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平民教育思想体系探析
平民教育思想是“救亡图存”历史社会现实中民众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时代产物,是“教育救国论”在20世纪的延续。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民国时期教育体系的创新,它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平民教育的根本宗旨,以“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为平民教育的基本模式,以乡村改造运动的十大信条为平民教育的指导原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体系;四大教育晏阳初是我国近代的平民教育学家,其著名的理论研究成果―――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理念,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晏阳初也被称之为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人。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深渊。在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和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时代形势中,独立、富强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现实需求,也是时展的重要主题。在此背景下,一批爱国人士提出将西方新文明引入国内,改变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现状,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则是通过教育,即“教育救国”。晏阳初是“教育救国”的流派之一,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时展的必然产物。首先,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占据了主流,在教育研究领域,“当先言平民教育”思想成为国际舆论发展趋势;其次,当时国内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下,只有通过平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众的“国民性”,提升国民素质;再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政府已经没有能力进行社会教育,以往“学在官府”的教育方式必须实现向“学在民间”的教育模式转化,这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现实基础;加之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倡将难懂、晦涩的文言文代之以白话文,以利于民众在空闲时间进行阅读,这为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可见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救亡图存”历史社会现实中民众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时代产物,是“教育救国论”在20世纪的延续,更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教育流派,是中国近现代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往一些理论研究者将平民教育思想体系归纳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本文则主要结合晏阳初的救国教育目标和理念,进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的梳理。晏阳初在美国留学时期就深刻地意识到一些优秀的理论不能在国内实施,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民不识字,国民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些古圣名言不理解。“从四万万民众身上”去解决旧中国的复杂问题,就必须把平民教育看作社会改造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教育与建设同步进行,培育高素质“新民”,为“振兴民族与国家,实现乡村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奠定国民素养基础。
1.“除文盲、做新民”是平民教育的根本宗旨。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成立,晏阳初指出知识是生存竞争的重要条件之一。“除文盲、做新民”是平教会的根本宗旨,其中“除文盲”是基础教育。晏阳初回国以后,看到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民不聊生、衣食短缺,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文盲扫除工作。而文字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平民教育必须从文字教育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知识竞争的现实中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奠定牢固的根基,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时,号称“四万万同胞”中文盲的数量就达到了三亿之多,为了让如此规模庞大的文盲民众获得平民教育,晏阳初经过调查以后认为:要充分利用民众的空闲时间,以最少的经济和精力投入获得最基本的基础教育需求,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的平民教育目标。为了改变传统教育学习耗时长、所学文字在生活中使用概率低、教材脱离实践等弊端,晏阳初及其合作团队编制了《平民千字课》,以弥补文字教学“现实而无用”的弊端。《平民千字课》在短短的四个月内就能够完成教学,让平民习得基本词汇。另外,晏阳初还将现代教育模式引入平民教育过程中,他还使用幻灯片、教学图片等形式,以激发民众的学习热情。晏阳初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认可,在当时掀起了全国识字的热潮,旧中国的民众接受了平民教育,成为“新民众”。晏阳初“除文盲”的教育活动仅仅是平民教育的初步工作,其根本目的则是“做新民”,这是因为晏阳初认为,在旧中国复杂的问题面前,其根本的解决方案是要进行对人的改造,这也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因此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认为必须从改造人做起,提高国民素质,为推动社会改革培育新民,将旧中国无知、愚昧的民众培育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个性、有道德、能参政的国家公民,最终改变民众的“国民性”。
2.“四大教育、三种方式”是平民教育的基本模式。
