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在新媒体背景下,我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特别在教育教学领域,基于数字传播的新媒体技术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学习方式及思维理念的影响较为显著,使得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专业成长及全面发展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逐渐成为教师传递教学知识、理论知识、实践技巧的重要媒介,所以说新媒体技术在对高职教育提出挑战的过程中,也为教师深化课程改革,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法及新的内容。
一、新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化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能够有效让普通用户成为数据信息的制造者与者,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及个性需求,编制并出能够有效表达自己思维理念、处事观点及理论见解的内容,以此改变传统数据信息的传播机制,使数据信息更加丰富、多样、灵活、自由。然而在整体层面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公众成了社会治理的监督者、社会问题的发现者,譬如用户在接触并处理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将反映问题本质的视频信息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中,从而使所的信息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度,提升相关行政机构对社会问题的重视程度。
(二)互动性新媒体平台最本质的特征便是互动性,新媒体通过评论、点赞、分享、转发等功能能够有效为用户提供较为全面的双向交流基础,使用户在接收与传播数据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实时响应,灵活自如地进行互动交流活动。尤其在评论与点赞层面上,新媒体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新的网络交际空间,用户可以根据者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进行质疑、论证及延伸等交流活动,并以此阐述自身的观点及见解。然而这种新的见解与观点,又可能成为下个网络话题,以此使网络信息得到更深入、更全面的阐释与分析。
(三)海量性通常来讲,新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方式,逐渐形成体系庞大的数据网络体系,因此在信息量层面上,新媒体拥有数据规模大、反应速度快,处理能力强等优势。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普通用户通过关键词检索或内容推荐功能,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到不同地区及用户群体的数据信息,从而满足自身的精神诉求或审美需求。虽然新媒体的海量性特征能够有效地整合互联网繁杂的信息体系,却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审核或监管难度,使思想、后现代思潮及其他社会多元思潮渗透并融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体系之中,严重制约着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大众的促进作用,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在整体层面上,新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及经济进步拥有着较为显著的价值。
二、新媒体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
(一)推动教育技术与教学理念的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教师能够有效获取国际教育的发展动态,跟踪教育技术与理念的发展趋势,更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理念,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逐渐掀起了慕课教育,问题式教育与小组合作学习等运动,极大地转变了教师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情感动态。而虚拟现实、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则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尤其在云计算层面上,我国高职院校已经通过云端分析技术探析了学生的学习与行为规律,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其更具备实效性、创新性及有效性。进而为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健康推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动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移动智能设备及新媒体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尤其是新媒体的视觉化体验,使文字信息逐渐被视频、图片所替代,使得学生在应用新媒体平台时,逐渐形成微阅读与碎片阅读的习惯,从而对专业教材中内容丰富、理论较强及篇幅过长的文字信息产生抵触心理。然而,由于新媒体技术拥有较强的先进性、互动性、便携性及海量性等优势,高职学生可根据学习需求及发展需求,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与目标,能够利用多种新媒体平台获取学习资源,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结构,加深知识深度,拓展理论范畴,让学生的学习生态从教材学习逐渐延伸到移动学习、仿真学习及网络学习的层面上。改进并推动了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翻转课堂、微课、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远程教学等教学模式及方法渗透到高职教育的不同环节中,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满足现代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教学改革路径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现阶段,高职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仅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更可以借助各种教学资源或平台,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譬如教学资源库、网络公开课、精品共享课、远程教育等平台。因此教师不再是高职学生获取信息及知识的主体,并已经从理论传授者逐渐转变为理论服务者,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及情感动态,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激励、指导及引导。特别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应帮助学生挑选、甄别、吸收并消化各种教学资源,从而使理论知识得到更为有效的吸收与内化。然而如何通过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推动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根据新时代下,学生群体的心理认知规律,思想动态,个性特征及行为特点,深入反思传统教育理念、方法、内容、模式及体系所存在的弊端,使后续的教学改革工作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其次,转变角色认知。高职教师必须根据新媒体背景下的教学要求,从知识的宣讲者向知识的服务者转变,通过培养学生发掘知识、探索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虽然这个过程较为漫长,但其直接关乎后续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最后,转变教学评价观念,在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师深化职业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意义,明确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根本性,从而转变传统以理论知识为基本的评价理念,将评价范畴延伸到学生能力、素质、品德及思想等领域中,以此推动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程。
(二)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为有效改革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及内容,首先应明确新媒体对高职学生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具体的影响程度,对教学体系或教学方法进行适当地调整。譬如,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普遍存在微阅读、碎片阅读的习惯,难以深入地学习专业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因此,高职教师应在分解并重组专业教材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及阅读习惯,将教材中的知识难点、重点摘取出来,从而使教材分量更轻、理论更精,思想更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材结尾部分,渗透后续章节的重点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好奇心理,提升学生对专业教材的关注力度。其次,以新媒体为改革核心,逐渐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各项教学环节中,使新媒体技术成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媒介。譬如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进度,将课堂知识提前共享到微信公众平台中,使学生根据主题内容及学习任务,通过新媒体平台,对相关知识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指导学生探索并应用新媒体平台检索理论知识的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放在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上。简而言之,在新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层面上,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最后,通过新媒体平台,探索出环境虚拟化、任务合作化、学习自主化及资源全球化的教学方法,使高职教师在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模式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三)深化职业教育内容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教师应在深化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优势与特点的过程中,全面分析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并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及专业内容,构建出新型的学台。首先,构建“教育数据库”。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在传统的专业教育体系下,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方向较为庞大,往往一个专业对应数个行业,然而在这种体系下,高职院校难以培养出契合不同行业发展需求的职业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在人才培养初期,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的职业意向,构建出与之对应的“教育数据库”平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从而让学生更积极地、更主动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完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教育数据库”的信息数据,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需求、学习情况及学习进度。但如果高职院校继续以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考核学生的课业成绩及专业技能,将极大地影响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改革质量。对此,高职院校应构建出灵活地、完备的评价体系,以此提升学生的新媒体学习意识与能力,推动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
结语
新媒体拥有较强的互动性、海量性及个性化特征,能够帮助高职教师深化教育教学工作,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此高职院校应抓住多媒体的应用特征及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传统教育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方式,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职业教育对高职教学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红春,梁静.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2]张萌,李立菊.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路径研究[J].才智,2017(29).
[3]张洋,马建龙.运用新媒体思维推动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2017(19).
作者:钱昱君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财金系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