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思想,他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小学美术教学肩负着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任务。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创造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充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关键词]创造教育;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陶行知在1943年10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演说,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此后,陶行知又具体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思想指明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小学美术课作为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美术学科也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小学美术课堂离不开创新。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画画是绝大多数孩子都非常喜爱的活动,但如果没有新鲜的元素不断融入,也很容易让儿童产生厌倦的感觉。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新奇感,往往拿起画笔就有在白纸上涂抹的表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生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不管教师如何去引导都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画的时候,是他们最投入、最认真的时候。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努力使画画成为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的创造力。法国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丽的。”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而且实实在在。因此,我在春天里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嫩芽、垂柳、稻子,在冬天里观察腊梅,欣赏身边美丽的大自然。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例如,在讲授《美丽的家》的时候,我首先带领学生观察周围各种各样的家居建筑,然后请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景象描述心中美丽的家。孩子们有了观察的基础后,兴趣盎然,纷纷主动上台述说。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图片、幻灯以及多媒体等手段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各种建筑之间的不同之处和共同规律。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画出心中最美丽的家。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应转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讨和求知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魅力,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创设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动脑、动眼、动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在教《中国结》一课时,我把自己收集的各种中国结以及学生带来的部分中国结,精心布置在美术教室里。学生走进教室,一下子被这些美丽的作品吸引住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尝试着亲手制作美丽的作品。又如,在教《做头饰》时,我先对全体同学讲了一个动物园里的故事,然后问大家:“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制作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头饰,然后大家一起来表演呢?”大家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纷纷选择自己喜爱的头饰进行制作,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创作的氛围中。
三、夯实基础,培养创新技能美术的创新并不是无原则的胡乱表现
没有基本的知识结构,要想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小学美术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承担着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基的重任。美术课堂教学在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技法。创新不能是无源之水,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基础,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在《认识身边的树》一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一班的教学中,我直接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想象进行创作;二班则在总结了树枝、树冠、叶子的特点后,介绍了一些画画的基本技法和布局规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绘画。通过比较,一班的作品天马行空,创意丰富,但由于学生缺乏画不同类型树的基本技巧,画面凌乱,主题表达不够明确;二班学生的作品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反映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而且在画面中采用了不同的手法,画面显得灵动而丰富,美观而耐看。通过在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我深切地认识到知识和技能是创作的基础,通过技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去表现事物,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引导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通过欣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范画、范作等一旦成为模式,则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练习时常常以模仿为主,从而使教学成为重技法、轻学法的死板教学。解决美术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常常需要借助生活实践。通过生活实践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如教学二年级《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参观,让学生找一找,校园里哪些地方可以拓印?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可以拓印出有趣的图像?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充分活跃起来,一件件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展现在眼前。
五、合理评价,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的正确评价,对学生的欣赏和赞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要善于从儿童的视角去欣赏、尊重和理解童心。评价的时候不能追求完美,而应努力去发现画面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孩子点点滴滴的创造,尊重他们的创作成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视野,很多时候他们的作品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说得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其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和赞许的态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少干预学生的创作过程,重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不是过分在意创造的结果。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创新,对部分学生甚至可以采用阶段性的评价方式,如隔一段时间由学生选择自认为较好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帮助学生定期分析自己有无进步。也可以集中展览学生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也使他们有了一个取长补短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六、创造空间,放飞创新心灵
常听见老师抱怨:孩子将雪白的墙壁当成了画纸,开起了画展;将教科书当成了手工纸,折起了飞机……面对孩子们这些别出心裁的“发明”,开明的老师暗中叫苦,表面还得耐心教育;脾气急躁的老师则是一顿痛斥,并要孩子做出种种保证。殊不知孩子的美术天性、创造欲望就在这“教育”“承诺”中被扼杀了。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们大可不必急躁。可以为学生在教室的某个角落专门开辟一方美术天地,展出孩子们的得意之作,并吸引学生定期添加和替换作品。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更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像种子一样,只有科学地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和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技巧,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使创新素质始终贯穿在学生的艺术生涯之中。
参考文献:
[1]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2]林绍良.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的源泉[J].中国美术教育,2003,(3).
[3]李力加.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技能表现问题的现象学案例研究[J].中国美术教育,2008,(4).
杨凤洁 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学校小学部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