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目标是培育新民,教育的对象是四万万同胞而不是少数精英,因此其平民教育不能像传统教育体制那样建立学校进行正规的学校教育。晏阳初经过调查、摸索,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大众需求特点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平民教育模式。所谓“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晏阳初经过对旧中国各县的地理、人文、风俗、交通和人口等方面的调查,发现旧中国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但归根结底可以概括为“愚”、“穷”、“弱”、“私”四个方面,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社会的四大病症,必须进行“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阳初认为“愚”、“穷”、“弱”、“私”之间是相互连锁的关系,一起构成了旧社会的病症,因此“四大教育”也必须相互连锁,进行分工。晏阳初对于传统的“办农业者不问教育,办教育者不问卫生”的方式进行了深刻批评,他指出平民教育就是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服务,解决中国现实存在的复杂问题,改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所谓“三大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晏阳初认为传统的教育忽视了生存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造成了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在“四大教育”模式下通过“三大方式”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有效推广。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平民为教育对象,设立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等三大场所。其中初级平民学校采用导生传习制,教育青少年平民识字,掌握基本的字词满足生活所需,因此,初级平民学校采用的课本为《农民千字课》;高级平民学校的教育对象为毕业于初级平民学校的一部分青年农民,主要是为了满足其更进一步的知识需求;生计巡回学校主要是引导农民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学习,其教育内容主要有植物生产训练、动物生产训练、农村公益及合作训练等。社会式教育主要是采用讲学、表演等教育模式,对有组织的农民进行基础教育,社会教育以平民学校毕业生同学会为纽带,向农民发放《农民周报》,另外还采用图书下乡、巡回演出、联欢晚会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家庭式教育则是以家庭为单位,实现全村家庭教育纽带的连接。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和责任的不同,晏阳初把家庭式教育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家主会、少年会、主妇会、闺女会、幼童会,然后进行不同的文艺、生计、卫生等多方面教育。家庭式教育所选择的教材主要以家庭需求为根本,另外注意教材内容与家庭成员年龄和地位的适用性,其教育的目的则是让平民教育在家庭中形成一种氛围,实现家庭的教育化发展。
3.乡村改造运动的十大信条是平民教育的指导原理。
20世纪50年代开始,晏阳初将其平民教育思想推向了国际,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IIRR),建立和健全平民学校制度,进行平民教育的实践和推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经验在亚非拉等具有不同文化、习俗背景的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推广,在长久的实践中,晏阳初及其团队总结出了指导乡村改造和建设的基本原理―――十大信条,即:一是深入民间,与平民共同生活;二是向平民诚心学习;三是共同计划,共同工作;四是从他们所知开始,在现有基础上改造;五是以示范来教习,以实干来学习;六是平民教育不是装饰陈列,而是示范模型;七是不是零零碎碎的,而是整个体系;八是不是枝枝节节,而是统筹规划;九是不迁就社会,应改造社会;十是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在长期的平民教育实践过程中,晏阳初认识到知识分子的参与对推动平民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但是晏阳初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够胜任平民教育的工作,因此他为知识分子从事平民教育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以及“十大信条”作为指导知识分子进行平民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式,符合平民教育特点,更有利于推动旧中国的平民教育实践,也为知识分子深入民间教育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的新民,改变旧中国“愚、穷、弱、私”的社会现状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
三、结论和启示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依然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当代的农民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农民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所在,晏阳初及其团队正是理解了这一教育的含义,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十大信条”的平民教育思想体系,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农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平民教育为中国现代化中促使农民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提供了平台。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教育依然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经济方式转型的关键,其中农民素质又是影响新常态经济的关键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培育农村精英教学,让知识分子走向乡间,融入民间社会实践等方式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歌.晏阳初教育民主思想浅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23).
[2]田宝玉.晏阳初“定县试验”与新农村建设中教育与发展的互动聚合[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3]陈放.“纪念晏阳初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4]金保华.论晏阳初科学普及思想[J].贵州文史丛刊,2016(03).
[5]王琳,王小丁.重拾晏阳初精神[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6]田宝玉.晏阳初“定县实验”与新农村建设中教育与发展的互动聚合[J].保定学院学报,2016(06).
[7]邱世兵.试谈“晏阳初精神”与川渝冀湘学校德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03).
[8]何飞.陶行知、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9]宋恩荣.重提“平民教育”的现实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9).
作者:靳颖 单位:温州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