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的水利教育思想
摘要:作为我国近代水利事业和水利教育的开拓者和先驱者,李仪祉不仅在大江大河治理、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功绩卓著,而且情系水利教育,主持多所水利院校的创建,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水利人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利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包括育才重德,爱国为民;以师为本,从严治学;德才一体,言传身教;借鉴中外,注重实践。
关键词:李仪祉;水利教育;教育思想
李仪祉(1882―1938),原名李协,字宜之,陕西省蒲城县人,我国近代水利事业和水利教育的开拓者和先驱,他在大江大河治理、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人才培养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张含英称之为“我国由古代水利转变为现代水利的开路人”[1]。
一、李仪祉生平及主要水利活动
1882年2月20日,李仪祉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898年,年仅17岁的他在同州府(今大荔县)府试中考中第一名。1899年,由于陕西督学叶伯皋的赏识和推荐,李仪祉进入泾阳崇实书院学习。1904年,他和哥哥李约祉一起考入京师大学堂。1909年毕业后,李仪祉被西潼铁路筹备处选派前往德国留学,考入皇家工程大学土木科学习土木工程。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立即中断了在德国的学习,返回祖国。1913年,李仪祉陪同陕西水利局局长郭希仁赴欧洲考察水利,目睹了欧洲诸国先进的水利设施和繁荣的水利建设,对祖国频繁的水患灾害、衰落的水利事业和落后的水利科技十分感慨,于是进入柏林丹泽大学,专攻水利专业,立志振兴我国的水利事业。1915年,李仪祉回国后,陕西省时局不稳,兴修水利无望,此时正逢张謇倡议导淮,李仪祉和许肇南遂一起前往拜见张謇,建议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获得张謇的首肯。李仪祉接受张謇所聘,在南京参与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务长和教授达7年之久。1922年,李仪祉离开执教7年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返回陕西出任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经过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撰写了《论引泾》《引泾第一期报告书》《兴修陕北水利计划》等一系列报告,提出了建设关中八惠以及陕南、陕北灌区的一系列计划。关中八惠包括泾惠、洛惠、渭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八大开渠引水计划。由于时局不稳,计划完成后被束之高阁。1930年李仪祉再次出任陕西省水利局长,在杨虎城的大力支持下,主持兴建泾惠渠,此后连续致力于泾、渭、洛、梅、黑、涝、沣、泔水利工程建设。1928年,李仪祉出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撰写了《永定河改道之商榷》《说明华北灌溉讲习班之旨趣》《北五省旱灾之主因及根本救治大法》等文章,为华水水利建设建言献策。1929年,他出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撰写了《关于废田还湖及导淮先从入海着手之意见》《导淮委员会工务处勘查日记》《对于治理扬子江之意见》,对江淮水利建设贡献颇多。1933年,国民政府特派李仪祉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他深入实地对黄河沿岸地质地貌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结合中国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很多科学治理方案和新的治理观点。早在1931年,他在华北水利委员会第九次委员会上就提出《导治黄河宜注重上游》的议案。指出“今后言治河者,……而当移其目光于上游”,他认为:“河患症结所在之大病,是在于沙。沙患不除,则河恐终无治理之一日,……所以欲根本治黄,必须由治沙起。”他的这种“治河而移目光于上游,治黄先治沙”的观点,在中国是第一次把治沙作为治河的根本(即要从中上游作好水土保持)正式提出,这一理论至今仍然是治理江河的基本理论。在任陕西建设厅长及水利局长时,他制定了《恢复沟洫计划》,提出沟洫变通制的观点,主张平价田与开沟洫相辅相成。此后他曾多次提出在西北黄土地区广种苜蓿,防止土壤冲刷,又把水土保持措施作为黄河治本的战略措施提了出来。他还主张修筑横堰,控制沟壑;固堤治滩,防止塌岸;培植森林,防治河患;肥田养畜,拦水漫田,膏沃压卤等。他提出的这些治黄理论与方略,是中国水土保持知识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李仪祉一生精研水利,积极凿泾引渭、筹划黄河治理、关注长江水患、指导华北灌溉、拟定导淮计划,足迹遍布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几大河流,为治水兴水殚精竭虑,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在治水兴水的同时,还高度重视水利人才教育,主持或参与创建了多所水利院校,为国家水利高等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1938年3月8日,李仪祉因积劳成疾,病逝于陕西西安,享年57岁。
二、李仪祉的水利教育实践
李仪祉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水利学家,也是一名卓有建树的水利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水利教育事业,1915年,他参与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22年,他主持创建了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1932年,他主持建立了陕西水利专修班。此外,他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等多所学校执教,抱着对国家水利事业的赤诚,不遗余力地为发展我国的水利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参与创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1915年,李仪祉归国后,接受了张謇的聘请,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出任教务长一职。为了实现水利教育的本土化,他积极编写中文教材,包括《潮汐论》《水工学》《水工试验》《最小二乘方》《土积计算截法》《实用微积术》等,这些水利和数学教材深受学生的欢迎和称赞。他在校主讲数学、地质、力学课程,兼任路工学、水工学、机械工程学等专业的教学工作,培养了包括汪胡桢、须恺、胡步川、沙玉清、郑肇经、宋希尚等在内的我国现代水利事业的一批精英人才。
