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就业教育培训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2-08 05:42:00人气:780
[提要]河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失地农民数量庞大,其就业问题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稳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几个典型地区的失地农民进行实地调查,实证分析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培训体系的措施。关键词:河南;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河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稳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不足、思想观念传统、适应力差等问题,使得河南省失地农民在再就业中面临诸多困难。通过分析国内外发达地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成功案例,只有使政府、社会、企业、个体多方合力,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才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关键。一、河南省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笔者在河南省抽取了郑州市、焦作市、平顶山市、南阳市等4个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对300名失地农民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一)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通过对河南省几个典型地区的300名失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就业人数仅仅占比57.33%,其中包括正规就业的8%,非正规就业的35.33%,还有自主创业的14%;处于失业状态的失地农民还有128人,占比42.67%,其中还包括16%的从未就业人员,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状况非常不乐观。随后又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率低的原因,在诸多因素中,文化及技能水平低、获取就业信息难度大、就业渠道缺乏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几个主要因素。造成这种就业情况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河南省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就业岗位有限;第二,与其他待就业群体相比,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对失地农民就业不利。(二)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0名被调查对象中大部分愿意参加就业培训,仅有18人不愿意参加就业培训,且不同年龄、文化水平及技能水平的失地农民其培训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性。随着失地农民的逐年增多,近几年也有部分县市开展了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项目,但主要有国家出资,当地政府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且没有考虑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训项目缺乏针对性,且侧重农业生产的居多,远远满足不了河南省失地农民的多样化就业培训需求。(三)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经问卷调查,河南省大部分失地农民对技能培训有迫切的需求,但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部门更多的将其看作政绩工程,开展的培训更注重数量,而不是培训目标和培训质量。具体问题表现为如下几点:第一,培训机构大多为政府劳动部门承办,性质单一,没有引入竞争机制;第二,培训内容简单、层次不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培训资金投入不够,资金管理制度有缺陷;第四,缺乏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和跟踪反馈机制。二、河南省失地农民加强就业培训的措施
经过对河南省实际情况考察分析,提出了以下几条加强就业培训措施:(一)完善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支持体系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相关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2008年河南省根据中央文件制定了《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县市也都有相应的办法出台,也确实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很多就业培训流于形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太好,因此还需要各县市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为失地农民就业保驾护航。2、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资金资助力度。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资金数额有限,没有形成企业、个体、社会等资金资助的多渠道,为了提高就业培训效果,应该在资助资金上多下工夫,一方面要完善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机制,提高现有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其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加大宣传,鼓励多渠道资金筹集,形成合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资金的巨大缺口。3、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一站式服务”体系。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县市的就业指导与职业培训是分开的,导致信息沟通不畅,提供不了针对个体和市场特点的就业培训,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就业率不高。河南省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一站式服务”理念,把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跟就业介绍、就业指导以及劳动保障等衔接起来,构建多方合作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从而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就业服务中心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辅助的多元化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以加强培训效果。(二)构建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目前,河南省传统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缺点是对培训对象研究不够,培训课程不够多样化,实践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培训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不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能培训体系基础上,设计了符合河南省实际的“混合学习”培训体系,培训体系框架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内容:(1)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失地农民培训需求;(2)确定培训目标及预期效果;(3)确定相应层次的培训内容,根据失地农民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河南省的就业培训分成基本技能、中高级和自主创业三个层次的培训,供失业农民自主选择;(4)对应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针对参加就业培训失地农民的个体特征和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在培训中对应采用三种混合学习方式,即技能驱动型、态度驱动型以及能力驱动型;(5)培训效果考核与评估,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主要评估培训的有效性、培训的经费投入和产出,以便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掌控,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保证最终的培训效果和质量。“混合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授课结合起来,能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兼顾理论与实践,体现培训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挥培训对象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降低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三)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保障体系1、加强新型城镇化劳动力市场建设。第一,加大对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宣传力度,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帮助失地农民了解相关法规政策,推动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服务;第二,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要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依托,构建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其他各地市辐射,并且把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服务项目集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网络,让失地农民能够更高效、快捷、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和职业技能。2、扩展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扩展就业渠道: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社区、企业职能作用,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加强失地农民省外劳动力转移;第三,完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机制,提高自主创业成功率。3、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护制度。失地农民受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完全不占优势,因此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保护,第一,保护失地农民劳动权益,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要求,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失地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就业权利,增强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感和集体存在感,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第二,建立积极的失地农民失业保障机制,对失地农民优先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促进失地农民的二次就业。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几个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获取了失地农民就业与培训情况的一手资料,实证分析了其就业和培训现状以及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培训体系的对策和措施,为河南省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参考文献:
[1]高艳.失地农就业培训支持系统[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
[2]张文芳.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
李道军 常明 卢青波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