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络话语权、彰显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和有力载体,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举措。然而,内容分散引致的深度欠缺、需求错位导致的理念偏差、主体语言差异导致的形式亮度受限、虚化交互场景导致的情感温度不足等都是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聚焦社会主流思想,开发设计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教育内容;整合师生主体需求,牢固确立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理念体系;推动师生网络主体语言转换,优化创新以服务受众为基本目标的形式体系;重视融入真情实感,加强线上线下互补融合的交互体系建设,应是助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破除当前实际困境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路径探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力载体,能有效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巨大承载性,将海量的教育内容通过网络向学生对象扩展,最大限度地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更加有效地解答学生的思想疑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建立图片、漫画、音频、视频等多样性教育形式替代了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固定形式,以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形式表达和传输,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对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求。这种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地,有助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能够消除学生在现实交互场景中存在的心理恐惧,解除学生内心存在的思想戒备,有利于营造更加舒适、舒心、轻松、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并提高其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健康思想的引领活力。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新兴教育方式,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通过跟踪观察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状况,发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存在着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并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关键作用的发挥与突出功能的实现。
1.教育内容分散,导致深度欠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符合积极的社会主流思想,能否有针对性地集中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能否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潮流起到引领作用,对于发挥其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新平台甚至新阵地层出不穷,展现出强大的网络社群力量。然而,分析发现很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介所宣传的内容含金量有限。究其原因,在于不少高校为补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项目上架的要求,将海量的信息直接上传至学校相关网络平台,未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更未进行深度设计。这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泛化、缺乏针对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与高校主流教育思想偏离。
2.主体需求错位,导致理念角度偏差。精准定位符合青年大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方式和理念,并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聚焦点和重点施力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牢固阵地,是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服务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声的有力平台。就青年大学生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能够使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解答自己思想困惑的有效途径或方法指引。两种主体需求的错位,易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甚至理念的错位。若仅以其中一种主体需求为主要施力方向,会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功能的缺失。如何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融入并全面体现学生主体需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网络语言差异,导致形式亮度有限。多样化内容形式的呈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重要法宝,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重要优势,呈现有亮度的内容形式重点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主体间网络交互语言的建立及在此基础上的顺畅沟通。“圈层化”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等而形成的一种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1]此类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主体的网络语言差异消除不彻底。互联网技术大大提升了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也使得教师与学生间的年龄和角色背景不同所引起的语言习惯等不同。语言是沟通的重要途径,但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是浅层次或完全没有熟悉学生群体的网络语言习惯,难以融入学生群体,更谈不上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地传输教育内容,便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语言的差异,无法有效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和聚合性,使得教育内容形式的呈现也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循环,难以利用网络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地将学生吸引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空间,无法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改变认知、调整行为、完善人格。
4.互联网交互场景虚化,导致情感温度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其对学生展开的也是一种对温度、情感关怀的追求和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育人效率、扩大影响范围的同时,也因交互场景的虚化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情感教育的缺失。在互联网虚拟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载体无法有效传递面对面沟通所具有的情感和温度。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浏览照片、阅读文字等方式去感受和理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内容,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但难以有效兼顾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无法感受到课堂教育所具有的情感和温度,空洞的互动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疲劳,也容易使学生错误地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接受视频、照片和文字冲击与影响的假象。长此以往,学生的网络认知易固化,行为也会僵化。因此,教师应将情感和温度有效地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化交互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学校的关怀,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情感升温,对于更好地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探析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其发展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树立阵地意识、问题意识、话语意识和监管意识,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教育载体和互动机制,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1.聚焦社会主流思想,开发设计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内容体系。高质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坚实基础。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教育内容泛化、深度欠缺的根本体现在于其内容集中性与目标针对性的欠缺,不能聚焦主流思想,对标现实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聚焦主流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统筹设计并严格审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国际形势分析等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内容充分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有效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阵地作用,将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流思想切实传达到学生内心深处,达到引领学生思想发展的目的。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深入学生日常生活,掌握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实际思想与社会主流思想的偏差细节,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以解决学生相关思想疑问为导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切实成为学生解决实际思想问题的坚实依靠。
2.整合师生主体需求,夯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系。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落脚点之一,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实现的前提在于学生主体需求的满足和个性自由的保障。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在吸引,吸引是网络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吸引,就没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主体需求差异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偏差,其内在原因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固化以及对学生吸引力的弱化。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主要模式仍然是自上而下,由教师把控内容导向,通过对学生输出教育内容来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交流的缺失容易造成师生主体的需求错位。高校应以青年大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供给,基于议程构建舆论引导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3]立足于整合师生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寻找二者的平衡点,做到严格要求和灵活处理,牢固建立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学生实际的健康思想需要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发展方向,围绕学生需求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3.推动网络语言转换,创新发展以服务受众为原则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对话,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建立对话的关键在于构建师生之间的共同网络语言系统,而网络语言的差异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欠缺,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高校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话语体系差异存在的重要性,学习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并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朋友等角色或委托相关学生等方式,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对标师生主体间的语言习惯差异,充分借鉴或吸收学生的习惯性表达方式,掌握学生的语言系统,推动网络语言在师生之间的顺畅转换,并将行之有效的语言习惯凝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语言,丰富或优化当前语言体系并采取流行的微信软文推送、网络互动直播、线上思政课程等形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对话,进而深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畅输出建立桥梁,增强师生互信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4.重视融入真情实感,加强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体系。培养人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有温度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呵护,可以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成才,也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迸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力。高校需重申情感教育的原则性,重视或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实情感的融入,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放眼长远,注重从育人的角度看待并支持学生的发展,及时疏导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思想困惑、解决学生实际的困难、统筹引导学生长远与近期的思想认知等贴近学生实际的举措,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切实感受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爱,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温度,更加具有情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成为一个聚集关爱、产生关爱并延续关爱的坚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与此同时,高校还要着力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体系建设,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以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为辅,线上主要解决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共性问题,而线下主要解决个性问题,同时推进解决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在线下工作实际中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关心和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合情感和温度教育,使线上线下互补性融合,努力将学生培养为一名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2]骆郁廷.吸引、判断、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
[3]李厚锐,朱健.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8,(2).
作者:蒋春燕 孙祺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