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下事业单位内控建设
摘要: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影响,并为解决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面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影响,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政府会计改革;内控建设;建议对策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对内控重视程度不足
多数事业单位从领导到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将建立内控制度作为完成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布置的一项工作对待。制定之前没有充分梳理业务流程并讨论研究,制定之后将其束之高阁没有组织实施,很难发挥内控对经济业务活动的管控作用。
1.2内控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单独设置内控职能部门或专门成立内控领导工作小组,来负责内控制度建立、执行、监督的组织实施工作,而是将内控全部工作指定财务部门负责。财务部门受人力、物力所限以及其权威性和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很难制定出一套完整全面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更不用说监督检查其落实执行的过程。
1.3内控管理内容不全面
目前多数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只是针对财务收支活动,属于比较狭隘的资金管理“小内控”,没有将单位整体各类经济业务活动包含在内,没有形成完整全面的、能够发挥内部控制合理保证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以及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目标的内部控制体系。
1.4内控评价监督体系不健全
这体现在评价监督周期、人员、是否形成评价结论,以及结论反馈应用上。目前多数事业单位没有确定内控评价监督周期、设置相关岗位或配备专门人员定期,对内控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详细地评价监督。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实施了内控评价监督,但并没有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为改进完善内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影响
第一,会计信息核算质量提高、会计报告横向可比性增加,促使单位更加注重内控建设,缓解面对公众监督的压力。改革前事业单位会计多项制度并存、体系繁杂、内容交叉、核算口径不统一,造成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可比性不高,会计报告使用者横向比较难度较大。单位对于财务信息公开没有太大压力,因此不重视内控建设。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报表》(财会[2017]25号),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制度统一了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时增加了共性业务和事项,对同类业务做出同样的处理规定。这提高了会计信息核算质量,使各行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具有横向可比度,在预决算公开的大背景下,财务报告将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比对,这迫使单位对内控建设更加重视,通过加强内控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缓解面对公众监督的压力。第二,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将收支与会计期间相匹配,促使单位更加注重内控建设,通过财务核算监督业务执行,推进业财融合。旧制度收付实现制下有现金流入流出才记账核算,很多单位业务人员签订了收付款合同没有及时告知财务人员,导致少记收支或记账不及时。改革后要求在取得收取款项权利、发生支付款项义务时进行会计核算。这就要求单位更加重视合同管理、基建管理、资产管理以及往来款项管理等与财务核算息息相关的内控建设,通过重新梳理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责任制、加强授权审批等控制方法,强化业务与财务的沟通,通过财务核算监督业务执行,使财务职能由事后反馈变为事前控制,达到规范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推进业财融合的目的。第三,“实提折旧”核算方法将折旧费用化,促使单位更加注重内控建设,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旧制度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冲减基金,这种“虚提折旧”的方法不影响当期费用,导致很多单位习惯于积极购置资产,在资产调配中多拿多占。新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折旧记入费用,这意味着占用资产多费用就多,影响单位年终考核和绩效评价,使得单位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从只重视收支管理到更加重视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内部控制,能通过调剂解决的不再进行购置,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第四,成本观念的引入使当期费用体现真实运行成本,促使单位注重内控建设,降低公共服务运行成本和履职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旧制度下只对收支进行核算,且收支不和所属期间配比,很多单位都是跨期支出甚至跨年支出,造成资金使用混乱和浪费,不能反映事业单位每年真实的运行成本。新制度引入成本观念,要求收支在权利义务所属期间核算,公共服务运行成本和履职成本更加真实准确。这就迫使单位负责人增强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内控建设,通过各种控制手段,规范业务流程和资金使用,降低运行和履职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第五,“双基础、双功能、双报告”模式对财务人员业务能力要求提升,促使单位更加注重内控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旧制度下财务人员偏重核算工作,对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要求不高。新制度采用“双基础、双功能、双报告”核算模式,一个系统中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和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会计平行记账,出具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两份报告。这就要求单位更加注重内部控制,注重人才培养,尤其是财务人员的教育考核,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使其从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单位可通过培训学习、轮岗交流等方式使人才得以接受专业技能的继续教育,提升业务能力,并通过完善内控方法使两种核算模式下呈现的两份报告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
3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下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建议
第一,提高对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善内控治理结构,为健全内控提供良好环境。内控建设需要单位每个人员积极参与并贯彻执行,单位负责人作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更应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组织内控有效开展。健全有效的治理结构是充分发挥内控对单位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基础。改变财务部门负责内控几乎全部工作的局面,设立内部控制领导工作小组并赋予其相应职权是必要的,同时明确组员承担的具体工作,使组员各司其职。内部控制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控制措施的执行、控制效果的评价、评价结果的反馈应用,以及沟通协调财会、资产、政采、合同、基建等各部门共同配合内控建设工作,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环境。第二,加强继续教育和学习培训,提升岗位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健全内控提供复合型人才储备。岗位人员是内控措施的具体执行者,再健全的内控制度如果没有岗位人员认真贯彻落实也是形同虚设。应加大对岗位人员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新会计制度“双基础、双功能、双报告”的核算模式对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提出很高要求,只有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才能胜任。应积极为岗位人员搭建学习平台,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培训、选拔考核等方式,促使岗位人员不断精进业务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定期组织重点岗位关键人员轮岗交流,使其全面掌握各项业务知识,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第三,重视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防控措施,为健全内控提供坚实保障。各岗位人员尤其重点岗位关键人员应从岗位工作出发寻找业务风险点和廉政风险点,风险评估领导小组汇总单位整体情况后制作风险评估表,给单位层面风险以及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风险分配具体的标准值和权重,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对各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出风险评估值,量化单位整体风险。针对各项风险,通过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方法制定具体风险防控措施,确保措施具有可行性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产生重大经济影响的业务风险和廉政风险进行重点分析,采取特殊措施重点监控。第四,完善合同管理,强化财务事前审核事中监督职能,促进新会计制度下业财融合。新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使收支与业务期间匹配,要求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沟通更加紧密。财务部门应更偏重业务发生前审核控制管理和业务发生中监督控制管理。合同签订前增加财务部门审核把关环节,使其掌握单位全年经济活动的整体情况;合同签订后增加财务部门保存归档环节,使其依据合同将收支和会计期间进行匹配,满足新会计制度核算要求,达到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促进新会计制度下业财融合。第五,加强资产管理,优化成本核算,提高新会计制度下资产使用效益。新会计制度“实提折旧”方法以及成本观念的引入,对单位资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资产配置方面应确保需求的合理性并首先通过内部调剂解决,确需购置的应纳入单位预算通过政府采购选择质高价低的资产,避免多拿多占导致计提折旧后成本过高。资产使用方面应每月根据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计入成本,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往来资产定期清理,及时记入收支。资产处置方面在定期清查盘点的基础上,对达到报废年限没有使用价值的资产通过环保回收方式进行处置,处置后及时核销资产。
参考文献:
[1]唐大鹏,武威,王璐璐.政府会计改革与内控建设[J].会计之友,2017(8):19-23.
[2]臧文平.政府会计改革与内控建设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7(14):135.
作者:赫媛媛 单位:天津市房地产交易资金监管中心
会计制度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实习论文 会计电算化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论文 成本会计论文 法务会计论文 银行会计论文 基础会计论文 商业会计论文 会计审计论文 税务管理论文 网络会计论文 金融会计论文 企业会计论文 会计核算论文 部门会计论文 林业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论文 会计监管论文 成本核算论文 会计控制论文 会计基础论文 会计教育论文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会计实践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