(二)创建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
1922年,李仪祉由南京回到陕西,开始谋划关中水利建设。他认识到,要兴办陕西水利,必须及时培养大批水利技术骨干,于是积极倡议把陕西水利局所属的“水利道路工程技术传习所”改建为“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并亲自拟定了宣言书和学校办学章程。李仪祉为学生制定了每学年的学习科目,并聘请了赵宝珊、顾子廉、张含侣等人任教。1924年,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被并入西北大学,改设工科,李仪祉被聘为主任,教师除原有人员外,又聘请了须恺、胡步川、蔡亮、陆克铭等人前来任教。他们各展所长,李仪祉亲自教授自己编写的《水功学》,蔡亮教授《水力学》,陆丹右教授《水文学》,须恺教授《测量学》和《灌溉工程设计》,胡步川教授《道路工程》等,此时的西北大学工科已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的水工学科体系。
(三)创建陕西水利专修班
在兴修渭惠渠、洛惠渠时,李仪祉有感水利人才的缺乏,于1932年呈准陕西省政府,设立了陕西水利专修班。1934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建立后,在关于学校系科设置的讨论中,李仪祉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水利对于农业十分重要,且由于地势原因,西北旱灾频繁,如果没有水利,农业发展就没了依赖,因此“本校特设农业水利学系,培育专才,良有已也”。在他的倡议下,创设不久的水利专修班被并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李仪祉任水利组主任,继续负责水利人才培养。李仪祉为水利组制订了教学总则,拟定了具体的课程设置。他从繁忙的水利建设工作中抽身出来,亲自登台讲课。不久,水利组发展为水利系。在李仪祉的影响下,许多留学归来的水利学者,如沙玉清、余家洵、倪超、周慧久、程楚润、祁开智、余立基、何正森、徐百川等汇聚于此,在水利人才培养和水利科学研究方面成就斐然。
三、李仪祉的水利教育思想
在几十年的治水和治学实践中,李仪祉情系水利,兢兢业业,不仅成为我国一代治水大家,也成为后人敬仰的水利教育家。丰富的教育实践铸就了他丰富的水利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成为创办一流水利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借鉴。
(一)育才重德,爱国为民
作为一名水利学家和水利教育家,李仪祉十分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他正是有感于我国水利事业的衰落和水利科技的落后,再次赴德留学时便师从德国著名水利学家恩格尔斯专攻水利工程,以期振兴我国的水利事业。在李仪祉的水利教育实践中,他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爱国的理念,并认为这是培养合格工程技术人才的首要问题。他强调:“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大业首先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利国利民,为后代造福。”[2]86因此,他不仅重视教学,更注重德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为了贯彻学校的教育方针,他时刻不忘德育,经常结合中国国情和治水先哲的事迹,激励学生的爱国之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德行。李仪祉认为,要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更要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他曾在《在武功农村专校之讲词》中对学生说:“我们做一名学生,首先思想要高超”,“要作大事,不要作大官,一切事情要讲求实际,不要争虚名”[3]。他在一次《工程上的社会问题》讲演中谆谆告诫工科学子:“学工程的青年,于求学时代,便应存一济民利物的志愿,日展其所学,便时时想到如何始可供一般人民受到我的益处。”由于李仪祉说的道理能够深入到学生心中,使很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献身水利事业的决心,许多人成为了国家水利事业的中坚力量。
(二)以师为本,从严治学
在长期的兴办水利教育的实践中,李仪祉深深懂得,兴办水利教育,教师是关键。因此,无论是他出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长的时候,还是他创办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和陕西水利专修班的时候,他都要为学校选聘最好的师资。在河海担任教务长期间,他力邀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来校讲学。在建立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后,特别是组建西北大学工科后,赵宝珊、顾子廉、张含侣、须恺、蔡亮、胡步川、陆克铭等先后受邀来校任教。在创建陕西水利专修班时,他要么亲自出面,要么致函特邀,使许多德行高尚、学问优异的教师汇聚在一起,如沙玉清、余立基、何正森、徐百川、张德新、程楚润、祁开智等,他们都是归国留学生,组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队伍。这些优秀的师资不仅给学生传授了先进的水利科技知识,也开阔了水利专业学生的视野。李仪祉十分重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他制定的教学计划十分严密,西北农专水利组每门课程都有“学程一览”,基础课与专业课兼顾,3年共设47门课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他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单纯的传授知识,还要采取有益的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和操作设计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德才一体,言传身教
