生活为主的文章。但是,无论是文科版还是理科版教材,都应该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新颖、时代感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外语词汇量、开阔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外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改革公共外语考试形式
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如果还在原来公共外语教学考试形式下进行,是行不通的。因为,无论是哪个学科,考试不仅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考试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重要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在目前各大院校公共外语单一的考试形式中,大多采用多项选择的题型,而且,这类题型在考试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甚至在阅读理解的考核中,也是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形式的指挥棒,误导大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锻炼外语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想落实公共外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必须对公共外语教学的考试形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考虑到公共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应该为公共外语的大学生,确立一个符合教学需要的考试、考核机制,以扭转应试导向的弊端,出台一系列注重以考查、考核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为前提的考试形式。也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形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例如:教师可以事先准备足够的相关学科的短文、资料、学术报道等短小的外语文章,并做成题签。在考试现场,让大学生抽签选题。给学生10―15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用外语现场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以考核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外语和汉语的互译能力以及外语听说能力等实际综合运用能力。这种新的考试形式,可以刺激公共外语的大学生,在平时外语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多读多看相关的外文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大学生的词汇量,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大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三、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复杂工程[5]。公共外语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要想达到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必须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的、彻底的、实质性的改革。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教学改革措施,将大学生培养成既有专业知识又可以用外语获取专业信息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
[2]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3]郭良英.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人才,2012,(8).
[4]马宁慈,刘昕.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5]王维隽.论公共外语教学的特点与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3).
刘吟舟 哈尔滨理工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