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行进间上篮技术教学方法的思考
摘要:我国中职体育教学中最早开展的就是篮球运动教学,篮球运动也是在高校普及最广的一门体育课程,且大部分中职学生都特别热爱篮球运动。打篮球能够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和生命抵抗力。篮球课是中职学生学习篮球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去创新、去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而行进间上篮技术就是学生学习篮球运动最基本的技能。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蕴含了丰富的技巧。本文分析中职篮球教学现状,探讨篮球行进间上篮技术的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篮球;行进间上篮技术;教学方法
一、中职行进间上篮教学的现状分析
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目标和传播媒介是体育教学最重要的五个要素[1]。每个要素要进行良性循环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首先,相关调查研究显示[1],目前,中职学校篮球行进间上篮教学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具体体现在:学生对篮球的基本规则了解不是很透彻,教师教学的方式单一,学生平均运动水平低,教师不注重因材施教等。其次,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高度改编,导致学生不能消化相关规则,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正确运用。例如,部分学生对“三步上篮”和“带球走”的认识不准确,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电视上球星表演比赛中的跳步接散步上篮,以此来摆脱防守的动作,而裁判并没有对此作出违例判罚,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这种动作是正确有效的。最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考核标准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约束学生及提高篮球水平。
二、练习单手肩上投擦板球的方法
(一)教学安排
先在篮球架两侧近距离站立,练习单手肩上投擦板球,然后练习跳起单手肩上投擦板球,最后练习跨跳步接反弹球双脚落地跳起单手肩上投擦板球。
(二)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高水平的上篮技术做好准备。
(三)实施过程
先确定篮球架下两侧的投篮位置,教师再进行示范讲解:1.单手肩上投擦板球,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成员8~10人,每人拿一个球,站在两侧的投篮位置依次投篮,每人投5次,教师在一旁记录投进数并进行指导。通过定点投篮,学生可以感受投进的喜悦和投篮用力的方法及反弹点位置。2.跳起单手肩上投擦板球,还是每人一个球,要求身体跳跃时投擦板球,每人投10个,力争能够比刚刚多投进几个,在尝到甜头后,让学生练习跨跳步接反弹球双脚落地跳起投擦板球。这样的方法比单纯原地跳起更加有效。跳跃使手离球框更近。
三、练习行进间跨步接球与三步上篮尝试
(一)教学安排
先练习在原地跑动中跨越体操垫夺教师手中的篮球,护球落地,然后尝试在原地跑动中跨越体操垫接抛球上篮,最后将小垫子撤出,自己学习运球,然后三步上篮[2]。
(二)教学目的
学会跨步接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领会三步上篮的基本方法和节奏。
(三)实施过程
先练习右手投篮,第一步就是要跨出右脚。在练习时,教师要在三步上篮的起点放一个体操垫,以充当障碍物,提示学生。教师站在体操垫的一旁拿着球,学生在原地跑动中右脚跨越体操垫并夺过教师手中的篮球,在右脚落地的同时还要护好球。然后,在原地跑动中,学生看到教师手里的篮球将要抛出时,调整脚步,右脚跨出,完成接球、护球、右脚落地的动作,完成得好的同学可以练习上篮。最后,让学生自行练习三步上篮,教师在一旁指导。
四、拓展及练习完整的行进间上篮动作
(一)教学安排
先将球传给教师后启动练习,再接直传球、反弹球三步上篮。再练习防守,在防守中接抛球,然后急停,利用假动作交叉步完成上篮。最后,根据防守的站位选择最佳位置突破防守上篮。
(二)教学目的
明确三步的大小,即“一大、二小、三高”,明确对面防守人员的站位,选择正确合适的突破点和突破方法。
(三)实施过程要求
在练习三步上篮的动作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自然跑中选择合适的距离进行跨步接球上篮,体会三步的节奏和大小。在第二步尽可能压低上体,能保证第三步腾空的时间更久,动作更加流利。在面对防守时,学生可接抛球跳步急停,假动作后行交叉步,突破防守,顺利上篮,让学生学会初步突出防守的方法并加以练习。最后,学生要能根据对手的站位准确选择突破点上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练习单手肩上投擦板球时,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投进的时候。因此,学生能从中体验到投篮的快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组动作的练习为三步上篮奠定了基础,还为近距离投篮和篮下合作做了铺垫。练习夺球能让学生学会调整脚步,保证第一步跨步是正确的。抛球、接球能够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在原地跑动中,通过教师在一旁的指导和自行练习,学生如果能完成跨步接球的动作,就能很快学会行进间上篮的技巧。学生学会简单的三步上篮动作后,加以拓展训练,可以巩固上篮技巧,从“学会”升华到“善用”,体现教与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高敬民.对篮球行进间上篮技术有效教学方法的探讨[J].体育教学,2016,36(10):30-31.
[2]陈杰,顾斐斐.分解教学法在高校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7(25):106-107.
作者:王国辉 单位: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