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家精神的融入
摘要: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时代要求。科学家精神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内容,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的形式,还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的文化场域。科学家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信念引领、价值导向和人格塑造功能,因此,应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科研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创新业、兴中华,在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道路上,铸就了永恒不朽的科学家精神。2020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2020年9月,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2]因此,探索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对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家精神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科学家精神不仅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更完美展现并深度阐释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科学家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蕴含着信念引领、价值导向和人格塑造等重要的育人功能。
1.信念引领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科学家精神具有信念引领的功能。第一,引领大学生做最忠实、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实践者。“自然科学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蹩脚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某种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3](P460)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中国的科学家是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在引领大学生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实践者方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第二,引领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人不仅是自然性存在,还是社会性存在,人类用自己社会性存在的意义引导和规约他们的物质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当前共同的社会性存在意义,科学家精神为大学生建构崇高的信念追求提供了参照的范本。第三,引领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贝尔纳在其经典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科学为每一个人服务,科学要造福人类。华罗庚、钱学森、袁隆平、李四光、高士其等科学家被誉为“人民科学家”,这是对他们的最高赞誉,科学家来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科学家精神将个体的小我融入为人民服务的大我之中,引领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价值导向功能。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探求真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一套价值体系,中国科学家群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和标杆,科学家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价值导向的作用。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我国的科学家群体既是科技伦理规范的守护者,更是人类道德价值标准的引领者,他们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不甘人后、敢为人先,将国家的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当作自己科研生涯的方向;他们为国尽忠、为民尽职,在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的取舍中,永远是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科学家精神体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激励着大学生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奉献青春、贡献智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指科学技术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有用性,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指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意义旨归和终极关怀,科学家精神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统一。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会因异化走向自己的反面,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会因工具理性的遮蔽而逐渐萎缩,这样使得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游离出价值理性的观照,挑战学术道德底线,触碰科技伦理红线,对人类、社会、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在利益、效用、权力、金钱、地位的诱惑之下,能否将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置于价值理性界域之内,这就需要为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在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方面的重要引导作用。
3.人格塑造功能。中国科学家不仅用才智创造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还用赤胆忠心、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高尚人格锻造了独特的科学家精神。第一,塑造大学生求真的人格特质。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热爱学习、渴求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提高应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可以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他们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创造创新、开放包容以及团结协作的理性精神。第二,塑造大学生向善的人格特质。科学家的善不仅是科学家个体的道德义务,还是科学共同体集体的社会责任,这种以道德性、社会性形态存在的善不仅在科学家解蔽自然客体的过程中起到规约作用,还使科学家在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过程中主动担负起道德层面、社会层面的责任。用科学家精神塑造大学生向善的人格特质,不仅要将做人、做学问置于个人成长成才的框架内,还要将做人、做学问置于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更大的善的格局之中。第三,塑造大学生臻美的人格特质。科学美是理性美,它追求统一、和谐、简单、适度、有序,这种理性美还兼具审美功能,给人以美感和美的愉悦,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完美;科学美还是人性美,它围绕着人的本性――求知,历经求真、向善,达到臻美的最高境界。科学家探索理性美的过程也是科学家展现人性美的过程,是动机之美、执着之美、创新之美、奉献之美、协作之美、谦恭之美、包容之美、传承之美的统合,将科学的理性美与人性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大学生臻美的人格特质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
二、探索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为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科研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体系,统筹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1.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课程育人体系。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育人体系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大系统。首先,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上积极主动地弘扬科学家精神,准确把握科学家精神与教学专题、教学知识点、教学重点相结合的切入点,以教材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精选内容相关、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的教学案例,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的讲授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去。其次,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在专业课、综合素养课的育人过程中融入科学家精神。一方面,要激活知识的生命力,让科学家精神从静态的知识文本中凸显出来。知识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学科结构,其背后还隐藏着属于心灵、属于想象、属于直觉、属于信念的各种感性要素、智慧要素、精神要素,要善于发现并提炼这些要素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使之贯穿于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另一方面,要唤起课堂的共情力,让科学家精神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课堂不是单纯的知识搬运的场所,而是依托知识的创生共享营造学习共同体共情的立体场域,应将科学家精神投射到体验、感染、启发等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2.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体系,以文化育人的全域性、感染性、渗透性、导向性,涵养、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首先,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环境文化是物化的文化形态,其载体有校园建筑、校园雕塑、校园公告栏、园林水系等,要充分利用这些硬件环境使科学家精神具体化、形象化、细致化、实在化,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滋养心灵、提升素养。其次,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专业文化。专业文化是指学科领域内专业共同体创造并形成的价值理念、传统作风、使命追求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例如,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生入学第一课就要正式宣誓的誓言,这个誓言是医学传承了几千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文化。我国著名医学家裘法祖将“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作为自己的箴言警句,其学生肝胆外科泰斗吴孟超院士也将这一理念贯穿一生。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专业文化,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品质、专业态度,还能增强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再次,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深沉的、强大的文化力量,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建设过程中,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第二课堂,开展科技文化节、科技活动月、科学家精神报告会等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宣传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3.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科研育人体系。科研育人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环节,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科技强国的担当精神、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师生学术共同体内融入科学家精神。教师和学生在共享学术资源、碰撞学术思想、感悟科学精神等学术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师生学术共同体中,教师主动接受科学家精神的洗礼,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用自己的学术素养、学术积淀、学术修为、学术品质传播科学家精神,为学生树立做人、做学问的榜样。在师生学术共同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共同的科研任务、科研兴趣、科研方向而组成学术团队、科研小组,同辈群体在互相激励、互相感染、互相帮扶的氛围中能够更好地领会理解科学家精神,争做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创新奋进的先行者、远大理想的践行者。其次,在科研活动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经历科研过程可以获得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全方位、全身心的体验性感受。在科研活动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实现从品德内化到行为外化的转换,锻炼自主、正确、智慧地分析、辨别、选择道德行为方式的能力,做到敬畏科研伦理、恪守学术道德、严守学术底线。
4.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实践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性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育人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渠道。首先,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学类实践活动,教学类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其次,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创新类实践活动,创新类实践活动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活动,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包括创新创业类项目、学科竞赛类项目、科研训练类项目等。再次,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社会服务类实践活动,包括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科学家精神体现了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性的物质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可以培养大学生心有大爱、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可以打磨大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专业品质,可以磨砺大学生越挫越勇、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可以锻炼大学生脚踏实地、行稳致远的实干精神,可以培育大学生群策群力、协同攻关的团队精神。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实践育人过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品德践行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1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张苗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