李仪祉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十分注重培养德才一体的水利人才。他提出了做一个合格有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四点要求:“求学要切实;思想要高超;胸怀要廓大;要有坚韧不拔之精神。”[4]除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李仪祉在倡办水利工程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由于他自己留学德国学习水利并参观考察过欧洲的先进水利设施,对西方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十分了解,所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水利科技。同时,他也高度重视对我国传统治水经验进行总结,并把这些中西结合的有用的水利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既具有“古人之经验”,又具有“本科学之新识”,不断地向“专、深、精”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李仪祉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到了言传身教,他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许多学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无比尊重。宋希尚回忆他时说:“先生道貌岸然,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诚挚之态,尤盎于背,见于面,能令人肃然起敬,但兴之所至,诙谐百出,河海同学集会,于兴中,必强先生说中西笑话为乐。”[4]104-105杨孝述感慨道:“先生对此国内唯一之水利工程学府,始终贯注精神,乐育不懈,今日国内得有如许水利人才,与兴办如许水利事业,盖皆出先生教泽之赐。”[5]正是由于李仪祉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一大批水利人才,他们中许多人不仅追随着李仪祉的足迹献身于水利建设,同时也献身于水利教育,为国家培育了一批批水利人才。
(四)借鉴中外,注重实践
李仪祉虽然留学德国,攻习水利,但并不生搬硬套。在教课余暇,李仪祉博览中外治河之书,对外国的经验、中国古代的治水经验,他去伪存真,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结合中国实际,亲自编写了许多具有自身特色的水利教材和水利专著。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刚建立时,李仪祉认为,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要有实验室,为此他因陋就简,筹建了一座水工展览室,制作了模型、教具、仪器,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起到了直观教学的作用。其制作的水工模型一应俱全,有重力坝、拱坝、土坝、溢流坝、进水闸、分水闸、航道船闸、引水渠道和分水建筑物以及发电的水轮机等。另外还有铁路隧洞、木制桥梁、钢制桥梁、轻便铁轨、矿车以及打桩机、卷扬机等施工机具模型。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水工实验的范围,囊括了水工、土建、桥隧等各个领域,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李仪祉非常重视结合水利实践进行教学,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此,他经常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国内一些水利工程,注意搜集大量一手水利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实际学习水利科技。1917年,华北地区发生水灾,李仪祉亲自带领一些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学生实地勘察华北的大小河流,历时半年多,学生都颇有收获。回到学校,他把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制作成各种可以供学生实验使用的河工模型。这些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感性经验,更增强了学以致用的能力。李仪祉出任西北大学工科主任以后,辛勤办学,对于课程、教材、实习、研究以及各科教学计划与规章制度,无不躬亲处理。根据当时所设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几何、材料、测量、结构、水土、实习、研究等,他每学期所授课程最少不下十门,每周学时也有四十多,其间寒暑假期,也都是以带学生实习的方式度过。当时的实习一般都是在泾、渭、霸等河流流域进行测量、水文、沟洫等方面的工作。从这些课程可以看出,李仪祉办学不仅重视基础专业知识的广泛传授,也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达到了学与用的密切结合。此外,李仪祉还非常重视现代水利知识的普及教育,他常通过举办水利展览、广播讲座等方式向民众普及水利知识,并宣传水利兴国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含英.李仪祉先生与近代水利[C]//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2]张骅.水利泰斗李仪祉[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3]郑涵慧.爱国育才的教育家李仪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1):116-120.
[4]宋希尚.近代两位水利导师合传[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
[5]杨孝述.仪扯先生之治学行谊[C]//国立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学系.李仪扯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刊.杨陵:国立西北农学院,1939.
宋孝忠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发展规划处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